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兰州新区“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研讨论文

兰州新区“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研讨论文

4

2025-04-10 17:28: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介绍了兰州新区“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的意义、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阐述了重点任务规划,包括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退化林草修复提升规划、城市道路绿化扩面提质规划、公益林建设发展规划、农田林网修复规划、森林草原防火规划、林业人才培养规划。

  摘要:介绍了兰州新区“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的意义、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阐述了重点任务规划,包括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退化林草修复提升规划、城市道路绿化扩面提质规划、公益林建设发展规划、农田林网修复规划、森林草原防火规划、林业人才培养规划。兰州新区“十四五”林草发展要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体系,以建设美丽新区为目标,整体性、系统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关键词:“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意义;研讨


  兰州新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区北部秦王川盆地。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在“十四五”期间,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体系,打造“陇中河套平原”,以建设兰州新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为目标,制定林草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1规划的意义


  1.1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2786号)文件精神,在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采取林地占补平衡的措施,并在新区经济建设发展方面适当倾斜、避让U。首先,兰州新区建设地处黄河中上游区域,该区域土地广阔,人口密度小,将区域垅丘缓坡整治为高标准生态、农业用地,整体规划打造绿化亮化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计划将兰州新区纳入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点,结合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规划构建以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林业建设思路,准确判断兰州新区生态文明发展态势,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e17a6c08152959a55b416f41d58256a.png

  1.2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兰州新区发展要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深化改革,放活管理服务体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在开放合作上下功夫,打造开放的合作创新交流平台,继续加大科技招商,加大“走出去,引进来”项目的建设步伐;在强化保障上下功夫,完善创新政策,强化金融支撑,激发人才活力,强化配套服务,进一步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1.3完善新区绿色生态屏障体系


  兰州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兰州新区生态建设保护任务巨大。在生态保护规划修复治理区域,充分利用荒山丘陵,借助现有湿地和引大入秦工程,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逐步构筑新区北部生态绿色屏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差的现貌。目前,新区植树增绿初见成效,未来规划建设需以城市道路、北部防护林带、主干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周边面山绿化为重点工程,打造一批景观大道和防护林带,建设北部生态长廊,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屏障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清净、优美的生活环境。


  1.4夯实绿色特色产业基础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尤其在构建绿色工业、农业、公共设施服务业体系上下功夫。同时,鼓励企业发展花卉产业为绿色产业服务,并带动其他绿色产业链,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绿色特色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1.5提升新区生态经济产品供应能力


  提升新区生态经济产品供应能力应从绿色产业链着手,对该类产业从生态空间、产业布局、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技术、生态制度5个方面上提升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大产业规模建设和新型市场需求方向发展,有效提升产品供应量。


  1.6改善脆弱生态环境


  将城市绿化行动与创建森林城市,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相结合。最终建成城区街道、乡村农田网络化、交通干道宽带化、森林游憩公园块状化,山区造林连片化,达到山清、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的美丽新区。


  2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2.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通过积极建设和保护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促进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和谐2。


  2.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绿化发展要与兰州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并结合新区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具有兰州新区特色的生态林体系和景观林体系。突出重点,提高绿化质量,治理生态敏感地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森林类型。


  2.3统筹协调城乡一体


  建设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统筹考虑新区范围内的建成区、村镇社区生态建设,打破城区、郊区、农村的界限,合理规划设计,将城区绿化、林带、公园建设和村镇绿化统一纳入城区绿化规划中,实现城乡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的一体化,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2.4二元驱动多效合一


  城市绿化需遵循生态与产业相结合,突出生态与产业相结合,树立共赢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和优势特色产业,以生态保护理念支持经济发展,用经济发展成果保障生态建设,达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2.5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针对不同地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划分不同生态功能区,采取分区突破,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林业建设措施,分期分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达到改善新区生态环境的总目标。


  2.6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发挥部门优势,利用市场机制,全社会参与,以工程造林为主,义务植树为辅,重点工程和身边增绿建设相衔接,多阶层、多形式开展造林绿化。


  2.7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坚持把创新摆在生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针对性引进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确保兰州新区在甘肃生态文明发展新格局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3重点任务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兰州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区域立地条件及功能要求,结合山区和林区生态特点,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加大生态修复、造林绿化工程,确保林地面积总体平衡的原则,全力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本次通过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2退化林草修复提升规划


  由于规划区属甘肃中部寒温带亚干旱区,具有日照充足、降水少、蒸发强烈的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因而森林生态较为脆弱。在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紧紧围绕生态修复和合理保护利用规划,着力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切实改变重经济发展轻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思想。

9cd8e4dfb82454617568865c8ecdf43.jpg

  3.3城市道路绿化扩面提质规划


  城区内现有公共绿地数量少,且绿化面积较小,不足以满足周边居民使用。同时有很多公共绿地未绿化或绿化景观效果差,不能充分展现新区形象。针对主干道路(包括城区主干道路、铁路、公路等)、城区周边、城区绿化带等区域进行提升改造工程,作为本期城市绿化亮点工作来抓,提升新区绿色新城市发展理念。


  3.4公益林建设发展规划


  主要是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北部边缘生态脆弱,植被稀少,沙土化严重,要依托国家防沙治沙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提高森林防风固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基干林带,结合封沙育林、封禁保护区建设等有效提高森林面积的措施,打造新区北部生态屏障,提高森林生态防护功能,有效治理北部荒漠,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3.5农田林网修复规划


  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步伐,加大对成过熟林和残次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进一步巩固、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平,提高森林覆盖率。兰州新区防护林建设范围涉及上川镇、黑石镇、石洞镇3个镇。


  3.6森林草原防火规划


  森林防火规划主要是监测信息平台和无人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平台建设。规划在各乡镇分别建立一套完整的森林资源监测和防火监测体系平台(分别是森林资源监测监控系统、护林防火监管等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火险智能预测预报系统、了望监测系统、防火阻隔系统、信息指挥系统、扑救系统,配备防火机具、监测及巡护设备等),在防火期内发布未来24小时及48小时的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预报及林火行为预报,使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重点林区监测覆盖率达到90%;同时,完成与国家和省森林资源信息传输的拼接,建立完善的森林管护和森林动态监测无人机监测信息通信系统,形成森林管护、防火为一体的工作管理机制,建立森林管、防一体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3。


  3.7林业人才培养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高新林业科技技术的大量推广使用,作为林业建设者,急需迫切改进和提高学习现代林业技术方法,并积极推广使用。同时,加大人才培养,组织业务骨干,进行林业行业相互交流、培训学习、现场观摩学习经验等方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交流学习方法,尽快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并大力引进技术人才,从而引领林业建设快速高质量发展,为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添砖加瓦④。


参考文献:


  [1]绿文.林草事业发展提出12个主要目标:《“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印发[J].国土绿化,2021(8):4.


  [2]晏俊杰,齐联.林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林产工业2022,59(3):66-68.


  [3]王东旭.深挖林草生态资源优势助力全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J].奋斗,2021(19):68.


  [4]蒋宏飞,陈勇,张曦,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林产品加工业产业转移研究[J].林产工业,2022,59(12):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