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分析论文

2025-02-07 15:40:5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动态化推进,现代化进程已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0~2021年的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进行测算,并从多方面对其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总体稳步提升,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整体差异在慢慢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之间发展水平较为稳定,形成了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且其发展水平与邻近区域密切相关;高水平区域具有带
摘要: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动态化推进,现代化进程已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0~2021年的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进行测算,并从多方面对其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总体稳步提升,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整体差异在慢慢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之间发展水平较为稳定,形成了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且其发展水平与邻近区域密切相关;高水平区域具有带动邻近区域发展的作用,当邻域水平较高时,各区域通过相互间的影响不太会出现状态降级的情况。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区域差异;演变分析
农业农村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的过程。xxx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报告内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贯彻落实xxx精神,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行了战略部署。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是在农村。因此,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动态化推进,现代化进程已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动态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例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民发展不充分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及演变进行分析,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2010~2021年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运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进行测度,从基尼系数分解、核密度估计、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多方面对其的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提供参考。
1研究设计
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原则上,基于数据的代表性、综合性以及可获得性,参考常艳花、徐辉等人已有的研究,从农业投入现代化、农业产出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以及农业发展现代化这4个一级维度出发,选取了13个二级指标来对各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进行测度,计算出各指标所占权重,具体结果图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1.2.1Dagum基尼系数分解
本文将我国31个省份按照地理位置和发展特点划分为东、中、西以及东北部4大区域,采用Dagum基尼系数的方法以上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进行差异分析。总体基尼系数G由区域内基尼系数Gw、区域间基尼系数Gnb和超变密度Gt构成,其分别对应区域内、区域间和区域交叉重叠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总体基尼系数:
(2)子群内部基尼系数:
(3)子群内差异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
(4)子群间的基尼系数:
(5)子群间净值差距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度:
(6)超变密度的贡献:
1.2.2马尔可夫链
马尔可夫链指的是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的、存在于离散指数集和状态空间内的随机过程。即依据某种规则将数据将的等级划分为k种类型,计算变量在不同状态之间转移的概率构成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由此分析其在时间序列下变化趋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Mij=nij ni(8)
其中,nij表示自t年份到t+1年份由状态i转移到状态j的数量和;ni表示所有属于i状态的数量和。
1.2.3空间马尔科夫链
各区域之间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并不是相互独立,自由分布的,通常是与其周边区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本文在分析传统的马尔可夫链结果的基础上,引入空间马尔可夫链,考虑到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空间依赖性,分析其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扩散过程。
空间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矩阵以区域i在t年份的空间滞后类型为条件,将传统的马尔可夫链分解k个k×k的条件转移概率矩阵。空间滞后值是该区域周边地区属性值的空间加权平均,通过区域属性值和空间权重矩阵的乘积来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ag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的空间滞后算子,Xi为区域单元的属性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按照公共边界原则确定采用0-1邻近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
1.3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来研究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和演变,涉及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市数据库、国家统计局、中国林业数据库、各省份统计年鉴以及历年公开数据等资料,部分缺失的数据用上一年的数据计算为准。
2实证分析
2.1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序测度分析
本文将我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东北、中和西部四个区域,运用熵值法对其2010~2021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进行构建。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现代化指数总体在研究期内呈现稳步提升,这意味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正稳扎稳打地朝着目标前进;从区域间的差异来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均值呈现东部及东北部地区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的特点,这说明以上几个区域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具体省份看,北京、浙江、福建等省份的现代化指数明显高于内蒙古、四川、河南等省份,这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较大差距。
2.2区域差异分析
本文依据上文所提到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计算2010~2021年的总体基尼系数并对其分解,研究造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情况差异的原因,结果如表2。
由表可知,总体基尼系数整体呈现螺旋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总体之间的差异是慢慢缩小的。区域内的基尼系数除了在个别年份有回升现象之外,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区域间基尼系数在2010~2017年呈现波动变化,在2017~2021年间下降趋势明显,这表明区域间差异具有在波动中显著下降的特点。超变密度整体波动范围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从贡献率的角度看,2010~2021年间区域间的贡献率大于区域内的贡献率大于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这说明区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2.3马尔可夫链分析
本文根据前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的测算,采用传统的马尔可夫链方法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将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按照四分位数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1对应低水平(25%以下)、2对应较低水平(26%~51%)、3对应中高水平(51%~75%)和高水平(75%以上)。2010~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类型的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传统的马尔可夫链的转移概率矩阵中,对角线上的数值分别为0.7849、0.7093、0.7412和0.9481,均大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值,这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为稳定,形成了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其中高水平区域趋同概率最高,说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高水平的区域不会轻易向下转移。此外,低、较低和中高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分别达到了0.2151、0.2674和0.2118,这说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向上发展的趋势。
2.4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
本文在传统马尔可夫链的基础上,考虑到空间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对其演变发展的影响,构建了2010~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在空间马尔可夫链下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具体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当相邻区域是低水平等级区域时,4种状态类型都以大概率保持本身状态,但其对中高和高水平区域的影响不大,低水平和较低水平仍可能向上转移,但概率不大;当邻域区域是较低水平等级区域时,仍大概率保持本身状态,这时每种状态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邻域是低水平时的数值,且中高和高水平状态受到邻域影响,以较低的概率往低一级的状态水平转移;当邻域区域是中高水平区域时,各状态向上一级水平转移概率也较大,其中低水平区域向上转移的概率已达到了0.5714,说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高的区域能有效带动低水平区域的发展,同时各状态向下转移的概率较小,向下发展的情况不容易出现;当相邻区域时高水平等级区域时,各状态向上转移的概率都较大,同样说明高水平区域具有带动邻近区域发展的作用,且各状态向下转移的概率很小,说明当邻域水平较高时,各区域通过相互间的影响不太会出现状态降级的情况。
3结论
(1)我国的农村农业现代化指数总体在研究期内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及东北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均值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个别省份北京、浙江、福建等省份的现代化指数明显高于内蒙古、四川、河南等省份,说明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2)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内的基尼系数和区域间基尼系数都呈现螺旋式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差异是在慢慢缩小的,其中,区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3)各省份之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为稳定,都形成了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其中高水平区域趋同概率最高,说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高水平的区域不会轻易向下转移,此外,低水平存在一定的向上发展的趋势。
(4)各省份之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是相互独立的,而与周围区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低水平区域对高水平发展区域的影响不大,但没有高水平区域的带动,低水平区域自身具有向上转移进程比较缓慢,高水平区域具有带动邻近区域发展的作用,当邻域水平较高时,各区域通过相互间的影响不太会出现状态降级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葛宏进.山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政策文本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2):69-73.
[2]王纪峰,翟光辉.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勾画农业强国中国特色风景线[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3(07):8-9.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xxx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光明日报,2023-12(01).
[4]张赛玉,薛亚硕,张琦.共同富裕视阈下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1-9.
[5]余姗,张哲.中国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4,40(04):96-101.
[6]徐冬,黄震方,胡小海,等.浙江省县域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38(05):197-207.
[7]谢洪.空间马尔可夫链支持下的四川区域经济趋同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1(08):36-38.
[8]陈培阳,朱喜钢.中国区域经济趋同:基于县级尺度的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02-1308.
[9]常艳花,常乐,王金桃,等.基于熵值法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J].南方农机,2023,54(19):38-4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