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牛至提取物对肉雏鸡生产性能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

牛至提取物对肉雏鸡生产性能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

1

2024-05-08 14:51:17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为研究牛至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该试验选用210只商品代雏鸡,随机分成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30 mg/kg)为中剂量组,C组(60 mg/kg)为高剂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用作生产性能测定;另2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用于不同日龄试验雏鸡免疫器官绝对重量及其指数的研究。

  摘要:为研究牛至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该试验选用210只商品代雏鸡,随机分成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30 mg/kg)为中剂量组,C组(60 mg/kg)为高剂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用作生产性能测定;另2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用于不同日龄试验雏鸡免疫器官绝对重量及其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B组、C组促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雏鸡促生长率较高,相反C组促生长率低于B组。B组、C组在3段日龄中分别提高增重11%和6.7%,说明促生长率随日粮添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进一步说明在肉雏鸡日粮中添加牛至提取物可以促进肉雏鸡的生长率,当牛至提取物添加水平为30 mg/kg时,对肉雏鸡的促生长率效果最为显著。为牛至提取物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牛至,提取物,雏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Origanum Extract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Immune Function of Meat Chicken

  SUN Jiachuan,MAN Qixian,ZHAO Bo

  (Gansu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ollege,Lanzhou Gansu 730020,China)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riganum extrac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immune function of broilers.210 commercial chicken were selected for this experimen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Group A was a blank control group, Group B(30 mg/kg)was a medium dose,and Group C(60 mg/kg)was a high dose.4 replicates were used for produc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with 10 chickens per replicate;Two replicates,each with 15 chickens,were used for the study of the absolute weight and index of immune organs in chicks at different a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promoting rates of experimental Groups B and 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Group B had a higher growth promoting rate for chicken,while Group C had a lower growth promoting rate than the Group B.The Group B and the Group C increased weight gain by 11%and 6.7%respectively at 3 stages of age,indicating that the growth promoting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etary addition level.Furthermor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dding origanum extrac to the diet of broiler can promote their growth rate.When the level of origanum extrac added is 30 mg/kg,the effect on promoting growth rate of broiler is most significant.And thu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origanum extract in broiler production.

  Keywords:Origanum,extract,chicken,production performance,immunity

  0引言

  牛至又称止痢草,因其提取物具有免疫增强、病菌抑制以及预防疾病等功能在畜禽养殖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牛至提取物是一种从牛至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免疫增强剂,能够有效的促进畜禽充分吸收利用营养物质,提高畜禽机体的免疫活性。是我国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具有安全、绿色、无配伍禁忌的纯天然中药添加剂。牛至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香芹酚、百里香酚等。有效成分中所含的酚类及萜类物质可有效防止氧化损伤,去除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力[1]。现代肉鸡养殖技术,仍然受制于疾病的困扰。在养殖中主要通过在饲粮中添加抗生素以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力。但抗生素的长期不合理应用会出现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等弊端。为解决生产中的这一实际问题,选择具有增强和调节畜禽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效应的中草药物来增强机体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真正实现有病早治、无病先防。本研究旨在利用牛至提取物安全、高效的特点,研究探讨牛至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最适添加量,以及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系统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牛至提取物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牛至提取物(有效成分10%,500 g),购自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香芹酚≥7.6%,麝香草酚≥0.2%。

  1.2基础日粮

  基础日粮主要由玉米、豆粕、鱼粉等组成,购自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肉用雏鸡的基础日粮原料组成与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见表1。

f484bf9888fff97007c5b5211114fb9.png

  1.3试验动物

  选取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平校区试验动物养殖场自繁自养的210只1日龄健康AA商品代雏鸡进行试验。雏鸡饲养圈舍、周围环境以及饲喂笼具等均经过严格的消毒措施,饲料和饮水均经过高温杀菌。自由采食饮水,光照24 h/d。

  1.4试验设计

  将21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70只,育雏1周后分成6个重复,为消除取样对生产性能造成的干扰,其中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用作生产性能测定;另2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用于不同日龄试验雏鸡免疫器官绝对重量及其指数的研究。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无提取物),B组添加剂量为30 mg/kg,C组添加剂量为60 mg/kg。试验设计见表2。

  

21a816ced3dcc3eef60f29bfd9228e3.png

  1.4.1试验雏鸡饲养管理

  1日龄雏鸡先给予5%葡萄糖饮水,2 h后添料。按照肉用雏鸡的免疫规程,对试验雏鸡进行免疫。分别在1、8、15、21、28日龄阶段接种注射马立克冻干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疫苗等,同时在左右腿肌各注射0.5 mL牛血清白蛋白,用以测定特异性抗体效价。试验组雏鸡可自由采食和饮水。

  1.4.2测定指标与方法。

  (1)鸡群健康状况检测。在试验过程中,在每天固定时间段观察试验雏鸡的整体状况,一旦试验雏鸡有异常情况出现,就采取果断措施处置,并进行详细记录。

  (2)生产性能检测。在试验之日起,分别在6、20、34、41日龄称试验雏鸡重、饲料重,计算每组平均体重、料肉比、改善效率,计算不同日龄时肉鸡体重。测得的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采用SPSS 19.0软件,对试验结果作单因子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氏法,对各组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3)免疫器官重量及免疫器官指数的计算采用免疫器官重量法。由于免疫兴奋剂多可使免疫器官(胸腺、脾脏等)增重。据此,用该法既可测知提取物的增强免疫作用,还可观察试验雏鸡对已用免疫抑制致所免疫器官减重的对抗作用。分别于20日龄和41日龄,每组取6只鸡,采血后解剖,摘取脾脏、法氏囊以及左侧胸腺,剔除脂肪后称鲜重,计算免疫器官绝对重量以及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以免疫器官鲜重(g)占每千克体重的份额表示(g/kg)﹔并计算免疫器官的生长抑制率(%)=(对照组重-处理组重)/对照组重×100%。

  2结果与分析

  2.1牛至提取物不同添加水平下试验雏鸡的生产性能由表3可知,在试验雏鸡日粮中不同日龄添加牛至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肉雏鸡的生长速率。试验结果显示,试验B组、C组促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促雏鸡生长率较高,相反C组促生长率低于B组。B组、C组在3段日龄中分别提高增重11%和6.7%,说明促生长率随日粮添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进一步说明在肉雏鸡日粮中添加牛至提取物可以促进肉雏鸡的生长率,当牛至提取物添加水平为30 mg/kg时,对肉雏鸡的促生长率效果最为显著。

2397c29ffcbd2e24f052dd915c61665.png

  由表4可知,在试验雏鸡日粮中添加牛至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肉雏鸡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比较,中剂量添加组、高剂量添加组在不同日龄段中均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分别为4.6%和5.4%。从统计表可以看出试验组雏鸡在20、34日龄的饲料转化效率较对照组略有提高,但是高低浓度间不同日龄雏鸡的饲料转化率差别不大。黄国清等[2]在试验研究中也发现,牛至油制剂可提高肉用仔鸡的存活率和日增重,且饲料耗量与增重之比例显著降低。

ea6f6a1da75b8063b52ef2718dcd8cb.png

  2.2不同日龄试验雏鸡免疫器官绝对重量及其指数

  由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后期还是前期,随着肉雏鸡日粮中牛至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肉雏鸡的胸腺和脾脏的生长抑制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法氏囊的生长抑制率反而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由表6可以看出,胸腺、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较明显的下降。雏鸡免疫器官绝对重量随日龄变化情况见图1。

87957ad1b4246fb3b307ac8e5aaa96c.png

 

b8b97c515fa79c4fd94b30118cc0af7.png

  3讨论

  牛至是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根茎斜生,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四棱形。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功能主治为发汗解表,消暑化湿。临床上主要用于中暑、感冒、急性胃肠炎、腹痛。牛至提取物是从牛至中提取的天然广谱杀菌剂,主要成分为香芹酚和百里香酚[3],研究表明,牛至提取物能够延长营养物质在肠道中的消化过程,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有效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4]。牛至油能够通过调控过胃蛋白,降低饲料降解速率,促进氮的消化沉积,提高动物采食量,明显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5]。在本试验中,雏鸡日粮中添加牛至提取物,明显提高了肉雏鸡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比较,中剂量添加组、高剂量添加组在不同日龄段中均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分别为4.6%和5.4%。韩庆功等[6]在对仔猪的试验研究中发现,牛至油制剂可提高其平均日增重和血液中的猪瘟抗体水平,在本试验中,通过测定不同日龄试验雏鸡免疫器官绝对重量及其指数,结果表明,在不断增加肉雏鸡日粮中牛至提取物添加量,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试验雏鸡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萎缩程度都在逐渐增加。但是胸腺、脾脏、法氏囊指数和对照组相比有较明显的下降。在现代养殖技术中,受制于各种动物疾病,在养殖中主要通过在饲粮中添加抗生素以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力。但抗生素的长期不合理应用会出现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等弊端。总之,牛至中草药提取物既可作为治疗药物用以治疗畜禽疾病,又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增加了动物采食量,促进动物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是一种理想的天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参考文献

  [1]郝丹丹,张旭,陈嘉,等.牛至油对成年蛋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17,37(6):1 121-1 127.

  [2]黄国清,谢伟,王博.牛至油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11):69-70.

  [3]Leyva-López N,Gutiérrez-Grijalva E P,Vazquez-Olivo G,et al.Essential oils of oregano:Biological activity beyond their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J].Molecules,2017,22(6):989.

  [4]Manzanilla E G,Perez J F,Martin M,et al.Effect of plant extracts and formic acid on the intestinal equilibrium of early-weaned pig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04,82(11):3 210-3 218.

  [5]闫佰鹏.不同秸秆来源日粮添加酶制剂与牛至油对湖羊生产性能和瘤胃功能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9.

  [6]韩庆功,宋云义,崔艳红,等.牛至油对仔猪生产性能、抗体水平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7):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