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2024-06-19 14:04: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介绍了河南省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全面提升新郑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摘要:介绍了河南省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全面提升新郑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地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的高低也是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新郑市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进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装备,主动培育各类农机经营主体,不断提高“三农”服务能力,全市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平稳健康发展。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们要准确地认识到新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1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郑市农机部门致力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效益提升、农民增收以及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以提升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核心,以农机技术推广、农机购置补贴为手段,以农机安全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保障,发扬优势,补足“短板”,强化弱项,稳步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1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2021年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5.11万kW(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47.73万kW,占总动力的比重为73.3%;汽油发动机动力1.81万kW,占总动力比重为2.78%;电动机动力15.57万kW,占总动力的比重为23.91%。);全市拥有拖拉机7 688台(其中73.5 kW及以上拖拉机1 550台);稻麦联合收割机1 08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713台,其他收获机械2 591台(其中花生收获机387台、青饲料收获机42台、秸秆捡拾打捆机68台、秸秆粉碎还田机2 097台),其他配套农具13 305部(其中深松机103台、免耕播种机398台)。此外,谷物烘干机、节水灌溉机械、田间管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
1.2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升薄弱环节取得明显突破
2022年新郑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84%,比2021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其中小麦机播率达100%,小麦机收率99.97%,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99%;玉米机播率99.63%,玉米机收率99.01%,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592%;小麦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1.918%,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0.85%;机械耕整地做到了应耕尽耕。绿色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持续增长,机械深松整地面积2 113.3 hm 2、机械免耕播种面积20 448.2 hm 2、精量播种面积40 159 hm 2、农田机械节水灌溉面积10 272 hm 2、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5 725 hm 2、机械化秸秆捡拾打捆面积760 hm 2。全程机械化作业环节中粮食烘环节也取得突破,全市拥有粮食烘干机44台,全部为30 t以上,为全市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保障。
1.3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发展迅速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新郑市农机服务组织总量稳定增长,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发展迅速,农机从业者收入稳步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农机服务组织41个、从业人员1 095人,其中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2个、从业人员17人;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从业人员1 066人,其中拥有农机原值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4个、从业人员731人;农机户1 675个、从业人员1 675人,其中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89个、从业人员89个;农机维修厂及维修点12个、从业人员36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 087人。农机服务收入15 228.08万元,其中农机作业服务收入14 655.08万元。
2新郑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新郑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新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充实到第三产业,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幸福感,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需要。
2.1地域间分布不均衡
由于各乡镇地域环境的差异,种植的品种、作物不统一,再加上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新郑市各乡镇的农机化水平差距很大,机械化集体会战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地势平整、土地肥沃的西部和南部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东部、北部的多沙土地及枣林间作地的农机作业存在着薄弱环节,与西部、南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2农业机械化生产应用存在“短板”
一是农业机械化作业环节中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据统计,在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的6个关键环节中,2022年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99%,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592%,小麦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1.918%,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0.85%,拥有机动植保机械5 290台,可以满足全市作物植保作业。但是,仅拥有谷物烘干机44台,远远不能满足全市粮食烘干需求。可见,在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烘干6个作业关键环节中,烘干是薄弱项,问题极其突出。二是作物配套覆盖面不全。据调查,现阶段新郑市农业机械化生产仅用于常规的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花生等,而蔬菜、药材、林果等经济作物及近2年开始推广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机械化水平明显滞后。
2.3农机技术推广力量弱化
新郑市原有独立而完整的农机体系,各乡镇均设有农机站,负责本区域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但近些年来,随着2次较大的事业单位改革,原有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市级农机机构并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由一个独立的机构变为一个科室;而乡镇农机站划归乡镇所有,原有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划归乡镇农办或分流到乡镇其他部门工作,而划归农办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一岗多责,导致乡镇农机技术推广力量下降。二是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能呈下降趋势。新郑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50岁以上人员占比达60%,部分人员产生厌学情绪,而农业机械近几年发展又极快,导致原有知识无法满足当前工作,而近10多年来新郑市农机部门又无新鲜血液注入,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2.4农机合作组织的服务水平有限
一是服务领域不宽。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林牧渔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二是后续投入资金不足。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根据作物种植情况购买高性能的大型复合农机具,就需要新增库棚加以存放,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缺乏融资渠道。三是专业人才不足。农机合作社大都由清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而这些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而农机综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3促进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随着新郑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新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3.1加快农机结构调整促进农机科研推广
一是加快产业调整。坚持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对新郑市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目标,发挥各乡镇特色优势,提升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动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机械化的进步,建立起规模、结构、布局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二是注重上下流合作。加强与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参与研制、推广和应用新型适用农机项目,完善农机部门、制造企业、基地(大户)“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三是以项目促发展。结合新郑市已形成的农业区域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适合新郑市农业特色的农机发展项目,重点组织实施果蔬、畜禽、农产品加工、生态环保等配套农机化项目,以项目的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来推动和促进农机化。
3.2多方发力提升农机从业人员推广能力
一是加强农机推广人员准入“门槛”,择优选拔学历水平高和业务能力精的农机人员进入农机推广队伍,以此为农机推广机构汲取素质高的新生力量。二是督促农机推广人员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时时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同时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和农机新装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除了请专家课堂培训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田间地头的现场教学、灵活多变的网络教学、丰富多彩的模拟操作,增强农机推广人员学习的兴趣和业务技能。四是充分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构建智能化农机知识共享与公共学习平台,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包括农机专家、农机推广人员、农机从业人员等各方的交流,提升新时期农机推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及使用率。
3.3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尽快制定农机化投入中长期规划,确保农业机械专项资金的发放额度及进度,保证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主要用于扩大对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更新和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二是吸纳社会资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结合新郑市实际,制订出台扶持政策,细化项目,编写实施细则,使投资者切切实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三是加强信贷支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结合农机投资主体的特点,切实加强对农机投资主体的财政金融扶持,多渠道争取农机贷款份额,重点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专业户倾斜,鼓励购买效益高、应用范围广的先进适用农机具。
4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前,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原有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机构调整对农机化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新郑市需要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阻碍新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种问题,全面提升新郑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及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廖俊湘.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环球市场,2016(07):61-61.
[2]俞悦,洪一前.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机技术与装备,2008(10):13-14.
[3]王恩计.肥东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21(06):12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