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鸡腿菇的主要栽培模式与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鸡腿菇的主要栽培模式与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3

2024-06-27 10:51: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介绍了鸡腿菇的主要栽培模式以及鸡腿菇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介绍了鸡腿菇的主要栽培模式以及鸡腿菇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鸡腿菇,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鸡腿菇因其子实体形状像鸡腿而得名,是营养丰富口感俱佳的珍稀食用菌品种。随着鸡腿菇需求的扩大,其栽培模式开始多样化,鸡腿菇可采用熟料栽培模式,也可用发酵料栽培模式和生料栽培模式。鸡腿菇的生料栽培模式多在北方低温季节地温地区采用,其他地区大多数情况采用熟料和发酵料栽培。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因地制宜,采用最有利的栽培方式。

  1栽培模式

  1.1熟料栽培

  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经搅拌、灭菌、接种、发菌和出菇的一种栽培方式。该模式具有适应性广、便于管理、生物学效率高的特点,但也具有投资成本大,规模不宜扩大等不足。

b4527d191c2d9e6980ce341220f4f97.png

  1.2发酵料栽培

  发酵料栽培是指采用巴氏灭菌原理,将培养料堆积促使料内微生物繁殖至死亡,而达到灭菌效果的栽培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堆式发酵,可参照常规方法进行。这种发酵栽培模式主要应用于双孢蘑菇,草菇等草腐类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可在塑料大棚、半地下菇棚、阳畦、地沟、防空洞或改造后农房等场地栽培。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生产、不受灭菌设备影响等优点,缺点是只能在低温地区或低温季节应用,而高温地区或高温季节易污染,风险较大。
       1.3生料栽培

  生料栽培是指不采用湿热灭菌方法,只通过拌入杀菌杀虫的药剂而杀死和防止料内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栽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低温地区的平菇栽培,在低温季节以玉米芯为主料栽培模式下,鸡腿菇栽培也可采用这一模式。但要做到原料新鲜,麸皮等含量低于10%,发菌温度不高于20℃等要求,才可以实施。因此,现在较少采用该模式栽培鸡腿菇。

  2技术要点

  2.1菌种制备

  根据当地气候和人文因素选择市场认可度高、适应性强、“两高一优”菌株作为生产菌株。采用常规制种方法,制作生产所需的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鸡腿菇一级种以PDA+麦粒浸出液制作的培养基为宜,二级种多采用麦粒菌种模式,三级种则以棉籽壳为主原料时在菌丝长势、色泽等方面表现较好。

  2.2栽培季节的确定

  以市场旺季为最佳出菇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和具有的设施安排鸡腿菇的栽培季节。一般而言,鸡腿菇的栽培周期(从发菌到出菇完成)为120天,比如计划6月份出菇,那么应在3月初就需要组织制棒生产。若过早或过晚,则易造成培养消耗不完全、污染率升高、出菇太迟等情况。

  2.3栽培场地

  鸡腿菇栽培可利用空闲房屋、废弃窑洞、一代果窖、半地下塑料棚等设施进行,其中保温、增温、保湿效果好的塑料大棚是目前较理想的栽墙场所。无论哪种栽培场所,应具备近水源、利排水、周围无污染源等条件。

  2.4原料选择与拌料

  常用培养料配方有:①玉米芯85.0%,米糠或麸皮12.0%,磷肥1.0%,石灰2.0%。②棉子壳86.0%,麸皮10.0%,尿素1.0%,石灰3.0%。③玉米芯40%,棉子壳40.0%,麸皮10.0%,玉米粉5.0%,过磷酸钙1.0%,石膏2.0%,石灰2.0%。④平菇或金针菇菌糠60.0%,棉子壳30.0%,玉米粉8.0%,石灰2.0%。

  按上述配方配料,先将主料和辅料翻拌均匀,易溶于水的辅料溶于水后,再随水拌入料中,含水量为65%。常规判断标准以用手握料,指缝间有水渗出,滴而不成线为佳。

  2.5装袋灭菌

  采用装袋机装袋,装料松紧一致,然后移入灭菌仓内进行蒸汽,当料袋中心温度达到100℃时,保持8~10 h。灭菌完成后需抽样检测灭菌效果。

  2.6接种

  将已冷却下来的料袋移入接种室或接种帐内,使用烟雾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接种量以封住料面为宜。也可采用侧面打孔方式接种,使用专用打孔棒或打孔器,孔数一般为3~5个,接入菌种后,快速贴上食用菌专用封口贴,或再套上一个稍大的塑料袋。

  2.7发菌管理

  将接种好的菌袋搬入已消毒的发菌室(发菌棚)内。温度控制在24℃~26℃。菌棒呈墙式堆放,在高温季节,垒放层数不超3层,袋与袋之间相隔3~5 cm,以免高温高湿带来污染风险。在低温时段,菌棒摆放层数可控制在5层,袋与袋间隔紧凑,利用菌丝生长产生的热来提温节能,做到定期翻堆、按时通风。

  鸡腿菇菌丝长满袋一般需要28~42天,长满即可脱袋覆土出菇,也可暂时放在低温阴凉处暂存,存放时间不宜超过60天。

  2.8覆土选择与处理

  鸡腿菇栽培必须覆土才能高质量出菇。土壤宜选用含有腐殖质、透气性良好的壤土,优先选用草炭土和菜园土。取土时应除去10 cm后的表层土,过筛,土粒直径不超过2 cm为宜。拌入2%生石灰,调pH值至8左右,用多菌灵溶液均匀喷雾,覆盖闷堆3~4天,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杂菌。

4f034acacc517fbba55f45b4327cdc6.png

  2.9做畦与覆土

  把棚内地面整平后做畦,畦面宽度为1~1.2 m,深度为20~25 cm,长度因棚而异,喷洒3.0%生石灰水溶液,对棚内、畦底、四周进行消毒。

  将菌丝长满的菌袋去皮,按照间距为3~4 cm倒立摆放于畦内。然后覆土,灌水,再补土,保证覆土厚度为3~4 cm。

  2.10出菇管理

  覆土后温度控制在20℃~26℃,湿度维持在70%,保持适当通风,10~15天菌丝可发满土层。接下来,以少量多次雾喷的方式,将湿度提高到85%~90%,温度降至16℃~22℃。给予6℃~8℃温差刺激和散射光照,重复7天左右,即有大量菇蕾长出。然后,温度可升至20℃左右,小通风,环境增湿,做好长菇管理。一般现蕾后7~15天即可采收。

  2.11采收

  当菇体长至圆柱形或钟形,色泽洁白,菌柄伸长,高5~12 cm,菌盖有少许鳞片,菌盖直径1.5~3 cm,菌环刚松动时进行采收。也就是说,用手指轻捏菌盖,中部有变松空的感觉,即可采收。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在七成熟时采收,不要采收过晚。

  由于鸡腿菇生长并不一致,采收时应采大留小。采收时动作要轻,一只手按住覆土层,另一只手捏住子实体基部左右转动轻轻摘下,或用刀从子实体基部切下。采摘后用小刀削去基部泥土和杂质,立即销售或加工。

  2.12采后管理

  采完菇后,及时清理杂物,并补土,再打一次浓度为2%的石灰水杀菌。然后大通风2~3天恢复菌丝生长,在间歇养菌结束后喷重水,盖薄膜,拉温差进行催菇管理。当菇蕾出现时,仍按上述出菇管理方法重复管理。采完两潮菇后喷施追肥。可收4~5潮菇。

  鸡腿菇的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获得高产量、高品质的鸡腿菇,不仅要选择合理的栽培模式,而且要综合所有的栽培要点进行协调考量,统一处理,只有把每个要点都做到位,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好,才能使获得高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王振河,李峰,姚素梅,等.双孢菇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张勇,杨杰,翟飞红.不同覆土材料和方式对鸡腿菇出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31-1633.

  [4]王玉霞,孙淑凤,刘忠巍,等.鸡腿菇熟料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2(0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