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管理及生产机械化现状探析论文

2024-09-25 15:28:5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茶叶的品质及加强生态茶园的管理,对茶园的机械化生产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肥培管理、绿色防控以及茶树修剪等茶园管理方面的探讨,揭示了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与平衡的同时,如何有效提升茶园的产量与品质。对耕种、植保、修剪和采摘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应用进行了论述。对实现生态茶园生产机械化的高效、精确和环保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为茶叶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茶叶的品质及加强生态茶园的管理,对茶园的机械化生产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肥培管理、绿色防控以及茶树修剪等茶园管理方面的探讨,揭示了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与平衡的同时,如何有效提升茶园的产量与品质。对耕种、植保、修剪和采摘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应用进行了论述。对实现生态茶园生产机械化的高效、精确和环保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为茶叶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茶园;管理;机械化生产;发展建议
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有机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生态茶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全球有机农业面积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约1.5倍,其中茶叶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其生态种植面积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然而,生态茶园的管理与生产过程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高、技术要求苛刻等挑战,因此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引入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茶园管理的核心在于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这包括土壤肥力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病虫害的生态防控等方面。基于此,本文探讨生态茶园管理的实践要点及其机械化生产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茶叶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1.生态茶园管理技术
1.1肥培管理
茶园的肥培管理水平决定着茶园的产量、品质以及效益。生态茶园管理要求更高,一般基肥采用有机肥,施用的时间是秋冬季封园后,商品有机肥亩用量为300-400kg,如果是腐熟农家肥亩用量为1000kg左右,需要挖沟深施。茶园生产季节的追肥采用高氮的茶叶专用配方肥,茶叶配方肥需根据茶园土壤检测数据进行科学配比。茶叶生产季节追肥分三次在春、夏、秋茶前沟施或者穴施,亩施用量为50-80kg。对于茶园的较宽空行可以采用绿肥种植还田模式提供有机肥,在春季或者秋季种植三叶草、苕子、鼠茅草等,长到50cm左右时通过机械采割还田。
1.2绿色防控
生态茶园严禁使用化学农药,通常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技术调控等绿色防控措施。
1.2.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学原理,利用黏虫板、灯光诱杀等方式,驱除害虫,达到防治目的。如利用害虫趋光性,在茶园周围放置诱虫灯,诱捕害虫,解决虫害。黏虫板是茶园中茶小绿叶蝉等小型害虫常见的监测和防治手段,天敌友好型色板改进了黏虫板基板的设计方案和制作技术,在诱杀叶蝉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非目标害虫和天敌昆虫的诱杀量,并且可自然降解。具体方法就是在每年的5-8月份期间,在茶树树冠面上10-20cm处悬挂黏虫板,每亩茶园挂25-30张,一般生产季节挂1-2次。也可以使用杀虫灯诱杀茶园中的害虫,由于传统频振式电网型杀虫灯诱杀率低,天敌诱杀量高等不足,目前生态茶园主要采用“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该杀虫灯主要原理是将诱虫光源的发光光谱集中在茶树主要害虫趋光范围,避开优势天敌趋光光谱,以此增强主要害虫诱杀率,降低对害虫天敌的诱杀。
1.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虫害天敌,达到降低虫害风险的目的。如设置人工鸟巢,吸引益鸟捕虫,控制害虫数量。此外,也可以通过在茶园树冠上悬挂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虫,从而杀死雄虫,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一般每亩茶园悬挂4个性诱剂芯即可,能有效杀灭茶毛虫、茶小卷叶蛾、茶灰尺蠖、茶细蛾等害虫。
1.2.3农业防治
采用农业防治手段防治茶园病虫害,通过有效控制茶树生长条件来达到防治目的。如冬季翻根培土、及时处理受虫害病害侵袭的枝叶等。与此同时,还应做好茶树栽种地防护,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还可以利用农业技术调控,适时采摘,降低虫口基数,有效控制食叶害虫的危害,并及时翻耕土壤,科学培育茶树,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虫危害能力。同时结合施肥进行深翻,耙除灰茶尺蠖越冬蛹,冬季清兜亮脚,人工摘除茶园虫害的越冬卵块,秋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消灭越冬病虫源。
1.3茶园修剪
1.3.1轻修剪
时间掌握在10月上旬进行,根据海拔高低灵活掌握,高宜早,低宜晚。轻修剪突出轻,稍微剪平就行,一般3-5厘米,剪后有适度的绿叶层,最好的程度是剪后在当年能发芽并形成驻芽,嫩枝叶能木质化。
1.3.2深修剪
修剪时间一般掌握在春茶结束后进行。一般是根据茶园管理水平高低来决定,3-5年进行一次。如若发现茶树的鸡爪枝偏多,芽叶生长不正常,对夹叶偏多,以及茶叶产量下降,收入减少,即可进行修剪。修剪程度一般剪去10-15厘米,基本剪除了现有的绿叶层,只要留养夏茶,秋茶就可以恢复采摘。
1.3.3重修剪或台刈
时间一般掌握在春季开展,茶园严重减产减收,已经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园,茶树长有青苔和茶树呈枯萎状。修剪程度一般离地30-50厘米左右,剪口要保持干净和光滑。重修剪和台刈后一般在当年要养树培养树冠,不能正常采摘,只能打顶采摘。
2.生态茶园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2.1耕种机械
浅耕作业通常利用低功率(约2kW)的机械,如小型拖拉机、多功能茶园管理机实现对茶园地表杂草的控制和表土的松动。中耕则针对更深层的土壤(约15 cm),中耕通常在春茶萌发前进行。然而,由于所需动力相应增加至约6 kW,现行的小型中耕机在结构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应对复杂的山区地形时,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均有待提高。深耕作业则针对深层土壤(20至30cm),春季或秋季是进行深耕的理想季节。尽管深耕在理论上对茶园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益处,但实践中所面临的土壤抗力显著增加,需借助高功率的大型拖拉机等设备,这些大型机械在平坦地区的效率较高,但在崎岖多变的山区地形中的适用性受限。
2.2植保机械
微型松土机和浅耕除草机以其适应性强、操作灵活的特性,成为应对多变山区地形中杂草管理的重要工具。规模较大的茶园则倾向于使用乘坐式耕作机械,该类机械能提供更稳定的作业平台,增加作业面积。传统的喷雾器和喷粉器仍是实施病虫害化学防控的主流设备,烟雾机的使用则利用微粒子在低空滞留的特性,提高药效覆盖率和渗透率。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无人机植保技术的引入代表了生态茶园生产机械化的一个新时代。
2.3茶树修剪机械
单人茶树修剪机的设计注重操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使其能够适应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分散茶树的轻修剪或深修剪要求。双人修剪机的引入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劳动力的节约和作业效率的提升,特别在实施定型修剪和重修剪时,在大叶种茶树上的应用效果尤为突出。此外,燃油型机动修剪机凭借其由汽油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优势,能够适应程度各异的修剪作业。电动茶树修剪机近年来受到重视,这种以蓄电池为动力源的修剪机械,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手提式和担架式修剪机则展现了在轻、深修剪作业中的优良性能,尤其适合于中小叶种灌木型茶树。走轮式修剪机结合了人力和机械力的优点,适用于复杂地形如山坡地的茶园管理。此外,多功能电动茶树修剪机的问世标志着修剪机械向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类设备兼具轻修剪、深修剪、定形修剪及修边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机械利用效率,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2.4茶叶采摘机械
当前,茶叶采摘机械的持续创新体现在动力系统的优化、人机交互界面的工程学设计精细化,以及采摘效能与茶叶品质维护的双重提升上。具体来说,往复切割式采茶机通过其精确的动力传递机构,保障了切割过程的精确性,芽叶完整率的理论指标可达70%。相比之下,钩刀切割式采茶机的相向旋转切割技术虽然在芽叶完整率上相对较低,约为50%,但仍满足了高效率作业的茶园需求。螺旋滚切式采茶机则以其简洁高效的机械设计适宜于手动操作,体现了机械设计的精巧与实用。电动采茶机的便携式设计及较高的工作效率使其成为个体茶农的理想选择,而油动采茶机则因其强劲的动力输出和广泛的适应性,在大规模茶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产机型如ML-600型采茶机和神手50A型一体采茶机不仅反映了本土制造商对茶园作业需求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展现了国内茶叶采摘机械技术的成熟度。在国际领域内,日本的液压驱动高地隙底盘采茶机和澳大利亚配备筛选功能的茶叶收获机均在确保采摘质量的同时显著提升了作业速度,并有效减少了对人工劳动的依赖。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采摘机械的革新,如智能采茶机器人利用先进的机械臂和精准传感技术实现了快速且无损的茶叶采摘。
3.结束语
在生态茶园管理中,有机基肥施用与绿肥轮作作为核心的肥培管理可显著提升土壤质量和茶叶品质。绿色防控策略通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增强了茶园的生态稳定性。茶树修剪技术兼顾了形态管理和产量质量调控,对茶园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化生产方面,耕种、植保、修剪和采摘等环节的机械化应用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但在适应复杂地形和提升精准作业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未来生态茶园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将继续融合创新科技,如智能化管理系统和无人机植保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生态茶园的生产机械化有望向更高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成然,张朝阳,李兆雄.高山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探析[J].南方农业,2022,16(12):201-203.
[2]洪永成.农户茶园机械化联合作业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2.
[3]陈义勇,黎健龙,周波,等.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助推广东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193-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