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青海八眉猪遗传和种质资源调查报告论文

青海八眉猪遗传和种质资源调查报告论文

9

2024-12-24 11:45:0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依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要求,互助县成立八眉猪遗传资源普查小组,并制定了2020—2022年八眉猪种质资源普查方案和纲要,普查组依据方案和时限要求,开展了八眉猪的历史溯源、种群普查、生活习性、生物学和生态研究

  摘要:依照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要求,互助县成立八眉猪遗传资源普查小组,并制定了2020—2022年八眉猪种质资源普查方案和纲要,普查组依据方案和时限要求,开展了八眉猪的历史溯源、种群普查、生活习性、生物学和生态研究,不同类型八眉猪的精准鉴定的基础上,全面查清了青海省八眉猪种质资源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开发利用的最新状况,实施八眉猪的生长发育性能测定、繁殖性能测定、育肥性能测定、屠宰性能测定,通过性能测定和统计分析,形成八眉猪遗传和种质资源调查报告,为合理利用八眉猪资源,培育新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科研教学和生猪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八眉猪;种质资源;调查

  0引言

  八眉猪是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发源于陕西,随着先民们生产生活和贸易往来,八眉猪逐渐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落地生活、繁殖繁衍,起初八眉猪有大八眉、二八眉和小伙猪3个类型,青海八眉猪是八眉猪的一个高原类型,兴盛于20世纪70、80年代,青海的互助县是八眉猪的主要产区,所以青海八眉猪又叫互助猪。20世纪80、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开始不断地引进长白、约克、汉普夏等国外洋品种猪,随着新猪种不断引入和长期的经济杂交,民间纯种八眉猪已几乎绝迹。国家为保护八眉猪种质资源,青海省内建起了互助、湟中、湟源和大通4个八眉猪保种场,开始了八眉猪的保种工作。为提高八眉猪保护和利用效果,先后实施了八眉猪保种利用、“三化”繁育体系建设等项目。2017年国家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以来,随着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各八眉猪保种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随着物流发展,非洲猪瘟等疫病不断被带入,八眉猪的保种工作受环保、疫病、技术、管理等风险影响,致使八眉猪存栏量直线下滑,截止2020年仅有八眉猪原种母猪240头,公猪12头。国家实行种业振兴战略后,互助县成立八眉猪遗传资源普查小组,开展了八眉猪资源调查,并采取了有效的保种措施。

  1一般情况

  1.1八眉猪品种名称

  八眉猪又名泾川猪或西*,因其额头有倒“八”皱纹而得名。按其体型大小可分为3种,大八眉体型较大,头大似狮子头,额头有“寿”字样皱纹,颜面微凹,又称狮头猪;二八眉体型中等,体形清秀,颜面平直,额头倒“八”皱纹明显,体躯结构匀称;小伙猪体型小巧玲珑,额头八字纹纤细修长,嘴筒细长,别称黄瓜猪。青海八眉猪是八眉猪的一种高原类型,见图1、图2。

image.png

  1.2中心产区和分布

  2019年走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八眉猪产区为陕西定边、甘肃灵台、青海互助、湟中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地区。2010年前主要分布于陕西榆林定边地区、宁夏固原地区、甘肃天水、灵台地区和青海互助、湟中、湟源及大通部分地区。2015年以后只在陕西定边和青海互助、湟中存有少量二八眉猪,现青海八眉猪的中心产区为互助县及周边地区。

  1.3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八眉猪主产区属黄土高原地区,海拔1 300~2 700 m,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3~7.9℃,无霜期12~160 d;年降水量300~450 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年平均日照时数2 518~2 743 h,风沙大。为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干旱、秋季连阴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特征复杂,多为丘陵沟壑和风沙滩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地广人稀。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梁、谷物、马铃薯、油料、豆类、瓜菜和各种牧草为主。

  2品种来源、形成与发展变化

  2.1品种来源形成

  八眉猪形成历史久远,早在6 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人开始驯化野猪,3 000年前周朝在天水和关中平原地区养猪已经相当普遍,到1 000多年前唐朝已经形成了与八眉猪体态近似的品种。

  青海的八眉猪汉朝时由陕西长安引入,引入后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分散饲养,八眉猪从年平均气温10℃以上至0.6℃、海拔1 000~2 100 m的广阔地域都能生存和生活,形成了青海八眉猪。这种产区环境条件的影响直接造成了八眉猪抗逆性强、适应性好、耐粗放饲养管理的特点,同时由于前期吊架子、后期精料催肥的饲养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八眉猪的大腹和囤积腹脂肪能力很强的特点。

  2.2八眉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八眉猪性成熟早,生长缓慢,积脂力强,繁殖率高,嗅觉、听觉发达,弱视,群居性强,群内位次明显,食谱广泛,属杂食性动物,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调节能力弱,大猪怕热,小猪怕冷。适应环境能力强,抗逆性和抗应激强,母性强,保姆性好,遗传性能稳定。

  成年二八眉母猪的体温平均38.1℃(37.8~38.7℃),脉搏平均68.6次/min(60~80次/min),呼吸平均15.5次/min(10~20次/min)[1]。血液的主要生化指标见表1。

image.png

  2.3群体规模、数量发展变化情况

  青海八眉猪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集中保种和养殖,由当初的16头母猪和3头公猪开启了八眉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几代畜牧人的不懈努力下,八眉猪的种群数量发展到了400头母猪和24头公猪的群体规模。但因环保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拆除了存栏500头母猪、18头公猪的国家级八眉猪保种场,使八眉猪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八眉猪种群数量骤减到了120多头的冰点数量。近2年全省在生猪产能恢复系列政策和国家种业战略引导下,八眉猪的保种工作才得以良性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八眉猪760头。

  2.4互助八眉猪选育情况

  保种选育方面主要壮大八眉猪的群体规模,加大留种比例,确保种群规模不缩小,充分保证有效基因含量和完整性,通过分子手段选择和留取优良基因,组建高质量八眉猪基因库。为避免八眉猪保种群体近交和遗传漂变,将以往的合并留种改变成了家系内等量留种。继续扩展八眉猪系统,实行家系、品系轮回交配,规避大规模的近交衰退和遗传漂变的发生。

  2.5现有品种标准

  品种标准:互助猪[2](DB 63/T 037—2017),互助八眉猪健康标准[3](DB 63/T 1646—2018),八眉猪细管冻精生产技术规程[4](DB 63/T 1692—2018)

  2.6消长形势

  据《中*猪品种志》[5]记载,1981年有八眉猪7万余头。21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等外国猪种的大量引进和杂交体系的广泛推广,原有的八眉猪保种场先后倒闭,使八眉猪的群体数量急剧减少,接近灭绝。宁夏固原、甘肃灵台八眉猪消亡了,2019年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仅存栏八眉猪129头(公猪29头、母猪100头);青海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存栏母猪120头、公猪10头。大八眉早已消亡,甘肃、青海地区的小伙猪也已绝迹了,目前只有二八眉猪。

  3八眉猪体型外貌

  八眉猪体格中等,结实匀称,体躯呈长方形。头较狭长,颜面平直,额有八字纹、纹细而浅,耳大下垂,耳长与嘴筒齐或超过鼻端。被毛呈黑色,鬃坚硬、鬃长10 cm左右。背腰窄长,腹大下垂,后躯不发达,臀部后退欠丰满,四肢多卧系。有效乳头数6~7对。

  4体尺和体重

  青海省2006年在青海省互助八眉猪保种场(双树乡)和2020年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繁育场(互助县威远镇)的八眉猪进行了抽样调查测量,结果可见,成年八眉猪平均体重149 kg,平均体长151 cm,体高78 cm,胸围148 cm。

  5繁殖性能

  八眉公猪30日龄左右就有性表现。观察睾丸切片,45日龄即有初级精母细胞。成年公猪平均射精量250~400 mL/次。八眉公猪平均使用年限4~5年。

  营养良好时八眉母仔猪4月龄便有发情迹象,母猪性成熟日龄平均为116 d。平均发情周期19 d,发情持续时间3 d。断奶后9~10 d便开始第1次发情,再次发情间隔21 d左右,八眉猪平均孕期113 d(110~116 d)。母猪可利用年限6~8年,也有多达10年以上者。

  母猪的窝产仔数,头胎平均6.43头(2~14头),二胎9.45头(6~13头),三胎及以上窝均产仔11.8头。据178窝八眉母猪统计,初生重和断奶个体重一般是二胎以上较高。经产八眉母猪45 d的泌乳量153.7 kg,昼夜平均放乳次数21.14次,日放乳量3.42 kg。25 d左右母猪泌乳量峰值最高6.24 kg。

  6育肥性能

  青海八眉猪的肥育期一般为10~14月龄、活体重达到75~80 kg时便可屠宰。八眉猪育肥时要求精料较多,有专家[6]在集中精料短期育肥时发现,育肥期5月后,生长速度、增重加快,日增重高达470 g。精料和粗纤维比例较低时,生长旺期在6月龄才出现,最高日增重390 g左右。8月龄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峰577 g左右。

  7肉质性状

  第6~7肋间膘厚32.5~34.6 mm,胴体瘦肉率42%~45%。健康八眉猪的肉质很好,色鲜红,呈明显的大理石状,肉细嫩不柴、味香、含水率低。胴体瘦肉含水率为58.68%,含蛋白质22.56%,背最长肌的pH值为6.71。

  8饲养情况

  八眉猪传统养殖多为“放牧+补饲”或“圈养+青绿饲草+补饲”的饲养方式,冬春季节多以洋芋、薯类等块茎+荞花为食。多数猪对粗饲料的耐受力较强。现多以猪场化圈养方式养殖,适宜圈舍温度15~22℃、湿度45%~55%,日饲喂量1.5~2.5 kg,分2~3次、间隔4~6 h投喂,母猪多喂以稀食,自由饮水。

  9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现状

  9.1八眉猪保护现状

  采用保种场保护。20世纪80、90年代各八眉猪中心产区新建了诸多八眉猪原保种、育繁场、八眉猪保种开始了集中化保种阶段,群体规模:母猪3 278头,公猪416头,形成了八眉猪规模群。

  青海现有八眉猪基础群760头,分别在互助八眉猪原种繁育场,八眉猪种质资源场和湟中县八眉猪保种场。八眉猪1986年收录于《中*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9.2八眉猪保种选育工作规划

  根据多年来对八眉猪保种选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工作方法的不断调整和吴常信院士等专家学者指导下,依据八眉猪品种资源的现状和保种要求,开展了如下的保种选育和八眉种猪的测定工作。

  9.2.1保种选育方面

  重新调整了八眉猪群体结构和群体规模。通过3年的淘汰、更新和再组群,扭转了传统的八眉猪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不合理的现状,不断的人工选择消除了因盲目交配造成的八眉猪整体的近交衰退,通过延长世代间隔使近交增量由原来的6.4%下降到现在的2%~3%。保种选育方面另一个举措就是壮大八眉猪的群体规模,将八眉猪核心群原来的群体规模60头,通过逐年扩大,现已建成了稳定的360头核心群规模。八眉猪公母猪性别比例由原来1∶10调整成现在的1∶5。

  9.2.2八眉猪的性能测定方面

  许多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开展了八眉猪的各种性能测定,得到了生长性能、繁殖性能、育肥性能等诸多方面的数据,通过对个体性能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的测定、梳理、核准、归纳和总结,留下了宝贵详实的资料依据,为八眉猪种的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开展了专门化品系或配套系的培育。

  9.2.3八眉猪保种选育规划

  八眉猪要在保种的前提下多世代持续选育,提高八眉猪种猪生产性能,积极参与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开展八眉猪的杂交利用,不断满足猪肉消费市场的需求。力争减少八眉猪的近交衰退,八眉猪的目标性状主要确定为繁殖性状、生长速度、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窝产仔数。立足现有八眉猪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八眉种猪性能测定,形成相对稳定的八眉猪核心基础群,建立八眉猪遗传资源基因库和信息数据库。做好八眉猪核心群种猪的性能测定工作是八眉猪的保种选育的基础工作,根据实际和八眉猪保种选育的需要,八眉猪核心群猪的测定从生产性能测定、系谱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等方面开展测定,推进八眉猪的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再上新台阶。

  10八眉猪的杂交开发和利用

  八眉猪是优良的杂交母本品种,与长白、约克、杜洛克公猪杂交,能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力和杂交优势。生长性能、育肥性能、繁殖性能都比较显著。尤其与杜洛克杂交,效果更优秀。近年,互助县八眉猪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反复进行了八眉猪与长白猪、约克猪的杂交试验,长白猪与八眉猪杂交,杂交一代猪窝产仔数14头,日增重520 g、瘦肉率50.9%。与约克公猪杂交,杂交一代窝产仔数13.2头,日增重537 g,瘦肉率47%。

  11展望

  八眉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母性好、耐粗饲、肉质细嫩和杂交配合力强等特点。同时,八眉猪也存在生长慢、瘦肉率低、卧系、皮厚等缺点。今后应加强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利用八眉猪肉质好、抗逆性强的优良性状。

  参考文献

  [1]刘孟洲.猪的配套系育种与甘肃猪种资源[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DB 63/T 037—2017,互助猪[S].

  [3]DB 63/T 1646—2018,互助八眉猪健康标准[S].

  [4]DB 63/T 1692—2018,八眉猪细管冻精生产技术规程[S].

  [5]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委会,中*猪品种志编写组.中*猪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靳义超.青海八眉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J].猪业科学,2006(1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