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涉农高职院校服务 “三农”意识论文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涉农高职院校服务 “三农”意识论文

9

2024-06-17 13:38: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针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意识培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分析了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三农”意识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不足。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意识培育的内在联系,提出结合两者的培育策略。

  摘要:针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意识培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分析了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三农”意识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不足。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意识培育的内在联系,提出结合两者的培育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策略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了未来实践和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意识培育,乡村振兴战略

  1.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乡村社区的繁荣变得日益重要。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涉农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三农”问题上的作用尤为关键。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1]。涉农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三农”意识的培养,以期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为乡村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三农”意识培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也缺乏深度和广度,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理解和实践“三农”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三农”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涉农高职院校的“三农”意识培育,以培养更多懂农、爱农、会农的高素质人才。分析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三农”意识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意识培育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两者结合的培育策略[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了在实施这些策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这项研究能为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e9588ceb42669b334cc4c4216977bd.png

  2.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意识现状分析

  涉农高职院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上,为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展现了特定的现状。这一现状既与其自身发展的历程紧密相连,也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环境有着深入的交融。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有着对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意识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2.1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年中,涉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学校开始重视“三农”问题,把培养新型农民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理念正在从宏观的、表面的理解,逐渐转变为具体的、深层次的实践。

  2.2深化教学改革的追求。涉农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探索和实践服务“三农”的教学改革。这一改革力求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3科技服务的拓展。涉农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方面积极应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挑战,逐渐将科技服务范围拓宽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村经济全领域,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2.4对于社会服务的深化。涉农高职院校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社会的建设和服务中,以学校的优势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农村社会进步。

  这些现状反映出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意识上的积极态度和具体行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学校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与地方农村社会现实差距、资源配置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涉农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提高能力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

  3.乡村振兴战略与涉农高职院校的结合可能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层面提出的重大发展策略,目标在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进农民福祉,以及推动农村社会文化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农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承接乡村振兴战略和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3]。通过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与涉农高职院校的结合可能性,为涉农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路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涉农高职院校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首先,学校需要设置与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相关的课程,如数字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经济管理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还需要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最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农业和农村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农业实践能力和农村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成为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民。

  在科技服务方面,涉农高职院校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需要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农业生产全过程转化,提供包括技术咨询、项目合作、技术推广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4]。这些服务能帮助农村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涉农高职院校的优势,学校需要实施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农户、社区等进行广泛合作,共同推动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5]。同时,学校还需要在科研活动中,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

  涉农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学校可利用其教育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传承等工作,促进农村此外,涉农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动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民组织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服务“三农”的效果,助力乡村振兴[6]。这一点,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机制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还应关注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涉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环保科研项目、生态环保教育、技术支持等方式,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贡献。此外,涉农高职院校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创新和创业。涉农高职院校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活力。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与涉农高职院校的结合是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和科研优势,又要注重与农村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期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农”意识培育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国家战略,为涉农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具体而言,涉农高职院校在“三农”意识培育过程中,必须更深入地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种问题,把握农村振兴的机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下面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农"意识培育策略。

  涉农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培养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备农村社会服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地改革创新。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三农”意识,涉农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丰富和拓宽,例如,增加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农民教育、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

  涉农高职院校还需强化实践教育。涉农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丰富和拓宽,强化"三农"教育。例如,可以设置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农民教育、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等方面的专门课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还需要强化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农业实习基地、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学生科研团队等方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农村、了解农村,增强他们的农业实践能力和农村社会责任感。

  在科研活动方面,学校应该将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推动科研成果向农村转化,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在服务模式上,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推动学校、政府、企业、农户、社区等各方进行深度合作,形成服务“三农”的联动机制,以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最后,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在培养“三农”意识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农民的素质提升和农村社会的进步。涉农高职院校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服务“三农”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涉农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了解农村的现状和未来,激发他们为农村振兴作出贡献的热情和动力。

  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应该始终紧跟国家战略,与时俱进,发挥自身在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农民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总的来说,涉农高职院校在培养“三农”意识过程中,应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教学理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科研方向、服务模式、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全面发展。

  5.案例分析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该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体现了涉农高职院校“三农”意识培育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浙江农林大学以农业和林业为特色,立足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且在“三农”教育、科研和服务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优势。该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三农”意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该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深化课程设置,增加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农民教育、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三农”素养。此外,该校还强化实践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三农”意识和能力。

  在科研活动方面,浙江农林大学积极开展涉农科研项目,尤其是以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乡村振兴为重点的科研项目。该校不仅将科研成果向农业生产现场转化,而且将科研成果向农民普及,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6a065f1a9d9f9fe0bc75a2786e7877e.png

  在服务模式方面,浙江农林大学深化学校与政府、企业、农户、社区等各方的合作,形成服务“三农”的联动机制。该校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学校的优势资源,服务于农村社会进步。此外,浙江农林大学还在培养“三农”意识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该校让学生认识到,服务“三农”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这一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浙江农林大学在科技服务中,加强了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该校在浙江省的多个农村地区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学以致用、产学研结合的良好局面。

  在农村社区服务上,浙江农林大学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助推了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社区的志愿服务,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学校还通过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

  该校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将创新理念运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中,以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总的来说,浙江农林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活动、服务模式、价值引领等方式,成功培育了“三农”意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该校的成功实践,为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6.结论与建议

  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的意识以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和实际贡献都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的成功与挑战呈现出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在未来发展中所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涉农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鼓励和推动涉农高职院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育等方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三农”意识和能力。

  6.2加强涉农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尤其是以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乡村振兴为重点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6.3发挥涉农高职院校在农村社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支持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会进步。鼓励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户、社区等开展合作,形成服务“三农”的联动机制。

  6.4倡导涉农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服务“三农”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以上建议旨在为涉农高职院校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方向,希望对涉农高职院校在“三农”意识培育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未来,涉农高职院校需要持续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在服务“三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能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雨波.厚植“三农”情怀赋能乡村振兴——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125-128.

  [2]何培蒂.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4):1-3.

  [3]陈铁.将“三农”意识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讨[J].四川劳动保障,2023(04):63-64.

  [4]李一芳,王泽文,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其培养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09):135-138

  [5]王一安,曹素云.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3(16):180-183.

  [6]舒高攀,黄娅玲.涉农职业院校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教育实践路径与机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8):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