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山东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

山东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

2

2025-09-19 16:30:3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山东省是我国小麦主要的产区,小麦种植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民收益的重要来源。得益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雨量充足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山东省小麦产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要:山东省是我国小麦主要的产区,小麦种植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民收益的重要来源。得益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雨量充足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山东省小麦产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强调的是,要实现小麦的高产和优质,不仅需要科学的种植技术,还需要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本文从山东小麦整地、选种、间苗操作、灌溉与排水、追肥等方面,介绍了高产种植技术;同时,本文介绍了小麦常见的病虫害类型,介绍其特点,探讨其主要的防治技术,从而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山东小麦;高产种植;病虫害;防治

       前言


  在山东,小麦作为传统而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广,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之一。然而,小麦种植并非易事,它深受区域气候多变、土壤条件复杂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因此,相关部门要给予广大种植户以科学的技术指导,使他们全面掌握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1山东小麦高产增产种植技术

       1.1科学整地


  山东省作为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耕地面积达1.13亿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在长期连作和集约化生产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退化问题日益凸显。

4e083105e1a3f709d1037257b9a93068.png

  1.1.1土壤结构改良


  山东省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4.2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黄泛平原区普遍存在的土壤板结问题,采用有机无机配施技术可显著改善土壤团粒结构[1]。德州陵城区试验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施用腐熟牛粪(3t/亩)配合控释肥,土壤容重降低0.15g/cm3,孔隙度增加8.3%。在胶东丘陵区,推广紫云英-小麦轮作体系,压青量达2000kg/亩时,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提升22.6%。通过运用便携式土壤养分速测仪开展精准测土,临沂市已建立覆盖120万亩麦田的变量施肥系统,氮肥利用率提升至42.5%。


  1.1.2深耕深松


  山东小麦主产区犁底层普遍在20~30cm深度,采用深松铲与旋耕机联合作业,可将耕作层拓展至35cm。济宁兖州区对比试验表明,深耕40cm后较常规耕作增产8.7%,根系下扎深度增加15cm。配置激光平地机的深松机械可将作业精度控制在±2cm。曲阜市示范田数据显示,深耕后土壤蓄水量提升18.6mm,冬前分蘖数增加1.2个/株。须注意的是,砂质土壤应控制深松深度不超过30cm,避免养分淋失。最佳作业时间为前茬玉米收获后,土壤含水率在15%~18%时。


  1.1.3秸秆还田系统的生态构建


  山东省每年产生小麦秸秆约4000万t,机械化粉碎还田率已达93%。菏泽市试验表明,玉米秸秆全量还田(600kg/亩)配合腐熟剂施用,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37.2%。在鲁西北盐碱区,采用条带式覆盖还田技术后,0~10cm土层含盐量可降低0.12%。秸秆还田须配套实施镇压保墒,聊城市农技站数据表明,镇压后出苗率提高12.4%。


  1.1.4土地精细平整的技术革新


  山东省麦田坡降超过0.2%的地块占比达45%,影响灌溉均匀度。采用卫星平地机作业,可将田面高差控制在±3cm内,淄博市临淄区示范田采用该机械作业后灌溉水利用率提升至0.82[2]。在鲁中山区,推广梯田化改造技术后,田面宽度依坡度调整为8~15m,配套建设排水暗管,暴雨径流系数降低0.35。激光平地技术使田埂占地面积减少5%,济宁市汶上县应用表明,精准平地后机械作业效率提升28%,亩均油耗降低0.6L。山东省通过集成应用土壤改良综合技术体系,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122万亩。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耕层厚度平均增加6.8cm,土壤有机质年提升0.08g/kg,小麦亩产稳定在480kg以上。


  1.2科学选种、播种


  山东作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其科学种植技术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1.2.1品种选育


  山东冬小麦生长期跨越干旱冬季与多病夏季,因品种筛选需建立三级评估体系:实验室抗性鉴定(耐寒、抗旱、抗倒伏)、田间抗病试验(白粉病、条锈病)、区域产量对比。济麦系列品种通过该体系培育出济麦22(年推广面积超4000万亩)等优质品种。


  品种的选育,要建立“三阶段”处理标准:收获后60℃热风处理灭活病原菌,储存期氮气密封抑制呼吸作用,播种前实施“双包衣”技术(杀菌剂+微量元素)。实验数据显示,该处理标准使发芽率提升12.3%,苗期立枯病发生率下降68%。


  1.2.2精准播种


  基于山东气象大数据构建播种期预测模型,可以把山东省划分为三个生态区:鲁西北(10月5日-12日)、鲁中(10月8日-15日)、胶东半岛(10月10日-18日)。


  1.2.3土壤-作物系统调控


  推广“三三制”耕作体系,三年周期内实施深耕(35cm)、深松(25cm)、免耕交替作业,配合秸秆粉碎还田(长度<8cm)与施用生物菌剂,使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0.15‰。德州试验站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小麦根系下扎深度增加18cm。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在拔节期、孕穗期实施变量灌溉,通过土壤张力计(阈值设定-25kPa)触发自动灌溉。结合叶绿素仪诊断技术制定追肥决策,形成“基肥控氮、追肥补微”的施肥方案,氮肥利用率提高至42.6%。


  1.3田间管理


  山东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其田间管理技术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小麦总体的产量和品质。间苗、灌溉与排水是小麦生长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须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品种特性进行精细化管理。


  1.3.1间苗操作


  间苗是小麦苗期管理的重要措施,旨在通过调整植株密度,优化光热水资源分配,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1)间苗的时机与标准。山东地区小麦播种多采用精量播种技术,但受气候、土壤墒情等影响,常出现出苗不匀现象。间苗通常在幼苗3~4叶期进行,此时植株已具备一定抗逆性。标准密度为每亩基本苗15万~25万株,旱地可略低,水浇地可适当增加。(2)操作方法。人工间苗针对缺苗断垄区域进行操作,采用“去弱留强、去密补稀”原则,确保每平方米保留健壮苗350~450株。机械间苗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它通过中耕机具横向疏除过密苗,虽然效率较高但须注意作业深度(3~5cm为宜)。(3)注意事项。避免在寒潮或强光照时段操作,以防幼苗受损;结合中耕松土进行,促进次生根发育;鲁西南地区春季多风,间苗后须及时镇压保墒[3]。


  1.3.2灌溉技术


  山东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分布不均,春旱与初夏旱频发,灌溉管理须分阶段科学实施。(1)灌溉阶段与水量控制。播种前造墒,确保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80%,亩灌水量40~50m3,为种子萌发提供条件。越冬水从11月下旬至12月初灌溉,亩用水30~40m3,可稳定地温防冻害,胶东地区须避开封冻期。返青拔节水在3月中旬至4月初,结合追肥进行,亩灌50~60m3,促进分蘖成穗。灌浆水在5月上旬,土壤含水量低于60%时补水,延长叶片功能期,亩用量30~40m3。(2)灌溉方式优化。畦灌适用于平原区,要求田面坡度小于0.3%,畦长50~80m;喷灌节水30%-50%,特别适合鲁中丘陵区,但需注意风速大于3级时禁用;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模式,投资较高,在规模化种植区逐步推广。(3)特殊气候应对。鲁西北地区春季多干热风,须在扬花期增加1次补灌;鲁南地区注意避免过量灌溉导致后期倒伏。


  1.3.3排水技术


  山东7~8月降水量占全年60%以上,麦田排水系统建设对防渍防病至关重要。(1)构建排水系统。明沟排水,主沟深1~1.2m,支沟深0.6~0.8m,沟距30~50m,适用于黄泛平原区;暗管排水,PVC波纹管埋深0.8~1m,间距15~20m,排涝标准为日降水100mm不成灾,适合胶东半岛高产值区域。(2)应急排水措施。强降雨后立即疏通田头沟、腰沟、围沟“三沟”,确保排水畅通;对低洼积水田块,采用移动式水泵强排,24小时内将水位降至地表20cm以下。(3)耕作配套措施。播种时采用“垄作”模式,垄高15~20cm,增强排渍能力;涝害后及时中耕散墒,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逆性。


  1.3.4追肥


  追肥的用量和时间须根据基肥用量、苗情、温度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综合确定。在山东,春季气温回升快,小麦生长迅速,对养分的需求量大增。因此,应适时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并适当调整施用比例。(1)弱苗麦田。对于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春季追肥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6~8kg;第二次在拔节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7~10kg。通过及时增施肥料,促进弱苗转壮,提高成穗率。(2)中等苗情麦田。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45~60万的二类麦田,应在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kg,以促进苗情进一步转化。(3)壮苗麦田。对于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60~80万之间,群体适宜的一类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3kg,以满足小麦生长后期养分需求[4]。(4)旺长麦田。对于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大于80万、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采取中耕镇压和化控措施,推迟氮肥施用时间、减少氮肥用量,控制群体旺长,预防后期倒伏和贪青晚熟。一般可在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8~10kg。


  2山东小麦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技术

       2.1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2.1.1赤霉病


  赤霉病是冬小麦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具有爆发性、毁灭性强的特点,可导致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该病主要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发生,病菌通过风雨传播,侵染小麦穗部。赤霉病须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具体措施包括:(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具有抗赤霉病特性的小麦是防治的根本。(2)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预防。常用药剂有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施药后若遇雨须及时补治。(3)农业措施。合理密植,避免田间郁蔽;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施有机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2.1.2条锈病与叶锈病


  条锈病和叶锈病是小麦锈病的两种主要类型,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和茎秆。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形成条带状黄斑;叶锈病则在叶片上形成散乱的小黄点。防治锈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抗病育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2)药剂防治。在锈病发生初期,及时喷施三唑类杀菌剂进行防治。(3)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自生麦苗,减少菌源。


  2.1.3白粉病


  白粉病是冬小麦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形成白色霉层。(1)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三唑类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5]。(2)农业措施。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611b9bf5b126226049d15ac08b751b3e.png

  2.2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2.2.1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山东小麦种植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以吸食小麦汁液为生,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构成严重威胁。小麦蚜虫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苗期至灌浆期,受害小麦叶片会出现卷曲、干枯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减产。(1)农业防治。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减少蚜虫的发生。同时,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以减少虫源积累。(2)物理防治。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可在田间悬挂黄板进行诱杀。此外,还可调整播种期,避开蚜虫的高发期。(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食蚜蝇等,它们能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4)化学防治。在蚜虫发生初期,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吡蚜酮等杀虫剂进行叶面喷雾,注意按照推荐剂量使用,避免对天敌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2.2麦蜘蛛


  麦蜘蛛是另一种对小麦生长构成威胁的害虫,它以吸食小麦叶片汁液为生,导致小麦叶片失绿、枯黄,严重时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进而降低产量。(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压缩麦蜘蛛的生存空间。同时,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度,抑制麦蜘蛛的存活。(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蜘蛛螨、捕食性昆虫等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化学防治。在麦蜘蛛发生高峰期,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2.2.3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等,它们主要危害小麦的根系,导致小麦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会造成缺苗断垄,对小麦产量构成重大威胁。(1)农业防治。实行深耕深翻,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同时,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减少地下害虫的危害。(2)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杀虫灯等诱杀成虫,减少虫源基数[6]。(3)化学防治。在播种前,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预防地下害虫。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等药剂进行拌种,注意按照推荐剂量使用,确保小麦种子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山东地区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强化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做好小麦田间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种植所造成的影响,从而确保小麦高产稳产,提高小麦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明霞.山东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1):185-186.


  [2]张连芝.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2,(23):46-48.


  [3]李蕊.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3,(02):95-96.


  [4]陈海东.江苏滨海县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2):174-176.


  [5]姜雅.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19):115-117.


  [6]石松.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3(0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