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聊城市茌平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聊城市茌平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0

2024-11-21 15:00:2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玉米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增加农民收益意义重大。研究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深挖玉米增产潜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具有重要价值。茌平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多年试验示范,从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拔节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其他灾害应对措施、适时晚收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供玉米种植户参考应用。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玉米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增加农民收益意义重大。研究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深挖玉米增产潜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具有重要价值。茌平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多年试验示范,从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拔节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其他灾害应对措施、适时晚收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供玉米种植户参考应用。

  关键词:茌平区;夏玉米;栽培技术;超高产;管理措施

  聊城市茌平区现有耕地62587hm2,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400hm2,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9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86%,区内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41.0小时,优越的环境条件,十分适合夏玉米大面积高产。茌平区农业农村局自2018年起连续六年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集成了一套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1.播前准备

  做好播前准备工作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基础,主要包括优选高质量的玉米品种及地块、提高整地质量、施足基肥培肥地力等环节。

  1.1品种与地块选择

  选择通过国审或山东省审定,高产潜力大,抗逆性强,抗倒伏,适宜机收,耐密紧凑型优质杂交品种。经本地实验,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品种有鑫瑞76、现玉534、京科682、鲁星702、MY73、立原296等。所选择的种子质量应符合纯度≥98%,发芽率≥95%,净度≥99%,含水量≤12%。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方便灌排的地块。一般土壤厚度要求在1米以上,活性土层厚度应在30厘米以上,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6%以上,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应分别在110mg/kg、20mg/kg、100mg/kg以上;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比较完善,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有条件的可铺设水肥一体化设备。

  1.2种子处理

  目前市场主流玉米品种已经包衣,但包衣质量不高,药剂种类不全,包衣时间过长等因素导致包衣药效大打折扣,另外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多,对种子进行二次拌种就成为玉米高产的关键举措。

  可根据种子具体包衣情况、种衣剂成分及近几年本区域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拌种。杀虫剂可选择含有丁硫克百威、氯虫苯甲酰胺等成分的药剂,可以有效预防地下害虫、蓟马、蚜虫、灰飞虱、玉米螟等害虫;杀菌剂可选择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根腐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等病害,另外拌种时可加入芸苔素内酯,促进种子发芽生根。一般可在播种前一天进行二次拌种,拌好的种子切忌暴晒,应摊开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以待备播。

  1.3精细整地

  由于土地多年旋耕,离地表13—18cm深处形成坚硬的、厚5—7cm的犁底层,土壤耕作层变薄,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也变差。而玉米是深根系作物,深度可超过1米,且适播期较短,故采取冬小麦与夏玉米统筹深耕(松)与旋耕技术。一般深耕(松)每2—3年进行一次,深度在25—35cm。翌年对麦田旋耕灭茬,耕耙平地,防止水分散失,做到土质松散适度,上虚下实,土壤细碎无坷垃,无根茬,供肥保肥能力强,为玉米高产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1.4施足基肥

  玉米需肥量较大,施足基肥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基础,基肥要以有机肥为主,根据地力情况可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肥料。有机肥养分充足,富含有机质,分解速度慢,供养时间长,能保水保肥。基肥一般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0kg/hm2,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1500kg/hm2,硫酸钾375kg/hm2,硫酸锌30kg/hm2,提前半个月将有机肥与磷肥混合均匀堆沤腐熟,施用前掺入氮肥,能明显提高肥效,便于植株吸收利用。

  2.播种

  做好播种工作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要做到适期播种、适墒播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做到一播全苗,提高玉米整齐度。

  2.1播种期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茌平区最佳播种时间在6月6—16日,适期播种可为玉米高产奠定基础。

  2.2播种方式

  为提高播种质量,要选用高性能玉米单粒精播机,播种前对设备进行调试,确保机具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播种方式采用大小行种植模式,播深3—5cm,播速控制在6—8km/h,注意匀速直线行驶,确保深浅一致,覆土严实,压土紧密。播种墒情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墒情不足时播种后应及时浇水。

image.png

  2.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建议采用大小行增密技术,能有效改善玉米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效应,同时便于田间管理。采用大行80cm,小行40cm的种植模式,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播种90000—97500粒/hm2,株距可根据种植密度确定,精量播种株距(米)=667(平方米)÷平均行距(米)÷种植密度×种子发芽率。有条件的可在小行中间铺设滴灌带,对玉米生长需求进行精准调控,实现水肥高效利用。

  3.苗期管理

  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以生根、茎叶分化的营养生长为主,其生长特点是根系生长迅速,茎叶生长相对较慢。这段时间工作重心是中耕除草、防病治虫,为根系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确保根强苗壮,为玉米最终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1除草

  播后土壤墒情合适时,推荐苗前封闭除草,此时可有效灭除多种杂草,而对玉米苗生长影响很小。可选择40%乙阿合剂3000mL—3750mL/hm2兑水750L/hm2,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如出苗后防治,可在玉米幼苗3—5叶期、杂草2—4叶龄,喷施28%硝烟莠去津玉米专用除草剂2400—2700mL/hm2兑水茎叶均匀喷雾,能有效防治各类杂草,并且药效持久见效快,施药时间应在上午或傍晚。

  3.2查苗补缺

  补苗是保证玉米密度的关键补救措施,为保证玉米生长一致,可采用移苗补栽的方式,选择生长健壮的幼苗移栽,最好比原地苗多1—2片可见叶。移栽时间最好在阴天或下午进行,带土移栽,栽后浇水,以利返苗,提高成活率。

  3.3中耕蹲苗

  在玉米幼苗4—5片叶可机械浅耕一次,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散去表墒,保住底墒,提高玉米抗旱抗涝能力,同时促进植株根系下扎。结合中耕松土要对玉米苗控水控肥进行蹲苗,一般在20天左右,通过蹲苗能使玉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预防玉米弯折倒伏,提高产量。

  3.4防虫防病

  玉米苗期植株幼小,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主要虫害有蓟马、蚜虫、黏虫、灰飞虱、二点委夜蛾等。主要的病害有玉米粗缩病、根腐病等。针对这些病虫害,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对玉米苗期虫害的监测,因病施策,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危害。化学防治害虫可用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450mL/hm2,兑水300L/hm2均匀喷雾;防治病菌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均匀喷雾。农业防治要合理选用抗病品种,拔除田间病株,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除草,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物理防治可利用害虫的趋性或生活习性,在大田安装杀虫灯、投放毒饵或悬挂色板,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减轻害虫危害。

  4.拔节穗期管理

  拔节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此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的管理重心是加强水肥管理,促进茎杆叶穗生长发育而不徒长,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image.png

  4.1中耕施肥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要肥料的高峰期,此时应重视攻穗肥,追施尿素450kg/hm2,硫酸钾450kg/hm2,肥料要深施,一般在15—20cm,同时进行中耕培土,培土高度5—6cm,通过中耕施肥可满足玉米对肥料、氧气的生长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玉米气生根的生长,增加玉米抗倒伏能力。对于田间出现的小株弱株要及时拔除,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群体整齐度,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

  4.2适时灌排

  拔节抽穗期是玉米一生需水量最多、最敏感的时期,加强水分管理对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根据土壤墒情应及时灌溉,当拔节期、抽穗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5%、70%时,就要浇水,一般灌溉800—900m3/hm2为宜。铺设滴灌带的地块可水肥同施,减少劳动量,提高水肥利用率。如遇涝渍应及时排水。

  4.3化学调控

  高产地块玉米密度大,肥水充足,后期易出现倒伏情况,而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是保障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举措。在玉米6—8展叶期,可用30%胺鲜·乙烯利水剂375—450ml/hm2,兑水600L/hm2稀释喷雾,喷药器械可选择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通过化控可有效降低玉米穗位高,促进植株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还能促进果穗分化,提高结穗和结实率。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控制好使用浓度,不可随意增加药液浓度,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同时及时了解天气预报,以防喷后降雨,影响药效。

  4.4病虫害防治

  玉米穗期是各种病虫害的高发期,加强病虫监测预警,科学防治对玉米高产至关重要。主要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锈病、褐斑病、玉米螟等;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代森锰锌、烯唑醇、三唑酮、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甲维盐等。化学防治措施可利用植保无人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玉米抽雄期进行“一防双减”,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混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实现病虫同治,同时降低投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也可利用物理诱杀、释放天敌、微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减少农药用量,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5.花粒期管理

  玉米花粒期是指从抽雄到成熟期间的生长发育阶段,此期由营养生长转向以果穗和籽粒为中心的生殖器官生长,是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的管理重心是保障供水,补施粒肥,保证植株正常授粉受精,促进籽粒灌浆,防止后期叶片早衰,促使粒多和粒重,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5.1去雄和辅助授粉

  玉米去雄可降低株高,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同时减少养分损耗,促进营养回流,利于玉米籽粒发育成熟,提高玉米产量。在玉米雄穗抽出尚未散粉前,通过人工或机器的方式隔行去雄,地边地头无须操作,一般在晴天的中午进行,此时温度高,伤口容易愈合。玉米去雄后要密切关注玉米授粉情况,开花授粉期间如遇极端天气导致授粉不佳,可利用无人机低飞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5.2水肥管理

  夏玉米从抽穗期开始到灌浆为水分最敏感时期,要求田间土壤含水量在80%左右为宜。此时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做到见湿不见干,见干就浇水。为防止玉米后期脱肥,补施花粒肥至关重要,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0kg/hm2,以提高玉米后期叶片的光合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5.3一喷多促

  在玉米生育后期运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调节剂进行一喷多促,可治虫防病、护叶强根促灌浆,提高籽粒成熟度。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选用安全高效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叶面肥可使用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等。由于药剂类型较多,需采用二次稀释法进行科学配制,使药剂混合均匀,提高喷施效果。优先选择植保无人机作业,喷液量应在22.5L/hm2以上,飞行速度控制在3—5米/秒,提前规划好飞行路线,避免重喷漏喷。

  6.其他灾害应对措施

  涝灾:玉米苗期怕涝,淹水时间不应该超过0.5d。生长后期对涝渍抗性增强,但淹水不得超过1d。如遇涝灾可采用挖排水沟、机械抽水等方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在排水后及时采用田间微耕机松土散墒并追施尿素60kg/hm2—90kg/hm2。

  雹灾:苗期遭遇雹灾,应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地温,喷洒杀菌药剂防止病原菌侵染,同时追施少量氮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拔节后遭遇严重雹灾时,应及时组织农技人员进行田间诊断,视受灾程度酌情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风灾:大风最主要的危害是造成玉米倒伏,要根据倒伏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对于倒伏较轻的玉米不需要扶正,一般几天就可以自然长直;对于倒伏较重的玉米要及时扶正,在根部培土7—8cm并踏实;对于已经折断的玉米要及时从田间清除。

  高温:高温热害是影响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应及时关注天气情况,如预报气温≥35℃天气时,应及时灌溉,降低田间温度;如预报气温≥35℃天气将持续3天以上时,可用1.0‰的水杨酸或1‰的6-苄氨基嘌呤等化控制剂进行叶面喷施,提高玉米耐高温能力。未进行灾前预防性灌溉或化控预防的田块可在高温热害发生后喷施叶面肥、可用2%—3%的尿素和0.2%—0.3%的磷酸二氢钾1.5kg和1%cc的芸苔素进行叶面喷施2—3次,两次喷施间隔时间为5d—7d。

  7.适时晚收

  玉米适时晚收是保障玉米高产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措施,只有玉米完全成熟时产量最高,此时植株叶片变黄干枯,苞叶呈黄白色而松散,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帽层,籽粒变硬并呈现固有的色泽。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茌平区夏玉米最佳收获时间是10月3—7日,收获时选用高质量收获机,重视农机手培训,降低机械收获的籽粒损失,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确保颗粒归仓。

  8.总结

  通过玉米超高产种植,深刻认识到先进种植技术及措施对玉米产量提升的重要性。传统玉米种植讲究“三分种、七分管”,现在是“七分种、三分管”,提高备播及播种水平是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同时高产品种只有依靠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才能展现其高产特性,高地力水平,适宜品种和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是形成高产的重要因素,只有将三方面全面提高,才能充分挖掘出高产潜力,将潜力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郭克山.夏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01):52-54.DOI:10.19904/j.cnki.cn14-1160/s.2022.01.016.

  [2]刘玉旺,安学勤,张宁.聊城市茌平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14):23-26.

  [3]苏云.南阳市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7(18):56.

  [4]刘鹏,姜兴印.青饲玉米绿色高产优质生产技术[J].农业知识,2022(4):17-18,20.

  [5]朱富春.夏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探析[J].科学种养,2013(12):13-14.DOI:10.13270/j.cnki.kxzh.201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