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2

2024-10-17 10:08:2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介绍了现代节水灌溉技术,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摘要:介绍了现代节水灌溉技术,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建设;环境影响;可持续农业

  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传统的灌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研究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1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1.1滴灌技术的应用

  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灌溉方法,通过管道将水滴定量地送到每棵植物的根部,以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这一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滴灌技术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传统的灌溉方法(洪灌、喷灌等)存在大量的水分蒸发和流失。而滴灌技术几乎没有水分浪费,对于那些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尤为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②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传统的灌溉方法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因为水流的冲击会剥夺土壤中的养分。而滴灌技术将水分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减少了土壤表面的水流,有助于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③减少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由于水分直接送到植物根部,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植物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从而减少农药和肥料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image.png

  1.2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

  雨水收集系统是一种将雨水储存起来以供灌溉和其他用途的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雨水收集系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

  雨水收集系统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降低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许多地区面临着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地表水污染的问题,因此依靠雨水供应灌溉水源可以减轻这些问题。这对于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②降低农田灌溉的运营成本。雨水是免费的自然资源,通过储存和合理利用,可以减少农民的水费支出。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民尤为重要,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③减少对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依赖。在传统农业实践中,大量农药和肥料经由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污染。而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控制农田径流,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流失。同时,通过合理利用收集的雨水,农民可以减少化学品的使用,进而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④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传统的灌溉方式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和盐分积累,影响农作物生长。而使用雨水灌溉可以保持土壤的自然状态,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荣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雨水通常不含氯和其他化学处理剂,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更为友好。

image.png

  2节水灌溉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

  2.1干旱地区的应用

  干旱地区常常面临水资源稀缺的挑战,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在这些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干旱地区,滴灌技术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滴灌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浪费,确保每滴水都能被充分利用。通过将水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滴灌系统可以减少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显著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此外,雨水收集系统在干旱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降雨在干旱地区通常较少,但一旦下雨,就有可能发生洪水。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捕获和储存雨水,以备不时之需。这不仅可以为农田灌溉提供额外的水源,还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然而,在干旱地区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也存在挑战。一方面,干旱地区通常缺乏适当的基础设施(水源、管道系统等),增加了技术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农民可能需要接受新的灌溉管理方式,这需要培训和教育,以确保技术的正确使用。改良的土壤管理技术(使用有机覆盖物、改善土壤结构等)也在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机覆盖物可以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同时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的措施,如深翻和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灌溉需求。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还涉及到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策略的优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频率以及使用水量控制技术等)对于最大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通过使用智能灌溉系统,如基于土壤湿度和天气预报的自动灌溉调度,可以确保仅在必要时进行灌溉,从而减少水的浪费。但是,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面临着挑战,如高成本和技术复杂性可能阻碍小规模农户的采用。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培训,以鼓励和帮助农民应用这些节水技术。此外,通过社区参与和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知识,建立更强的支持网络,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水资源和应对干旱。

  2.2高降雨地区的应用

  与干旱地区不同,高降雨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水资源过剩、土壤侵蚀。在这些地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在高降雨地区,滴灌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控制水分供应,避免过度灌溉,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此外,滴灌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因为它不会在土壤表面产生冲击,从而保护了土壤的肥力和结构。雨水收集系统在高降雨地区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尽管降雨较多,但仍然存在季节性的雨季和干季。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在雨季捕获多余的雨水,以备干季使用,从而保持水资源的稳定供应,减少因季节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雨水收集和利用有助于减轻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对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3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1资金和技术问题

  在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资金、技术问题是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这两个因素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节水灌溉技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滴灌系统、雨水收集设备、管道、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需要可观的投资。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民和农村社区可能无法负担这些成本,从而限制了技术的应用范围。因此,寻找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以支持技术的推广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挑战。滴灌系统和雨水收集设备的操作和维护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因此,培训和技术支持对于确保技术的有效应用至关重要。农民需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系统,如何进行故障排除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维护,以确保系统的长期可靠性。

  资金和技术问题也带来了机遇。政府和国际组织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补贴和贷款等方式降低农民投资的负担。此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更加高效和经济的节水灌溉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技术的可行性。例如,新一代滴灌系统可以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减少了对技术人员的依赖,降低了操作难度。在技术方面,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也很关键。这些机构可以协助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节水技术,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农民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此外,利用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可以创建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提供实时的灌溉建议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远程监控灌溉系统,实现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社区参与在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成功应用中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或社区管理团体,农民可以共享资源、知识、经验,共同解决技术和维护问题。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个体农户的成本和风险,还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也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关键。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节水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节水技术应用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3.2水资源管理与政策支持

  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政策支持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水资源管理涉及到水的供应、分配、利用,政策支持则包括法律、政策、激励措施,以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确保节水灌溉技术的水源供应稳定。这可能涉及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以确保节水技术不会影响其他水用途,如城市供水或生态保护。此外,需要建立监测和评估系统,以跟踪水资源的使用和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同时,技术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有效地监控和评估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水资源的实时状况,预测水需求的变化,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这包括提供财政激励(补贴、优惠贷款等),以降低农民投资的成本。可以建立技术培训和教育计划,帮助农民掌握技术知识和技能。政策也可以设立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奖惩机制,鼓励农民更加可持续地管理水资源。建立和实施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水资源使用和分配的政策,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供法律基础和指导。这些政策应该考虑到不同用户的水需求,包括农业、工业、居民、生态环境的需求,并确保在干旱或水资源紧张的时期有公平有效的分配机制。

  在国际层面,合作和技术转让也是重要的机遇。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这种合作可以加速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促进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石康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2023(23):56-58.

  [2]姜红军.节水灌溉新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有效性探究[J].地下水,2022,44(02):113-1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