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技术论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技术论文

1

2024-11-05 11:10:38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以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例,从机械化播种、播种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时除草和收获方法等方面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有效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农业种植模式。以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例,从机械化播种、播种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时除草和收获方法等方面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有效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大豆和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具有广泛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传统的大豆和玉米种植方式存在种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病虫害防治困难等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逐渐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在同一块农田上交替种植大豆和玉米,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播种、施肥、除草和收获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技术,不仅对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1]。

image.png

  近年来,寿县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了玉米亩产500公斤、大豆亩产120公斤,亩增收约400元。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关键环节机械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寿县加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配套,通过种植耐密植、抗倒伏等优良品种,试点推广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降低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现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总结如下。

  1.模式选择

  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主推4行玉米加6行大豆种植模式,便于机具田间作业。

  2.播前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松或深耕灭茬,秋季整地质量好的地块,春季尽量不耕翻,直接起垄覆膜。秋季整地质量差的地块,覆膜前要浅耕,平整地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旋耕机旋耕,做到早、深、细、匀,为覆膜、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品种选择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中,选择合适的品种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玉米品种选择耐密、抗逆以及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品种,如MY73、隆平638、陕科6号、安农218、中玉303、农大372、豫单9953和安农591等。这些品种具备良好的抗逆性,能够适应较高密度的种植环境,同时其植株结构和生长特性使其在机械化收割时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减少损耗,提高收割效率。

  大豆品种选择耐荫性、密植性和稳产性的品种。耐荫性强的大豆品种能够在玉米行间的遮荫条件下正常生长,密植性好的品种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而稳产型品种则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这对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产量稳定至关重要。常用的大豆品种包括皖黄506、皖豆33、皖豆37、宿豆051、临豆10号、洛豆1号和齐黄34等。

  4.种肥同播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中,种肥同播技术是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重要环节。玉米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为60cm,株距为11.8cm。在播种过程中,每亩基施45%高氮含硼玉米缓控释肥或45%高氮含硼玉米专用肥50kg,或者选择总养分36%—38%的有机无机复混肥80kg。大豆同样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为40cm,株距约8.9cm。每亩基施氮磷钾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10—20kg,以确保大豆在生长期内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种肥同播不仅简化了种植流程,还能够保证肥料的均匀分布,使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适宜的营养供应。采用4行玉米播种机和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分播,玉米大豆行间距设为60cm,行头统一种植大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配置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以提高作业的精准度和行距衔接的均匀性。

  5.水肥管理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中,水肥管理至关重要。首先,播种后要及时进行机械开沟,以降低土壤的湿度。如果遇到干旱,需要及时灌溉,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在玉米的管理中,大喇叭口期(即玉米拔节期)应根据苗情适时追施尿素,每亩15—20kg。如果使用了缓释肥料,可以考虑减少或省略追肥。追肥时应采用深施的方式,并通过水调肥的方式进行,以确保肥料的有效利用。提倡使用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施用10kg的尿素进行追肥和灌水,这样可以提高肥料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大豆的水肥管理,初花期应追施尿素5—7.5kg/亩,以支持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在花荚期,可以喷施1—2次叶面肥,推荐使用磷酸二氢钾,每亩50g,有助于提高豆荚的着生率和籽粒的饱满度。为提高水肥利用率,建议采用微喷带水肥一体化技术,这种方法能同时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确保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均衡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6.化学除草

  实施以封闭处理为主的杂草控制方案,结合苗后定向喷洒药物,旨在播种后及幼苗前期通过土壤封闭减少杂草生长,从而降低后期茎叶处理的压力。

  在苗前两天进行除草作业,利用喷杆式喷雾机实施土壤表层封闭喷洒,依据不同地块杂草种类挑选合适的除草化学药品,适度减缓行驶速度,确保药物均匀喷施于地表,形成一层药效膜。

  在苗后除草过程中,实施物理隔离措施,是防止药害发生的关键。为了在大豆和玉米的分带同步植保作业中取得理想效果。优先考虑采用自走式双系统分带喷杆喷雾机这类专业的植保设备。其次,利用配备了隔板(如隔帘或防护罩)的自动行走喷杆喷雾设备,可以有效完成大豆和玉米的分步植保作业,在玉米生长至3至5片叶的时期,大豆处于2至3片三出复叶的阶段,依据杂草的具体生长状况,针对性地对大豆和玉米实施分带定向的除草剂喷施作业。在进行除草作业时,需选取风力较小的日子,并将喷头位置调低,以免造成药剂漂移,对附近的大豆和玉米种植带造成不良影响。

  7.病虫害防治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作物健康和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玉米的主要病害包括玉米叶部病害、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穗腐病。其中,叶部病害常见的有玉米南方锈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和玉米小斑病,这些病害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玉米的虫害则主要有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和桃蛀螟,这些害虫会侵害玉米的茎叶和穗部,严重时可能导致减产或绝收。

  大豆的主要病害包括根腐病和炭疽病,根腐病会导致大豆根部腐烂,影响吸收养分和水分;炭疽病则会导致叶片和豆荚上出现黑色病斑,影响光合作用和豆荚的发育。大豆的虫害主要有烟粉虱、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斜纹夜蛾和点蜂缘蝽,这些害虫会对大豆植株的生长和结荚造成损害。

  在防治措施上,选择大豆、玉米统一喷施或独立喷施。针对虫害可以选择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剂、氟苯虫酰胺及其复配剂等,这些药剂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病害防治,则可以选用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这些药剂可通过复配或桶混使用来增强防治效果。在选择适用于不同作物生长季节的喷杆喷雾机时,应考虑植株的高度差异。合适的机具应保证离地间隙至少1.2米,且喷杆高度可在0.5至2.3米之间调节,以防作业中喷雾高度不足或机具碰撞植株。在进行植保作业时,应确保机械设备上的隔板高于作物的高度,并且该隔板应能进行升降调节;同时,可选用薄膜覆盖设备;此外,应安装定向喷雾系统,诸如定向喷头或定向罩子,确保喷头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适合,针对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种植专业人士,推荐采用能够实现“一喷施两防治”功能的专用型喷药设备。

  8.机械化收获

  8.1确定适宜收获期

  8.1.1对于大豆而言,确定合适的收割时间至关重要。在大豆的成熟阶段,从黄熟期过渡到完熟期,期间手动摇晃植株,会听到悦耳的声响,在大豆作物上,实施收获活动时,挑选日间和夜晚露水蒸发后的时间窗口,以防止形成所谓的“泥花脸”现象;在日中气温较高时,避免进行炸荚作物的采摘活动,以降低损失。

  8.1.2在适宜的时期对玉米进行收获,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在玉米的完熟期,其籽粒基部常见黑色帽层的出现,这层黑色与其品种特有的色泽相符合,在果穗收获的过程中,玉米籽粒的含水率通常介于25%至35%之间;在籽粒直收的过程中,玉米的籽粒水分含量通常介于15%至25%之间。

  8.2确定收获方式及适宜机型

  8.2.1先收玉米后收大豆方式。在进行大豆的收割时,应优先考虑使用适合的窄幅宽大豆收获机;而对于玉米,则根据需求选择两行玉米收获机或传统的玉米收获机来进行作业。在选择大豆收获机型时,需依据大豆植株的宽度以及相邻两玉米植株带之间的距离来决定,避免对玉米植株造成碾压或夹带。为了适应4+2的种植模式,可以选择较小型的两行玉米收获机;而割台行距中心距与玉米种植行距(40厘米)相匹配的收获机。此外,对于整机宽度不超过160厘米的玉米收获机,在作业时需确保其机器外缘与大豆作物至少保持15厘米的距离。在大豆的收割季节,玉米已经完成了收割,因此机器的选择余地较大,可以采用与大豆宽度相适宜的大豆收割机,该机器的宽度应超过大豆宽度40厘米,另外,也可以考虑使用当地常规的大豆收割机进行减幅作业。

  8.2.2先收大豆后收玉米方式。为了收获大豆,更换专用或谷物联合收获机的挠性割台,并对脱粒凹板、清选筛等关键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收获机的整体外廓尺寸介于200至225厘米之间,相应地小于玉米带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操作收获机时,需确保其外部尺寸距离两侧的玉米植株至少10厘米,以保证收获过程的顺畅进行。此外,在玉米和大豆的收割季节,可根据行数选择2行或3行玉米收获机进行对行收获;同时,也可以使用当地的常规玉米收获机进行作业。

image.png

  8.3大豆玉米分步同时收获方式

  在作业过程中,大豆和玉米的收割顺序并非固定,此安排主要考虑的是地块周边作物类型的差异。通常情况下,会采用专门的大豆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先是大豆,接着是玉米,交替进行。已经完成了一侧农作物的收割作业,这使得对于农业机械的外形尺寸以及轮距的限制条件有所放宽。在此情况下,可以选择与大豆种植的宽度相匹配的农业机械机型,或者使用常规的收获机械,通过调整减少其工作宽度以适应作业需求。

  9.结束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的实践表明,合理的除草策略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保障作物健康至关重要。尽管封闭除草和机械化技术尚在不断发展中,苗后茎叶除草依然是当前有效的补充措施。通过选择适当的药剂和精确的喷施时机,能够显著提高除草效果,减少杂草对作物的竞争。科学的药剂使用不仅能有效控制杂草,还能降低对作物的药害,从而实现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预计机械化除草和精准施药将进一步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整体效益。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与科学管理措施,为实现高产、优质、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震,田智辉,陈雪.陕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业情况分析[J].中国农机装备,2024,(01):66-69.

  [2]郭文杰,张军.定西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探析[J].农业机械,2024,(01):45-46+49.DOI:10.16167/j.cnki.1000-9868.2024.01.025.

  [3]巴光玉,李佩,张烨,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发展[J].云南农业,2024,(01):19-21.

  [4]霍辉.蒙城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研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101-102.

  [5]刘强,刘玉华,丁润进,等.天津市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应用研究[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3,(11):12-13+19.

  [6]李*伟,王蕊,陈宁,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实践[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3,(11):14-15.

  [7]王志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机械化技术实践[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10):40-42.

  [8]孟超,王琛龙,李莹,等.焦作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调研与思考[J].当代农机,2023,(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