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

6

2024-06-29 11:11:1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阐述了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病因以及传播途径,提出了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摘要:阐述了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病因以及传播途径,提出了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

  畜牧养殖是指人类通过对家畜家禽等动物进行人工繁殖、喂养、管理等活动,获取动物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一种生产方式。畜牧养殖需要大量的草场、饲料种植、饮用水,离不开长时间的饲养和管理。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然而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研究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病因及防控措施,对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疾病的病因

  1.1细菌因素

  细菌是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畜牧养殖动物体内,导致感染和疾病。常见的细菌病包括牛痢疾、牛流感、猪瘟热、禽霍乱等。细菌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快、病程短等特点,严重危害着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加强细菌防控尤为重要。

7992818db24c455599b9da309793770.png

  以猪瘟热为例,该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但细菌感染往往是诱发猪瘟热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细菌病毒感染病原体包括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链球菌等。

  1.2病毒因素

  在畜牧养殖动物中,病毒感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呼吸道病毒感染、消化道病毒感染、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等。病毒的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污染物传播等途径进行。病毒的感染会导致畜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腹泻等。

  比如,口蹄疫病毒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对牛、猪、羊等畜牧养殖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感染后会导致畜牧养殖动物口腔、乳房、蹄部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角质层剥脱等症状,导致畜牧养殖业的重大经济损失。

  1.3寄生虫因素

  寄生虫对畜牧养殖动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导致畜禽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和器官受到损伤,使畜禽体内营养代谢受到干扰,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畜禽生长缓慢、产蛋量下降、肉质下降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蚊蝇类寄生虫是传播疟疾、丝虫病、脑炎等疾病的重要媒介。蚊蝇叮咬会导致畜禽产生瘙痒、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畜禽死亡。口腔寄生虫是畜禽口腔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常见的有牙齿寄生虫、口腔螨、口吸虫等。口腔寄生虫会影响畜禽进食、咀嚼,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和生长发育不良等问题。肠道寄生虫是畜禽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蛔虫、绦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会导致畜禽肠胃炎、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影响畜禽的生长发育。血液寄生虫是畜禽重要疾病的病因之一,包括疟原虫、利什曼原虫、血吸虫等。血液寄生虫会引起畜禽贫血、消瘦、肝脏、脾大等问题,严重时会危及畜禽的生命。

  2疾病的传播途径

  2.1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空气中的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颗粒物或水分子进行传播。以禽流感为例,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禽流感病毒在禽类身上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进行传播。禽流感病毒在禽类呼吸道、体液、粪便、羽毛中存在,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禽舍以及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等途径传播。当禽类密度过高,空气流通性差时容易出现传染。在养殖场等封闭环境中,空气传播的危害更加突出。

  2.2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指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与感染物接触后间接传播疾病。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畜牧业,尤其是在密集饲养条件下,极易引发动物疾病。比如,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病原体在猪之间的接触传播而导致。病原体可以在鼻腔、口腔、泌尿生殖道中繁殖,通过呼吸道、眼结膜、伤口等途径进入另一只猪的体内。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病毒在猪之间的接触传播。病毒可以通过猪的体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眼结膜等途径传播。在密集饲养条件下,猪瘟容易通过猪之间的接触而迅速传播。牛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牛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在牛之间的接触传播。病毒可以通过牛的体液、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并且在牛的环境中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在密集饲养条件下,牛瘟容易通过牛之间的接触而传播。

  2.3食物传播

  食物传播指通过食用携带有病原体的饲料或食品而导致疾病传播。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因为吃了携带有病原体的饲料或者被饲料中的病原体污染,从而患上了疾病。食物传播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例如“三聚氰胺事件”,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了大量的儿童患上尿路结石。这种食物传播的疾病导致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对于畜牧养殖行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f61d1077147b04ad9484af60e8997a.png

  3防控措施

  3.1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方式主要分为注射接种、口服接种、皮下接种。其中,注射接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可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途径进行。口服接种通常用于预防某些肠道传染病,如鸡瘟、猪痢疾等。皮下接种是将疫苗液注入皮下,适用于某些特殊疫苗,如结核疫苗。

  以猪瘟疫苗注射接种为例,猪瘟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猪类疾病,常常造成养殖业的重大损失。目前,猪瘟疫苗主要有细胞培养疫苗、减毒活疫苗2种类型。其中,减毒活疫苗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疫苗。猪瘟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方式通常采用皮下注射法,将疫苗注入猪的颈部皮下。接种前需要进行一系列预防措施,如体温测定、清洁皮肤等,以确保接种效果。在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以防止病毒扩散。

  3.2卫生防疫

  对于畜禽养殖场等动物集中饲养场所进行常规的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动物疫病的情况,避免疫情扩散和发展。对进出口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监管,确保畜牧业生产的质量和安全。对发现的疫情进行隔离和治疗,尽可能减少动物死亡和传染。加强畜牧业生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用药管理等体系,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卫生防疫是防止和控制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保障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例如,在禽流感等疫情暴发期间,加强对鸟类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和影响。同时,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和防护措施,对养殖人员进行防疫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防疫意识和能力,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3环境治理

  畜牧业应该注意动物的饲养环境、饲料、水质的卫生情况,定期检查动物的身体状况,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隔离、消毒等),防止疾病传播。为了防止禽流感的发生,畜牧业应该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定期检查禽类的身体状况,并隔离病死禽类,避免病毒传播。畜牧业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定期对畜禽进行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比如,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会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畜牧业可以建立非洲猪瘟监测系统,定期对养猪场的猪群进行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的猪,防止病毒的传播。在动物疾病爆发时,畜牧业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隔离病畜、消毒等),以遏制疾病的传播。比如,口蹄疫疫情暴发时,畜牧业应该立即向当地农业、动物卫生等相关部门报告,并且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避免病毒传播。同时,应该配合政府组织的口蹄疫防控工作(禁止动物交易等),以遏制疫情的扩散。畜牧业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废水和废气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畜牧业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的排放,并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粪污处理、废水处理等)。比如,猪场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畜牧业应该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如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以达到排放标准。畜牧业应该采用绿色饲料(草料、秸秆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畜牧业应该实行环保饲养(科学喂养、合理饲养密度等),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比如,牛饲养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玉米、豆饼等饲料,而这些饲料的种植和采购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畜牧业应该采用绿色饲料(草料、秸秆等),同时合理饲养密度,减少粪便的排放。

    参考文献

  [1]邢冬冬.试论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J].新农民,2021,9(03):119-121.

  [2]孙艳茹.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措施探讨[J].兽医导刊,2021(10):154-156.

  [3]张鹤立.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分析[J].兽医导刊,2021(0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