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温州乡村振兴的对策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温州乡村振兴的对策论文

18

2024-12-24 16:40:5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xxx提出农业强国,重点抓手在农业科技创新。为了进一步放大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引领作用,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速温州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梳理了温州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及农业科技领域的基本情况,指出温州市乡村产业兴旺、乡村集群培育及高质量发展均需要农业科技助力。同时从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政产学研合作程度、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及人才培育入手,探究从锚准农业科技供给方向、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及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三个方向切入,以此搭建农业科创互联平台、打造有梯度有层次的人才队伍、实现有效核心技术转化及

  摘要:xxx提出农业强国,重点抓手在农业科技创新。为了进一步放大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引领作用,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速温州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梳理了温州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及农业科技领域的基本情况,指出温州市乡村产业兴旺、乡村集群培育及高质量发展均需要农业科技助力。同时从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政产学研合作程度、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及人才培育入手,探究从锚准农业科技供给方向、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及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三个方向切入,以此搭建农业科创互联平台、打造有梯度有层次的人才队伍、实现有效核心技术转化及打造乡村示范样板的可能性,旨在推动温州农业加速高质量转型,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温州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xxx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浙江省作为农业“资源小省”,长期以来关注做好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尤其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及对口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实践。先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2016年)、实施浙江省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并于2021年8月17日,由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共同富裕,重点抓好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进智慧农业引领示范,通过科技强农措施,激活科技资源要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

  温州市作为浙江“铁三角”城市之一,在浙江省的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有重要地位。2023年,温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万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8.05%,增速达到全省第一。温州市深入贯彻“科技强农”思想,力图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发动机,助力驱动温州农村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然而,目前温州市仍存在区县经济发展有差异、城乡居民收入有参差等问题,2023年农村总收入仅为浙江省第三名。同时,随着可用耕地面积的减少,发展绿色高效的都市农业也成了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温州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

  1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及乡村振兴现状

  十三五期间,温州市第一产业生产趋势是稳中向好,其中农林牧渔业年均增长2.86%左右,农业现代化指数上升至全省第4位。2023年温州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2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在农业产业综合体方面,截至2023年,温州拥有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1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其中,浙南农业科创园已引入相关农业企业60余家,成功实施创业项目30余个。近年来,温州农业科研领域由传统稻作农业转向低碳绿色农业、由人力密集农业转向现代机械农业、由粗放管理农业转向精益管理农业。农产品生产领域由原来的粗加工产品为主拓展为预制菜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等领域,逐步解决了禽蛋乳业、水产渔业、蔬果林业等主要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瓶颈,其中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同时,温州市也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全市现有超400家农业重点企业,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超200家。

image.png

  但在稳中向好的总体趋势中,2023年温州市第一产业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12%,温州农业科技亦存在“重引进、轻原创”“重管理、轻协同”等特点。同时,温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存在产业链体系不完整、农业企业效能不高等情况。以温州市永嘉县为例,当地89家农业企业中年产值过千万级的企业仅有四十余家,超过5000万元的则仅剩三家。89家农业龙头企业中,75%为农产品种植养殖及初加工型企业,产品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2温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特点

  2.1产业兴旺亟需农业科技引领

  现代农业生产范围不再仅限于大宗农产品,以黄鱼养殖与稻渔综合种养的新业态逐渐成长为温州市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产业。同时,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提出附加要求,新颖、健康和安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既要满足粮油、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生产供给,也应针对预制菜新业态、“非粮化”整治等发展路径提供产业发展技术,以科技促产业,加强创新驱动力,增强农业行业领域创新意识。

  2.2集群培育需要农业科技支持

  要实现生活富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振农村居民收入。近年来,温州市通过深化“千万工程”,建成省级未来乡村38个,组织村集体经济集中开竣工项目738个,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23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7∶1。但是,温州市城乡居民收入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以提升低收入农户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农业集群,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速保质地完成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image.png

  2.3高质量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助力

  温州市现有耕地面积为1562km2,仅占全市陆域面积的12.9%。在这些耕地中,水田面积占81.9%,旱地面积占18.1%。其中,乡村山地面积大、历史欠账多,村镇建设规划良莠不齐,其中大量村镇的农业生产仍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及粗放式经营为主。由此,温州市全力践行“六个一”产业,围绕“一盘菜、一条鱼、一根草、一杯奶、一个果、一片叶”,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但耕地“非农化”“耕地智保”面积不足等问题也日趋明显。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乡村振兴需求下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3.1农业科技有效供给存在偏差

  首先,温州市农业技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市财政总支出4%左右,在很多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上也存在资金缺口。其次,温州市农业科研机构存在核心区物理空间分散、各级涉农科研院所内部目前专业及项目设置重复、科研人员分散。同时,虽然温州市有一所以农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及多所开设农业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及大量涉农科研院所,但多以粮油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种植技术研究为主,难以满足今日多样化的农业科技需求。

  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欠缺

  据统计,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5%,而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5%,温州市则更低于浙江省的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温州市农业科研人员对农村情况不熟悉,对本地区的特殊生产条件不了解,与农业市场需求脱节,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造成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相脱节,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例如,温州市某区在引入新技术时并没有考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的新需求,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温州市政部门、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和龙头企业等农业政产学研四方主体间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单方面的合作方式,未形成长期有效的沟通网络,产生了大量的资源与技术浪费,在深入科学研究和实现成果转化方面有难度。此外,农业科研的研究成本高,投入周期长,涉及相关主体多,不确定性大,致使农业生产主体难以关注到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带来的新应用、新优势与新经济效益;农民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不熟悉的农业技术有抵触心理,更愿意相信传统农业经验,形成了农业生产技术上的惯性依赖,倾向于短期化和形式化,对新接触的技术很难快速有效利用。

  3.3农业创新能力与人才不足

  在全省地级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创新水平的测度中,温州市处于末位。同时,温州市农业方面的工作人员群体存在数量总体不足、年龄普遍偏大、水平整体不高的问题,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成果转化一线复合型人才,在农业企业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及研发的人员学历以专科为主,人才梯队建设断层严重。涉农院校及专业数量较少,且课程开设及专业实践项目的设置也不是很适合农村情况,远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此外,温州市农村常住人口数与农村常住人口比也逐年下降,农村还没有很好的留人用人政策,这些使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稳定、不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

  4温州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对策

  在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两个先行”的大场景下,温州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条跑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完善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

  4.1着眼有效供给,锚准农业科技供给方向

  聚焦“一县一省级以上产业平台”建设,发掘区县优势农业资源,构建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加强农、科、教的融合,支持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重点推进科技要素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生产一线集聚。完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对标国际、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成长要素,建立具有梯度性和示范效应的农业企业群,促成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方向、产权为纽带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集群发展效应。

  4.2关注实际问题,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落地

  强调“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关注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聚焦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着眼于农产品保供,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加快农产品关键领域技术攻关,譬如城郊速生菜、高标准农田等。实施创新种子品类选育科技专项,重点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抢占预制菜产业新风口,完善“速生农产品-高质量加工技术-精品预制菜品牌”的产业链条。同时,孵化一批有特色、够专业、擅转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入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探索建立适合城镇化农业发展情境的技术交易模式,结合温州市的区位特点,完善市、县、乡、村的各层级农业技术转化中心,形成独具优势的“农业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与服务一体化,放大农业科技的服务支撑能力。

  4.3结合产业需要,推进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浙南科技城创业园、鹿城区藤桥镇耘谷农创园、文成县天顶湖省级实训基地等复合型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联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将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紧密结合。制定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及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平台建设补助和科研经费补助,让农业科技人才“留得下”“做得住”“干得乐”,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解决好生活住宿配套问题,建立农业专家流动工作站,形成上下贯通、政产学研紧密衔接的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职业评估,在职业提升、选拔时拒绝“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论,积极培育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对口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实现科技特派员的复合层级、多重领域、全产业链覆盖。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项人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专题班,培育一批符合发展需求的乡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人力资本直接输送至乡村企业,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夏金梅.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5):147-153.

  [2]闫晓平.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J].经济师,2021(09):2.

  [3]江山,王晓军,汪勤芳,等.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浙江乡村振兴对策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12):4.

  [4]邓翔,王仕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东岳论丛,2020,41(12):109-120+192.

  [5]宋保胜,杨贞,李文,等.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效供给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0.

  [6]宋常迎,郑少锋,郑雯雯.“十四五”时期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的创新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22,40(01):79-85.

  [7]金轶伟,黄建,郑坚,等.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分析和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6):30-32.

  [8]王路,朱玉涛,李江涛.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4(06):3.

  [9]周华强,邹弈星,刘长柱,等.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功能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06):140-148.

  [10]杜文忠,耿鹏鹏,胡燕萍.创新驱动视角下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熵值和TOPSIS法物元评价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9):82-89.

  [11]李国辉,许传洲.东北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3(0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