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论文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论文

4

2024-06-06 10:20:08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中国饲养鸭为食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肉鸭生产大国。在中国,传统养殖肉鸭中的小规模养殖户逐渐减少,大规模养殖逐渐成为主流,加上行业竞争加剧,全产业链生产成为新趋势,肉鸭产业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对禽病特别是水禽易感疾病防控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影响鸭健康的疾病,当前该疾病在鸭养殖过程中呈现高发趋势,给养殖工作造成诸多困扰。该疾病容易在雏鸭中传播,一旦出现,还容易引起较高的病死率,因此需要通过加强饲养环境管理、饲喂管理、科学免疫以及疫病的早期监控和发病后的及时有效处置等方式,来加强防控,降低疫病高发可能对雏鸭健康造成的威胁。该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进行分析和探究,详细阐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旨在通过探究,能为鸭养殖工作的进行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0引言

  中国饲养鸭为食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肉鸭生产大国。在中国,传统养殖肉鸭中的小规模养殖户逐渐减少,大规模养殖逐渐成为主流,加上行业竞争加剧,全产业链生产成为新趋势,肉鸭产业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对禽病特别是水禽易感疾病防控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image.png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的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途径进行传播,1945年最早于美国发现,1953年开始,加拿大、印度、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均有发病。而中国流行的主要是DHV-Ⅰ型。该病毒的潜伏期很短,死亡几乎都发生在3~4 d内,一些发病急的鸭往往突然倒毙,常看不到任何症状,对鸭健康和鸭肝发育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关系到其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1流行病学

  1.1传染源

  感染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鸭是疾病主要的传染源。这些感染的鸭可能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尸体等途径释放病毒,从而传播给其他鸭。病毒能长期在污染的环境中存活,尤其是相对湿润的环境。

  1.2传播途径

  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具体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病毒的鸭直接接触健康的鸭进行传播,在饲养环境中与患病鸭共同生活、接触。

  病毒感染的鸭排泄出的气溶胶中可能携带病毒,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使健康鸭吸入病毒而发病[1]。

  感染病毒的鸭通过饮水和食物的摄入将病毒传播给健康鸭。

  共用养殖器材、过大的饲养密度等因素,均可能导致鸭病毒性肝炎传播。

  1.3流行特点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鸭中出现感染,很容易迅速传播,导致整个鸭群的发病率增加。在一年四季内均可能出现,可能在部分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特别是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疫情易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常呈现出群体性发病特征,一旦有鸭感染,整个鸭群可能会出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是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给鸭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包括鸭死亡、产蛋率下降等问题[2]。

  2临床症状

  该病有2 d左右的潜伏期,鸭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脏病变是主要特征之一。患病鸭的肝脏可能呈现肿大、发炎和出血的症状。初期病鸭精神萎靡,并出现明显食欲减退,甚至拒绝进食。雏鸭生长发育受阻,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问题。部分患病鸭可能出现腹泻,以及皮肤和黏膜黄疸的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神经症状,像角弓反张、共济失调。

  3诊断

  3.1病理学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肝脏和相关组织中,通过剖检能发现病鸭肝脏出现明显病变,包括肿大、肝组织出血和坏死等。肝脏组织在镜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病变。颜色发生变化,呈现土黄色、茶色,质地较脆,肝脏组织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灶,这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脏损伤密切相关。还可能观察到淋巴组织的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等现象,反映鸭病毒性肝炎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免疫反应的激活。

  3.2实验室诊断

  3.2.1病毒分离鉴定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分离鉴定是通过将可疑病死鸭的相关组织样本(如肝脏、脑组织等)进行实验室操作,从中分离出病原体并进行鉴定确认的过程。其能对疾病进行较为精准的诊断。在诊断时,可先进行样本采集:从疑似感染鸭的病死体中采集相关组织样本,如肝脏、脑组织等,保证病毒的存在。将采集的组织样本研磨,并制备成病毒悬液,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基中,如鸭胚纤维细胞或其他合适的培养细胞,为病毒提供生长和复制的环境。观察细胞培养物是否出现明显病变,如细胞出现特殊的形态学变化。并通过对培养物进行传代,进一步增加病毒的含量。对病毒分离获得的培养物进行病毒富集,利用离心等方法,提取病毒颗粒,减少其他细胞成分的干扰。将富集后的病毒样品进行电子显*镜观察,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外形等。

  3.2.2分子生物学检测

  从疑似感染鸭的组织样本中提取病毒核酸,利用核酸提取试剂盒等进行样本中病毒核酸的提取,以获取纯化的核酸样本。使用鸭病毒性肝炎特异性的引物(引物是一小段DNA序列,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进行PCR扩增,通过PCR技术扩增目标病毒的核酸片段。将PCR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以检验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是否出现预期大小的条带。对扩增出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通过测序结果进行确认,确定病毒的亚型以及与其他同源病毒进行比对[3]。

  4防控措施

  4.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清洁消毒鸭舍和设备,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能较好地避免病毒在养殖环境中存活和传播。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做好清理消毒,对鸭舍、饮水器、饲料槽等饲养设施,展开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以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病死动物等,要及时做好无害化处理,避免它们成为病原体的潜在传播源。正确处理和处置废弃物,防止病原体在环境中滋生和传播,降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几率。饲养管理人员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勤消毒,穿好防护服等。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鸭的健康和生产安全。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保持鸭舒适的生长环境,以免互相之间密切接触导致患病几率升高。

  4.2加强饲喂管理

  确保饲料和饮用水的卫生质量,能较好地避免病毒通过食物和水源感染鸭,降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几率。科学预防鸭病毒性肝炎并加强饲喂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饲料的质量管理,保证饲料的质量符合标准,避免使用受污染或变质的饲料,避免病原体通过饲料传播。定时更换新鲜的饮水和饲料,避免饮水污染和饲料发霉等问题,同时避免鸭挑食或饿饱不均。结合鸭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饲料,确保鸭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免疫系统健康。饲养管理人员可以建立饲喂管理记录,包括饮水量、饲料消耗、病死情况等,有利于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促进鸭的健康生长,避免病从口入。同时通过加强饲喂管理,提高鸭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保障鸭的健康和生长发育[4]。

  4.3加强疫苗接种

  定期对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有助于提高鸭对病毒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防控鸭病毒性肝炎最为有效的措施。

  养殖场可寻求兽医的指导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区域和鸭特点的疫苗接种方案,提高免疫接种工作的科学性。结合养殖实际,制定科学完善的免疫接种制度,选定合适的接种时间点,并控制好接种的剂量以及接种方法。通常在鸭生长的关键阶段,如雏鸭时期和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进行疫苗接种。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建议在1日龄时接种疫苗。这有助于提供早期免疫保护,防止病毒引起的感染。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可在10~14日龄进行疫苗接种。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母源抗体的水平已经下降到足够低,允许疫苗产生免疫效果。常见的接种方法包括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剂量为0.5 mL。此外,可以选择进行2次气雾或饮水免疫,每次间隔3 d。具体的接种方法应根据兽医建议和实际操作能力来确定。在接种过程中,做好个体的记录,确保每只鸭都完成了接种。疫苗接种完成后,需要密切观察鸭的反应和免疫效果。注意留意接种后的副作用或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养殖场可以建立完整的接种记录,包括接种时间、接种疫苗类型和批号等*息,便于日后管理,进行科学防疫。

image.png

  4.4加强监测和早期发现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鸭进行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患病鸭,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养殖过程中,可密切监测鸭的生长情况、饲料摄入量、死亡率、产蛋率、免疫指标等,获得各项*息数据,并评估养殖场的疫情情况。及时发现鸭有无排便异常、精神萎靡以及呼吸道症状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隔离饲养。定期收集样本(如血液、粪便、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鸭的健康情况和疾病状况。具体的检测方法可根据兽医建议和实际需求确定。另外,不宜忽视对鸭舍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饲料水源的卫生情况等环境因素等进行监测和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鸭健康的问题。建立疾病监测的上报制度,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向兽医或相关部门上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4.5疫情处置

  一旦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疫情,需要采取紧急和有效的处置措施,以遏制病情扩散、保护鸭健康和养殖场的经济利益。养殖场需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消毒措施,立即对受感染的鸭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对受感染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包括饲料器皿、饮水设施和鸭舍环境等,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并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报告疫情,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封锁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到其他地区或农场。未感染的鸭,可及时接种疫苗,以提高群体的免疫力,避免疫情继续蔓延。同时做好对附近地区和邻近养殖场的监测和排查,发现是否存在疫情蔓延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确诊病例,可及时用药。例如,对于患病鸭,可颈部皮下注射2 mL高免卵黄,可以同时口服高免卵黄液2 mL。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例,可以取0.01%病毒唑、0.01%恩诺沙星,兑水让患病鸭饮用,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促进病鸭恢复。还可以使用中草药进行疾病的治疗,取板蓝根、黄芪、蒲公英各10 g,柴胡、生麻各7 g,苍术4 g,地骨皮和夏枯草各12 g,上述药物研末,掺入病鸭的饲料中,每只病鸭的用量为3 g,连用5~7 d,能获得较好的防控效果[5]。

  5结束语

  鸭病毒性肝炎对鸭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保障鸭健康。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饲养管理、疫苗接种、隔离和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进而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谢颖.一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J].福建畜牧兽医,2023(3):102-103.

  [2]张春梅.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控[J].家禽科学,2022(8):62-0.

  [3]范秀峰.鸭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息,2021(8):212.

  [4]杜君.鸭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13):139-140.

  [5]李曦,倪兆林,丁吴月苹,等.2005—2020年玉溪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J].中国校医,2023(1):2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