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对农田灌溉的影响论文

2024-09-02 11:05:45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对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水资源管理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鉴于此,本文从水资源管理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水资源管理对农田灌溉水量、水质、效率和成本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水资源管理以改善农田灌溉的对策建议,并结合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实践案例,评估了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要: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对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水资源管理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鉴于此,本文从水资源管理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水资源管理对农田灌溉水量、水质、效率和成本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水资源管理以改善农田灌溉的对策建议,并结合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实践案例,评估了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农田灌溉;影响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1水资源管理概述
水资源管理包括水资源勘探与监管、水资源的应用与分配、水资源的节约、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调控等行为,其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水资源管理涉及水文学领域、水利工程、水质评估、水资源分配、水费管理、节约用水策略、水生态保育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机构、商业企业、非营利机构以及公众的共同协作。高效的水资源分配是支撑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农业发展、确保食品安全及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水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2.1水资源分配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然而,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引发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不同行业和用户之间的水资源分配也不尽合理,工农业用水比重过大,生态用水比重偏低。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区域和行业间的用水矛盾,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等领域的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城镇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居民用水习惯有待改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水安全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加快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用水管理,树立节水意识,推动形成节水型社会。
2.3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意识不强
水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但目前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节水、护水的主动性不高。许多人认为水资源管理是专业部门的事情,与自身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导致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加强水资源管理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氛围,是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1]。
3水资源管理对农田灌溉的影响分析
3.1对农田灌溉水量的影响
合理分配水源能够确保农业灌溉需求,而单一限制水资源政策则可能引起灌溉用水短缺。现在,我国农业用水所占比例较大,但农业用水使用效率不高。增加灌溉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发挥关键作用。这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改进灌溉系统,普及节水喷灌技术,以提升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并且,应当制定适宜的成本,针对农业生产,提倡节水行为,以鼓励乡村居民。
3.2对农田灌溉水质的影响
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都可能影响灌溉水质,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保护,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是保障农田灌溉水质的前提。这需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科学施肥,防止农田污染。在一些缺水地区,还需要加强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缓解农田灌溉用水压力。
3.3对农田灌溉效率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节水增产。当前,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偏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导致灌溉水浪费严重。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快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的推广应用。农田灌溉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需水特点、土壤条件等合理制定灌溉制度,优化灌溉时间和灌水定额。
3.4对农田灌溉成本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业水价总体偏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不利于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农业水价改革是必然趋势,但也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实行阶梯式水价,避免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有关部门还需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减轻农民的水费负担。同时,要创新农田灌溉管理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多元化的农田灌溉投融资模式,形成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新格局[2]。
4优化水资源管理以改善农田灌溉的对策
4.1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从法律、行政、经济等多个层面入手,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水价形成机制、水资源配置制度等,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明确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完善水资源配置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用水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优先保障农业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深入分析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优化水资源管理、改善农田灌溉提供有力支撑。
4.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益。例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配置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深入分析水资源利用现状,识别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策略和措施。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质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
4.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科学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显著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例如,可以深入分析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现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以推广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可以推广喷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科研攻关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农民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能力,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为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4.4增强农民的水资源管理意识
农民的理解力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掌控,影响灌溉用水效果。提升农民群体的水资源治理认知有助于他们主动实施节水灌溉方法和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广水资源管控知识,旨在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并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平台,提倡节水观念、传播水保护知识,以及推广农业污染防治技术。号召居民加入节水灌溉技能学习活动,并观摩示范现场,以提升他们的实操能力。鼓励农民节约用水,推广环保耕作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普及无毒害农药,限制化肥不当使用,限制农药不当使用,防止农业污染[4]。
5实践案例分析
5.1案例背景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十分匮乏。武威市凉州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多年年均降水量仅为177.1毫米左右,蒸发量高达1943毫米以上,农业生产严重依赖灌溉。凉州区农田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黄羊、杂木、金塔、西营4条河流的地表径流进行灌溉。近年由于降雨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灌溉成本不断攀升,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面临严峻挑战。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当地有关部门决定采取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
5.2案例分析
针对当地水资源短缺和农田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水资源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水资源配置及管控。制定《凉州区水资源配置和用水总量控制方案》,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目标和措施。建立水权分配管理机制,按行业和区域分解用水指标。
(2)严格用水管控。建立健全地下水超采预警机制和监管平台,强化机井计量设施改造升级,提高计量设施智能化程度,逐步将可兼容计量设施数据全部上传至全国取用水管理平台。
(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推广喷灌、滴灌、龙膜沟灌等大田高效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新建改造日光温室全部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设施和技术;修建调蓄水池,置换地下水开采。
(4)深化农业水价改革。严格落实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发挥水价撬动节水的杠杆作用,倒逼用水主体增强节水意识。制定凉州区水权水价改革方案,根据农业用水不同作物实行分类水价,促进农业节水。
(5)加强农民用水管理和技术培训。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立农民参与的灌溉用水管理机制。定期举办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并提高技术水平[5]。
5.3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采取上述水资源管理措施,当地农田灌溉条件和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见表1。
根据表1数据可以看出,当地有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66提高到0.6636,提升了0.55%,说明灌溉用水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从45.24增加到87.78,增幅达94.03%,表明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用水量从77862万立方米减少到69748万立方米,下降了10.42%,与此同时,农业产值用水量也从1177立方米/万元降低到623立方米/万元,下降了47.08%,表明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粮食单产从452公斤/亩提高到486公斤/亩,增长了7.54%,说明农田灌溉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124元增加到19352元,增长了37.02%,表明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总的来看,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6结语
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文、水利工程、水质监测、水权分配、水价调控、节水技术、水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水资源分配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意识不强等。水资源管理措施直接影响农田灌溉的水量、水质、效率和成本。优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增强农民的水资源管理意识,对于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某县的水资源管理实践表明,通过水资源管理措施,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未来,水资源管理与农田灌溉的关系将日益紧密,协同创新、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将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博.制度能力、合作水平与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
[2]刘渝.基于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目标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3]刘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4]高升荣.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6.
[5]周玉玺.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