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4

2025-02-07 14:15:3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其互动机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分析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其次阐述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等;分析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机购置成本高等。最后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协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其互动机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分析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其次阐述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等;分析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机购置成本高等。最后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如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加强农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机总动力从1978年的1.47亿千瓦增加到2022年的11.2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劳动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农机装备和农艺技术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农业机械化的内涵

  农业机械化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机械设备,替代人力和畜力,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它涵盖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管理、收获等环节,体现了农业装备与农艺技术的结合。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农业机械化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劳动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局部到全面、数量到质量的过程。50-70年代为起步探索阶段,以土制或半机械化为主;80-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农机总动力增长迅速,联合收割机等得到推广;21世纪后,农机装备加速升级,大中型拖拉机、高端收获机械等实现规模化应用。2021年末,全国农机总动力达10.77亿千瓦,是1978年的7.3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智能化、复式化趋势明显。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机合作社服务面积占农机作业面积的63.5%。

  1.3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差异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呈现地区性特征(见表1)。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北京、天津等地超90%,西藏、青海、新疆等低于50%。同一区域内平原、丘陵、山区的农机普及也不同。差异源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农户兼业化、农地细碎化等因素。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农业机械化均衡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image.png

  2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2.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通过现代设备替代人力和畜力,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机械作业效率远超人力,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农事操作;同时减轻劳动强度,延长作业时间,提高单位时间产出。例如,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的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以上。2021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85%以上,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产品加工、运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实现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步提高。

  2.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器。农机装备更新为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提供物质基础,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农机技术进步催生新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如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为小农户提供作业服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机械化与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向产业化、高端化发展。这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种植业为主向种养加并举,一、二、三产融合转变,使农村产业格局更趋合理。

  2.3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相关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机制造业发展带动了上游钢铁、橡胶、塑料工业,以及下游物流、销售、维修服务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农机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如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催生了培训、维修、租赁等配套服务,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农机合作社还与农资销售、农产品购销、农业信息等行业协同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农业机械化推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注入新动力。

  图1直观地展示了农业机械化通过三条主要路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三条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image.png

  3制约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3.1农民收入水平制约农机购置

  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机购置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水平仍然较低。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3%。农民收入有限,大多优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购买大中型农机具的意愿和能力不足。特别是经营规模小、财务实力弱的农户,难以承担农机购置的高额初始投入。农机销售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缺乏规模化采购,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购置。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收入不稳定,导致农民对农机投资回报预期不明朗,购置积极性不高。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机购买能力,是破解制约农机购置难题的关键。

  3.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机作业

  农业基础设施状况直接影响农机作业效率和效果。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72%以上,但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田间道路不完善,农田整治程度低,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依然突出。农田碎片化程度高,地块狭小分散,农机转弯掉头频繁,作业效率大打折扣。农田排灌系统不配套,农机深松、机械化免耕、残膜机械化回收等作业受到限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农机作业的“硬骨头”。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机作业适应性,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3.3农机购置成本高制约农机普及

  农机购置成本高是制约农机普及的主要瓶颈。一方面,大中型先进农机具价格昂贵,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远超普通农户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农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农机装备小型化、低端化问题仍较普遍,优质高效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性价比不高。农机购置环节税费负担重,信贷、保险等配套服务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资金压力。农机购置成本高导致农机投入产出效益低,使广大农户对农机消费“望而却步”,普及推广难度大。降低农机购置门槛,提高农机性价比,是破解农机装备“可买”“愿买”困境的有效途径。

  3.4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农机专业化服务是提高农机利用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手段。但当前,农机专业化服务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手段单一;作业环节不配套,薄弱环节服务缺位;服务队伍素质不高,农机手持证率和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服务市场秩序不规范,恶性价格竞争时有发生;农机作业调度、维修、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提升农机专业化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是破解农机利用率不高、运行效益不佳等难题的关键所在。

  4促进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支持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应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和融资租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强化政策激励,完善补贴机制,建立与农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农业、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环境。地方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路径,强化组织保障。此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氛围,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将共同推动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2创新农机服务模式

  创新农机服务模式是破解农机利用率不高、运行效益不佳等难题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发展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重点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提供全程全面、优质高效的农机作业服务。鼓励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等服务模式,实现农机服务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农机+农艺”服务模式,促进农机农艺紧密耦合、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互联网+农机”服务新模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机调度、作业监管、维修保养等智慧化水平。完善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机服务质量监管体系,规范农机服务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和农机手合法权益。

  4.3加强农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

  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加大农机科技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农机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提升农机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完善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健全适度规模经营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农机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作用,深入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推广简单实用、适合农民需求的农机新技术,增强农机科技供给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4.4完善农机补贴政策

  农机补贴是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解决农机购置成本高和供给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应优化补贴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生态脆弱区和农机薄弱环节。创新补贴方式,从购置补贴扩展到作业补贴、报废更新补贴等。完善补贴范围和标准测算,引导农机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改进资金拨付方式,提高到位率。加强政策衔接,实现农机购置补贴与作业补贴、金融支持、保险保障等政策联动。强化监管,建立信息化平台,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5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推进农业机械化需统筹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农民需求等因素,多措并举。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高效、安全、节约、环保的现代化道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作业补贴政策,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加快适用装备研发,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各方共同努力,必将实现农机装备和农艺技术长足发展,形成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孟玉智,孟玉花.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J].农业机械,2022,(12):64-66+70.

  [2]吴卓蒙.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4):43-45.

  [3]王银.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22.

  [4]潘珍珍.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机监理,2022,(01):24-26.

  [5]周凤媚.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21,42(05):78-80.

  [6]周秋月.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机械,2024,(05):45-47.

  [7]高翠凤.新时期农机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J].山东农机化,2024,(0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