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论文

2024-11-28 14:08:2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基于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以山西省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因素法,综合选取耕地坡度、田块面积、田块形状作为影响因子,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得出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摘要:基于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以山西省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因素法,综合选取耕地坡度、田块面积、田块形状作为影响因子,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得出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因素法;发展潜力
1山西省丘陵山区耕地现状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东依太行山与冀豫两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豫两省相望,山环水绕,属典型的山区丘陵高原地貌。总体来看,全省总体耕地质量水平较低,6°~25°坡耕地面积达2 185万亩(1亩约等于0.067 hm2),其中,15°以上坡耕地面积达1 137万亩,占耕地19%。在坡耕地中,未建成梯田的坡地面积1 204万亩,这些坡耕地由于地形坡度大,大多田块支离破碎、田面不平整;梯田面积981万亩,这部分梯田大多由于年久失修,地埂塌毁,水土流失依然较严重。
2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热情空前高涨,山西省农业机械购买增量出现井喷之势,拖拉机、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灌溉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农机种类不断增加,农业机械行业在国家连续出台的利好政策扶持下不断发展,农机总动力和高科技农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xx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高,2022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7%。机播占比由2020年的75.2%上升至2022年的76.4%,机收占比也由56.8%提升至60.1%。
从装备情况看,山西省丘陵山区农机总动力仅占全省的42.2%,其中微耕机和36.75 kW以下的中小型机械占比较大,部分地区甚至能达到50%以上;就机械化生产情况而言,耕整地环节多需借助微耕机进行旋耕作业,大部分地块则无法进行深松作业,在播种、中耕、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远远低于平川地区,人畜力和半机械化作业模式仍然比较普遍,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79个百分点,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十分明显。
根据全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信息实时公开信息显示,山西省2022年全年申请农机补贴的农机达11.57万台,销售总额39.96亿元,总补贴额9.58亿元,其中以运城市购机数量最多,总量近3万台,以1.87亿元的补贴总额,占据山西省近1/5的补贴总额。2022年度山西省各地市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情况见表1。
从县域角度来看,忻府区、永济市、芮城县、临猗县补贴数量最多,均超过3 000台,其中临猗县农机补贴数量达7 027台;从销售总额来看,芮城县、永济市、原平市、忻府区、寿阳县均超过1亿元,阳泉市矿区、万柏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晋城市城区、阳泉市郊区、晋源区、保德县、中阳县、小店区、尖草坪区、宁武县、平定县2022年补贴销售总额不足500万元,主要分布于太原市、阳泉市、忻州市。
3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限制因素
3.1地形地貌复杂田块破碎程度高
丘陵山区的地形复杂多变,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平,农田坡度大,田间道路狭窄,不少地块细碎杂乱、坡多台多埂多,加之山区路况复杂,致使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及作业十分困难,机具进地难、作业难,是制约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瓶颈”。较小的单块耕地面积极大地增加了农业机械操作的难度,严重限制了工作效率,加大了成本,抑制了农户对于大功率农业机械的需求,加上农机购置资金不足,导致田块破碎机械数量不足,所以丘陵山区整体的田块破碎机械操作比例较低,甚至部分面积较小的单个地块只能依赖人力、畜力,极大地抑制了农户对于农机的需求。
3.2投资效益较低农机供需双向乏力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涉及耕、种、管、收、初加工等环节,都需要不同种类的农机设备。在供给方面,丘陵山区所需的农业机械种类较多,但市场规模比较小,售后服务成本高、利润低,有实力的企业不愿涉足,小型企业又缺乏实力,导致“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突出。一些地方特色产业所需的特种、小众机具,由于技术不够成熟、鉴定标准滞后等原因,难以通过试验鉴定进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从而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在需求方面,丘陵山区耕地规模普遍较小,作物种植范围受限,农机作业效率低、损耗大,同时农机作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规模作业需求较差,因而作业成本更高、回报更低、投入回收时间更长。
3.3政策扶持方向偏差技术服务能力薄弱
目前,购机补贴政策主要针对大中型农机具,丘陵山区适用的微耕机、中小型拖拉机等中小型农机具财政补贴项目和资金相对有限,补贴程序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使农机推广工作在丘陵山区遇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同时,农民经济能力不足、农机化作业成本高也是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加上农机作业补贴较低,投入产出比较差,造成机手收入较低,严重打击了机手开展作业服务的积极性。由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教育培训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长期不足,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施等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开展。
4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测算
4.1研究方法
根据《2022年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指导意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DB14/T2302-2021)及山西省耕地自然特点、实际利用情况,结合已收集资料,采用因素法测算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因素法是在对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
4.2影响因素
4.2.1耕地坡度
耕地坡度一般可分为不大于2。、2。~6。、6。~15。、15。~25。、大于25。5个等级,不同级别的田块坡度,对耕地的利用影响也有所不同。通常不大于2。无水土流失现象;2。~6。可能发生轻度土壤侵蚀现象,水土保持工作需引起重视;6。~15。存在中度水土流失风险,可采取修筑梯田、高种植等措施加强水土保持;15。~25。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采取工程、生物等综合措施;大于25。不准开荒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为耕地的,必须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据统计,山西省总耕地面积6 938万亩,其中耕地坡度大于25。(不宜耕作区域)面积549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地区;按照分市域情况来看,吕梁市大于25。耕地占比最大,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5%,大同市条件最好大于25。耕地占比仅为0.3%。从分布区域来看,耕地坡度不大于2。的平坦区域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东部太行山脉和西部吕梁山脉之间的南北狭长河谷地带,包括北部大同盆地,中部忻定盆地、太原盆地,南部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东南部潞安盆地,见图1。
4.2.2田块面积
山西省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块面积最大为7 815亩,面积最小不足0.01亩,平均田块大小为46亩,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山西省耕地田块面积分类分布见图2。
4.2.3田块形状
田块形状以斑块周长与等面积的圆周长之比代表田块形状与圆形相差的程度。该指数的最小值为1,值越接近1说明田块形状与圆形越接近,田块越整齐,可满足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要求;值越大田块形状与圆形相差越大,形状越不规则,田块整齐性越差,难以达到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山西省耕地田块形状分布见图3。
4.2.4“影响因素~质量分”关系
“影响因素~质量分”关系见表2。
4.3测算结果
综合各因素得分最终得出以下结果:目前,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率仅为65%左右,主要为测算得分10~15分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太行山脉和西部吕梁山脉之间的南北狭长河谷地带,包括北部大同盆地,中部忻定盆地、太原盆地,南部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东南部潞安盆地等地区。若想提升农业机械化率至75%,主要发展区域可以聚焦9分区域;若提升至85%,需加强8分、9分区域的改造。改造区域可集中于吕梁山、太行山与平原盆地区连接区域及平原盆地区连接区域。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测算结果分布见图4。
据统计,8分、9分区域面积约为1 621万亩,按照1 000亩/年·台作业数量进行测算,约需新增拖拉机(配置播种机及旋耕机)、自走式收获机各16 210台。按照通常情况进行测算,可新增农机具销售额共计29亿元,其中购置补贴6.5亿元。除此之外,应加强对此类地区的作业补贴,可按照耕种管环节30元/亩、收获环节50元/亩进行补贴,全年共需新增作业补贴13亿元。
5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5.1完善丘陵山区农机作业补贴政策
以农机作业补贴为抓手,结合各地实际,确定适合当地的作业补贴标准,坚持“谁作业,谁享受补贴”,充分调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农机手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积极性。用于作业的农机具配备信息化远程监测终端设备,对接地区农机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及时、准确上传作业数据结果,对作业数据结果进行质量控制指标判定,对于合格地块进行补贴。目前,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率仅为65%左右,若在有潜力发展地区每年新增作业补贴13亿元,可有效将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85%以上。
5.2强化农机合作社引领带动效应
发挥合作社带动效应,集中农机具开展农业生产工作,组建规范化经营、制度化管理的农机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服务,有效提升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确保农民可以通过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提高收入水平。
5.3加大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资金支持
创新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拓展资金渠道,引导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开拓丘陵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xx,优先丘陵山区资金需求,扩大适用机具补贴范围,探索开展购机补贴、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承租补贴等多维度综合补贴xx;推动农机作业补助设立,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服务;加强丘陵山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展农机培训,遴选培育一批农机推广服务“土专家”,在作业服务、维修、技术培训等方面增强本领;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通过xx服务、项目支持等xx针对农机操作、维修等实用技能开展培训,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到农机作业服务中去,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带动工作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卓敏,崔清亮.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2022,12(06):20-25.
[2]王五明,贺孝兵,刘丽芳,等.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探讨[J].当代农机,2022(04):28-30,32.
[3]王罗方.加速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途径与措施—以湖南省为例[J].湖湘论坛.2015,28(01):56-60.
[4]陈何.提升福建省农机化水平的思考[J].机电技术,2020(01):114-116.
[5]赵菁.山西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2):30-31,33.
[6]李斌,张金屯.黄土高原灌丛景观斑块形状的指数和分形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96-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