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甘肃L 县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研究论文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甘肃L 县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研究论文

3

2025-04-10 15:46: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其生态状况关乎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工县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当地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该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牧草补种、封育修复、鼠害防治等综合修复措施。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其生态状况关乎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工县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当地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该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牧草补种、封育修复、鼠害防治等综合修复措施,旨在为区域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尤其是高寒草原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


  草原作为地球上最广阔、最富有生机的生态系2000 h左右,无绝对无霜期。该县地处甘肃甘南草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1.2。然而,近些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草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草地退化、土壤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显现,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修复措施加以遏制34。草原生态修复事关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1生态文明视域下草原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修复过程中,充分考虑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规律,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草原的和谐共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行系统治理,综合考虑草原、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功能提升。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同时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格局。

cd88111f86a789c27110cb4fdbc0911.png

  2甘肃省L县草原现状分析


  2.1甘肃省L县草原概况


  L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在2860~4483 m之间。该地区属青藏高原气候带高原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7℃,年平均降水量633~782 mm,日照2000 h左右,无绝对无霜期。该县地处甘肃甘南草原区,草原资源丰富,草场面积约5 9 1万亩(1亩约等于0.067 hm²),是优良的天然牧场。牦牛产业是该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也是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2甘肃省L县草原生态存在的问题


  2.2.1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


  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威胁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短期的极端气候波动,通过直接影响植被生长和间接影响土壤等因子,导致了L县草原生态系统的大规模退化。首先,持续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是导致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在暖干化的气候条件下,草原植被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高温增加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土壤水分加速流失,而降水量的减少又直接削弱了植被的生产力。这种“干旱化”趋势使原有的草本植被难以维持,土壤沙化问题严重,改变了草原的植被结构和生态功能。其次,极端高温和干旱事件的频发也对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持续的热浪和干旱会导致大面积的植被枯死,土壤也因失去保护层而遭到严重侵蚀。暴雨和暴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也会造成水土流失,直接破坏原有的植被结构。不仅使草原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也加速了土壤退化的进程,最终演变为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恶化。


  2.2.2人类活动导致草场退化


  除了气候变化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大规模退化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过度放牧、农业开垦、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通过直接破坏和间接影响,对草原的植被结构和土壤质量造成了严重破坏。首先,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最主要的直接原因。L县采取家庭承包制将草场承包给牧民进行放牧。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畜牧业的发展,牧民的休牧、轮牧观念不足,草原地区饲养的牲畜数量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过多的家畜不断摧毁草本植被,破坏了植被的更新机制。特别是在暖干化的气候背景下,牲畜对稀疏的草地进行过度采食,使得植被难以恢复,最终导致了草地覆盖率的大幅下降。同时,家庭承包制形成的“星罗棋布”式的饮水点成为了草场退化的热点区域,加之牲畜的践踏也加剧了草原土壤的板结和侵蚀,进一步加速了草地的荒漠化过程。其次,农业开垦活动也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了满足经济作物的需求,L县存在一定的违规开垦草地作为耕地的行为。虽然相对较少,但这些人为干扰不仅直接破坏了原有的草地植被,也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也对草原产生了重大影响。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缺乏合理规划和生态评估,部分公路、铁路、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不仅直接占用了大量的草地,还导致了草原的破碎化。这种线性基础设施的扩张,切断了草地的连通性,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迁徙和基因交流,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同时,部分基建活动还可能引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2.2.3草原鼠害导致草场退化


  草原鼠害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大问题,显著影响着L县的草原退化。高原鼠兔、高原酚鼠等啮齿类动物在草原上活动时会食用草本植物,尤其是L县草原广泛分布的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优良牧草。这种消耗不仅减少了植被的覆盖率,还影响着植物的繁殖能力,导致草原植被稀疏,加剧了土地退化。同时鼠类挖掘活动还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松散度和侵蚀性,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为严重。此外,草原上鼠害的大规模泛滥还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和食草动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鼠类数量的过度增加抑制了部分草类生长,破坏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4592092c603fac42992112ffc5b11dc.png

  3甘肃L县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策略


  3.1牧草补种


  牧草补种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播种本土或适应性强的牧草种子,来增加草原的植被覆盖率,提升土壤质量,并最终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L县牧草补种以机械免耕为主、人工补播为辅。选用适合当地环境的几种主要牧草品种进行混播,如甘南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紫羊茅,按3:1:1比例进行混合补种。低洼平滩草原和缓坡地(坡度小于10°)采用机械免耕的方式补种,补种时通过当地主流的免耕播种机播种,行距设为15 cm,开沟深度设为3cm。通过箭铲式开沟器将草种和有机肥混合播入播种沟,种子用量6 kg/667 m²,有机肥用量90 kg/667 m²。播种时分2次进行,根据种子大小分批次播种,以确保均匀播种,一般大粒种子沿东西向播种,小粒种子沿南北向播种。在地形复杂或不适宜机械作业的区域,以及修复小面积退化草地时,采用人工补播。补种时先进行整地,清理修复区的杂物,在缺草板块内耙磨整地,然后使用"丁"齿耙将种子、有机肥、土壤混合,耙地深度为5~6cm,种子用量6 kg/667m²,有机肥用量90 kg/667m²。


  3.2草原封育修复与养护


  草原封育修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围栏封禁、限制人类和牲畜的活动,以及采取必要的补播、施肥等措施,促进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和生长。其原理主要基于生态学的自然恢复理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修复能力。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壤、微生物等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当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时,这种平衡关系就会被打破,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通过封育修复,可以减少人为干扰,使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自然状态,重新建立稳定的生态平衡。必要时,可以采取人工补播、养护等措施进一步促进超过自我修复阈值的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封育时先界定待修复区域,然后在修复区域设置围栏,禁止人类和牲畜进入,以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和践踏。在封育修复期间,定期对草原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病虫害、杂草入侵等。


  草原修复后进行休牧管理,一般设定每年5月—10月为禁牧期,其他时间允许适当放牧。退化严重的区域实行为期5年的休牧处理,相对较轻的地区实行为期3年的休牧处理。休牧、禁牧期间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给予牧民适当的生态补偿。


  3.3鼠害防治


  L县鼠害防治主要采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主要采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该毒素由微生物肉毒梭菌产生,鼠类摄食后,其神经毒素成分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阻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引起骨骼肌和胆碱性神经支配区的肌肉麻痹,最终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施药时,以燕麦为饵料,按体积比C型肉毒梭菌毒素:水:燕麦=l:80:1000配置,于5月上旬施药,投饵时将毒饵投放至鼠洞口即可。


  物理防治主要通过捕鼠器灭鼠。甘南地区鼠害分为地面鼠害、地下鼠害2种,捕鼠器也分为地面型(捕鼠夹)、地下型(捕鼠弓),鼠夹规格一般为120 mm×65 mm,以玉米粒为诱饵于每日傍晚沿同一方向成排摆放,每25 m×10 m(行距×间距)摆放1个。捕鼠弓布设时先根据洞口确定鼠道,将弓箭垂直安装于处理过的地面上,然后使用探钎在鼠道正中打孔,将箭插入,确保箭头完全进入洞内。接着,套设橡皮带,并将其一端固定在弓上,另一端利用土块或木棍在鼠道内形成触发装置,恢复地表至自然状态,老鼠行至洞口后便会触发机关,射死地下鼹鼠。


  4结束语


  甘肃省L县草原生态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草原鼠害是该地区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牧草补种、草原封育修复与养护、鼠害防治等,可恢复并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加强宣传和鼓励公众参与在草原保护中的重要性,倡导建立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可逐步解决L县面临的草原生态退化问题,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平衡,对于推动全国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一然,苏敏,方婷婷,等.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践与重点建设任务[J].中国草地学报,2024,46(3):139-150.


  [2]王丽娟,伟军,王磊,等.强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提升草原生态生产功能[J].内蒙古林业,2023(12):29-30


  [3]乌尼乐,包玉龙,布仁图雅,等.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典型草原退化指示种识别[J].遥感技术与应用,2024,39(1):248-258.


  [4]晏永忠.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草原与草业,2023,35(4):51-55.


  [5]陈子旋,刘兰君,代汉青,等.草原地区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及生态价值挖掘实践路径探究——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3,62(S1):56-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