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水稻插秧过程中秧苗直立度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论文
2025-09-19 15:07:4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通过优化秧苗培育技术、改进插秧机械结构设计、规范作业操作规程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机插秧苗的直立度,为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提升插秧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机械化插秧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确保插秧质量,促进水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在机械插秧过程中秧苗直立度问题仍是影响秧苗成活率和后期生长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机插秧苗直立度的主要因素,如秧苗培育质量、插秧机械性能参数以及田间作业条件等,结合当前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龙泉市现代农事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改善秧苗直立度的具体措施。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秧苗培育技术、改进插秧机械结构设计、规范作业操作规程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机插秧苗的直立度,为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提升插秧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插秧;秧苗直立度;改进措施
前言
水稻机械化插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机械化插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秧苗直立度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秧苗直立度直接影响水稻的成活率、生长势及最终产量。所以,系统分析影响秧苗直立度的各项因素以及改进措施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提高农机水稻插秧过程中秧苗直立度的意义
1.1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
秧苗直立度是衡量机械插秧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直立度能够显著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当秧苗直立整齐时,后期的田间管理作业如机械化施肥、农药喷洒、机械收割等环节都能顺利进行,避免因秧苗倒伏带来的作业障碍。高质量的机插秧能减少补植、人工扶正等额外工序,节省劳动力投入。同时,良好的秧苗直立度也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1]。
1.2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
直立度好的秧苗能够快速恢复生长,有利于形成健壮的根系和茎秆,增强抗倒伏能力。而且,整齐的株行距有助于群体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光合作用。田间调查数据显示,秧苗直立度每提高10%,成穗率提升5%~8%,最终产量增加3%~5%。此外,均匀的植株群体结构有利于籽粒灌浆充实,从而提高米质品质。通过提高直立度,不仅能确保产量目标实现,还能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植效益。

1.3优化农业生态效益
整齐的株行距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均匀分布,提高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规范的种植格局可以减少除草剂使用量,减少农药施用次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提高直立度,每亩用水量可节省10%~15%,化肥使用量减少8%~12%。
2机械化插秧技术发展现状
2.1育秧工艺技术现状
育秧技术已从传统旱育秧发展到工厂化育秧,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采用自动化播种设备和环境控制系统,可实现秧苗的集约化培育。工厂化育秧可根据气候条件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提高秧苗质量,但育秧成本相对较高,且部分地区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
2.2作业技术规范化程度
机械插秧作业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规范体系,包括整地要求、水分管理、插秧参数设置等标准化指标,通过引入智能化监控系统,可实现对作业过程的精准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受田块条件、操作人员水平等因素影响,规范执行情况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山区、丘陵等复杂地形条件下,标准化作业难度较大[2]。
2.3机插效果质量现状
机械插秧的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秧苗成活率和直立度明显改善。在平原地区,插秧合格率普遍达到90%以上。但仍存在漏插、深浅不均、株距行距不整等问题,特别是在土质差异大、地形复杂的区域,插秧质量波动较大。此外,不同品种和栽培模式对机插适应性存在差异,影响整体插秧效果,且技术与农艺结合还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3农机水稻插秧过程中秧苗直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秧苗本身因素
秧苗的生长状况、秧龄和根系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在插秧过程中的抗倒伏能力。研究表明,秧苗高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插秧效果,理想的秧苗株高应控制在12~15cm之间。同时,秧苗的根系发育也至关重要,发达的根系不仅能增强秧苗的支撑能力,还能提高其成活率。此外,秧苗的密度对直立度也有显著影响,育秧密度过大会导致秧苗徒长,茎秆细弱,抗倒能力差;密度过小则会造成秧苗分蘖不足,影响后期群体建设。因此,在育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播种量,合理调控水分和养分供应,确保秧苗培育质量。
3.2机械性能因素
插秧机的性能参数和结构设计对秧苗直立度有着直接影响,插秧机的插植深度与株距控制机构的精确性至关重要,插深过浅容易造成秧苗倒伏,过深则会影响其成活率。而且,插秧爪的结构设计和材质选择也是关键因素,插秧爪的弹性、抓握力和释放特性都会影响秧苗的站立状态[3]。
3.3作业环境因素
田间环境条件是影响机械插秧效果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土壤含水量是首要考虑因素,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影响秧苗的站立状态,理想的插秧土壤应当具有适当的黏性和可塑性,这样有利于秧苗的固定和成活。而且,地块的平整度也直接影响插秧质量,凹凸不平的田面会导致插深不一,影响秧苗生长整齐度。还有田间杂物如稻草、石块等也会干扰插秧机的正常工作,降低插秧精度。
3.4操作技术因素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作业规范直接影响机械插秧的质量,操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驾驶技能,保持插秧机的直线行驶和稳定速度。而且,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机器参数,如插植深度、行距、株距等。作业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应避开雨天和大风天气。此外,操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责任心也是重要因素,经验丰富的操作手能够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业参数。如龙泉市农事服务中心的实践表明,即使是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也需要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4]。
3.5栽培管理因素
栽培管理中的诸多环节都会影响水稻机械插秧秧苗的直立度,插秧前的土壤水分状况会对秧苗定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田间水层深度的变化会导致秧苗站立不稳或倒伏。而且,土壤肥力状况特别是氮磷钾养分的配比失衡,容易引起秧苗徒长或生长势衰弱,降低其抗倒能力。还会导致整地质量不达标,如耕层深度不均、土壤团块过大、田面不平整等问题,都会影响机插效果。同时,秧苗定植后,水层调控不当会干扰根系生长,影响其固定能力。
3.6技术服务体系因素
技术服务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会对水稻机械插秧质量造成显著影响,例如技术培训不到位会导致操作人员对机器性能参数理解不足,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参数;机械维修保养体系不健全,会使设备带病作业或故障频发,从而影响插秧精度;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会使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秧苗插植质量下降;技术交流平台的缺失,会使先进经验无法得到推广,各地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设备检修制度不完善,则会导致关键部件磨损后得不到及时更换,影响插秧深度和均匀性。
4农机水稻插秧过程中秧苗直立度的改进措施
4.1优化秧苗培育
良好的秧苗培育是保证机插效果的基础,科学选育适宜的水稻品种,控制合理的播种密度,可显著提升秧苗质量。种植人员播种时应采用标准化的育秧基质,确保基质疏松透气,有利于根系发育。在秧苗培育过程中,合理调控温度、水分和肥料供应,可避免秧苗徒长。而且培育壮秧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秧龄,一般以2.5叶期的秧苗最为适宜。如龙泉市农事服务中心的经验,引入自动化育秧设施,可实现精准调控,通过设定最佳生长参数,系统能自动监控秧苗生长环境,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实践表明,采用智能化育秧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能保证秧苗培育质量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秧苗移栽前需进行炼苗处理,适当控水控肥,增强秧苗抗逆性,这种标准化、智能化的育秧方式,为后续机械化插秧提供了优质秧苗保障。
4.2改进机械设计
插秧机构的优化设计应重点关注插秧爪的结构和材质,增强其抓握能力和释放性能,植深调节装置需配备精密传感器,实现对插深的动态调整。如龙泉市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在插秧机上安装水分监测系统,实现作业参数的实时调控,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操作人员可轻松完成参数设定,机器便能自动执行全过程作业。另外,新型插秧机的设计还应注重减震系统的改进,降低机械振动对秧苗定植的影响,考虑到不同田块条件的差异性,服务中心可设计模块化的功能部件,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仅提高了作业精度,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一人操作多台设备的智能化作业模式[5]。
4.3完善作业规程
规范的作业规程是提升机插效果的重要保障,服务中心应制定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包括作业前的设备检查、参数设置和田间准备工作。如龙泉市农事服务中心,建立了作业参数数据库,根据不同品种和田块条件选择最优作业参数,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作业指导方案,指导操作人员科学施工,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监控制度,定期检查秧苗的站立状态和生长情况。而且,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技术人员可实时掌握作业状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作业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优化作业规程,使得整个插秧过程井然有序,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

4.4应用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为提升机插秧苗直立度开辟了新途径,龙泉市农事服务中心在插秧机上配备了水分传感器等智能装置,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等参数,自动调整插深和行进速度。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于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通过建立作业参数模型,实现精准化作业控制,操作人员只需输入基本参数,系统便能自动完成全程作业控制。这种智能化作业方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保证了作业质量的稳定性。例如,龙泉市八都镇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车间,有很多高约9m的烘干塔,配置了提升机、清杂、除尘、输送设备等一系列辅助设备设施,工作人员操作着智能系统,整个烘干过程忙碌有序,可见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是机械化插秧发展的必然趋势。
4.5加强栽培技术管理
水稻机械插秧的栽培管理需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在田间整备阶段,采用智能化农机设备深耕整地,可确保耕层均匀,使土壤细碎化程度达到要求。如,龙泉市农事服务中心配备了水分监测设备,能够自动监测出谷物的水分含量,只要在作业前设定好干燥温度、作业时间和终止水分,烘干机便能全自动地控制整个流程,确保稻谷达到理想的干燥状态。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控土壤情况,确保插秧前的最佳土壤状态。同时,服务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应用现代化测土配方技术,优化氮磷钾养分配比,既能保证秧苗营养供应,又能避免徒长。插秧后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秧情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田间管理措施,并建立全程化栽培管理档案,记录各项技术措施实施情况,为后期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显著提升机插秧苗的成活率和整齐度[6]。
4.6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可全面提升机械插秧作业质量,服务中心可组建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配备智能化检测设备,定期开展机械性能检测,建立设备档案,实现维修保养的精准化管理。通过远程诊断系统,专家团队可实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提供在线技术支持。并及时建立区域性的备件供应网络,确保关键配件及时更换,开发智能化培训系统,采用虚拟仿真等现代教学手段,可提高操作人员技能水平。
5结语
通过对水稻机械化插秧过程中秧苗直立度问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提高秧苗直立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秧苗培育、机械设备、作业规程等多个方面协同改进。龙泉市现代农事服务中心的实践表明,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和质量。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将更加完善,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伟.水稻育苗与机械化插秧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08):166-168.
[2]文孝荣,唐福森,康民泰,等.水稻无纺布盘育苗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24,(04):7-10.
[3]钟平,纪力,孙春梅,等.不同育苗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24,40(04):15-19.
[4]舒小伟,徐杰姣,徐萱,等.机插秧育苗配套措施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6):82-90.
[5]安之冬,管浩,朱远芃,等.育秧基质配施腐植酸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06):173-181.
[6]王亚梁,李慧,兰天明,等.水稻机插秧盘播种覆盖土厚度对秧苗生长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2,44(02):3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