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广西合浦县红锦塘矿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

广西合浦县红锦塘矿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

10

2024-05-15 10:49:1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广西是重要金矿产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各领域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目前砂金仍然是获取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广西合浦盆地地处南流江下游,盆地内冲积平原蕴含着丰富的砂金、锆英石、石英砂等矿产,具有较好的找矿勘探前景。文章根据广西第三地质队一分队详查及作者综合研究资料,通过对野外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试图从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特征、矿石自然类型,分析矿床成因,提出矿区找矿标志,为南流江流域砂金矿找矿地质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广西是重要金矿产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各领域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目前砂金仍然是获取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广西合浦盆地地处南流江下游,盆地内冲积平原蕴含着丰富的砂金、锆英石、石英砂等矿产,具有较好的找矿勘探前景。文章根据广西第三地质队一分队详查及作者综合研究资料,通过对野外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试图从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特征、矿石自然类型,分析矿床成因,提出矿区找矿标志,为南流江流域砂金矿找矿地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合浦县;红锦塘矿区;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华夏陆块西部钦州褶皱系南部,钦州残余海槽边缘。出露地层为古生界-第四系,地层不连续。零星分布结晶基底的混合岩片。中、新生代地块运动剧烈,沿断裂带形成众多的陆相盆地。构造线方向总体是北东向,局部为东西向。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多为紧密复式或倒转褶皱,陆相盆地多为平缓开阔的向斜。断裂十分发育,尤以钦州-灵山、博白-岑溪断裂带最为突出,具有多期活动特点,是广西地震活动区。矿区地貌地势低缓,最高标高49.0m,最低标高13.4m,一般相对高差15~40m。水系不发育,仅有小溪流和季节性冲沟。

  矿区范围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为主要为志留系连滩组(S1l)、古近系邕宁群(Ey)、第四系桂平组(Qhg)。自老至新,分述如下。

image.png

  1.1志留系连滩组(S1l)

  分布于矿区北侧和北东侧,岩性主要为褐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泥质及少量石英粉等组成。其中:泥质含量约占85%,粉砂含量约占15%,岩石风较强烈。该层为本区金矿层的底板,工程控制厚0.3~7.3m,产状300。∠15。尚未揭穿。

  1.2古近系邕宁群(Ey)

  广泛分布于矿区坡地或地势稍高地带,是本区金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岩性自上往下呈多旋回期次分布,岩性主要为含砾泥砂层、砾石层、砂泥层等,颜色以灰黄色、褐黄色为主,局部杂褐红色,总体呈松散状,主要有石英砂(50%)、石英砾石(25%),及泥质(23%)、其它重矿物(2%)等组成,其中石英砂粒径0.5~2mm,石英砾石粒径以2~30mm为主,个别粒径超过10cm。自然金主要富集于上一旋回底部和下一旋回顶部,呈层状分布,旋回间由少量分布,与下伏的志留系连滩组(S1l)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分层标志:①古近系颜色呈灰黄、灰白色,志留系连滩组呈褐红。②古近系砾石含量较多且呈层状分布,志留系连滩组几乎全部泥质组成砾石含量极少。

  1.3四系桂平组(Qhg)

  广泛分布于矿区中部和沟谷低洼地带,是本区金矿的次要含矿层位,岩性自上往下为腐植层、泥砂层,各层特征如下:腐植层大部分钻孔均有分布,呈灰黑、灰黄色,主要由植物根系、泥砂等组成。厚度0~0.3m。泥砂层:灰黄色、褐黄,松散砂土状,主要由泥质、石英砂等组成,其中石英砂多以中粗砂为主,粒径0.1~1.5mm,含量约70%,泥质含量约30%,其他重矿物含量<1%。与下伏的古近系邕宁群呈渐变过渡接触,分层标志:①古近系颜色呈灰黄、灰白色,且均匀稳定,桂平组颜色变化较大且不均匀。②古近系砾石含量较多且呈层状分布,桂平组砾石含量较少,且分布杂乱。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体地质特征

  砂金矿体特征:赋存在古近系邕宁群(Ey)和第四系更新统桂平组(Qhg)中,平面上呈不规则似椭圆状,南北长约1100m,东西宽约1300m,展布面积约1.0km2,矿体规模属大型;矿体平面中部无天窗,边界模数0.83,矿体形态属不规则;剖面上呈层状、似层状,各钻孔揭露到1~3层矿不等的砂金矿层,总体产状近水平,存在波状起伏和歼灭又现,单工程厚度在0.3~11.50m之间,总体南北两侧厚度较大,中部厚度小,平均厚度2.16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93.67%,厚度变化系数较大,属不稳定性型;但各金矿层之间和金矿顶板中赋存有大量可利用的建筑用砂,综合回收后可有效改善金矿层不稳定情况。矿体平均含砂率在15.06%~81.08%,平均45.24%,变化系数为30.30%,小于40%,稳定,Au含量最0.026~1.098g/m3,矿体平均0.1239g/m3,变化系数超过100%,品位变化不稳定。经估算,查明的砂金矿(122b)+(333)矿石总量612.75万m3,砂矿物量285.89万m3,Au金属量226.05kg,达小型矿床规模。

  共生建筑用砂矿体特征:在砂金矿体中或砂金矿体顶板赋存有大量建筑用砂矿,根据赋存状态和空间分布规律定为共生建筑用砂矿体,受制于金矿开采条件限制,建筑用砂矿综合利用厚度需要跟随金矿开采深度确定。通过钻孔的揭露控制过程中发现,单工程砂矿层厚度0.30~19.00m,平均厚度6.59m,变化系数61.28%,属基本稳定,砂率在15.06%~81.08%,平均45.24%,变化系数为30.30%,小于40%,含砂率变化稳定,根据选矿试验成果确定建筑砂有害物质硫平均含量32g/t、氯离子平均含量33.70g/t、有机质含量平均含量0.52%,经估算,查明的共生建筑用砂(122b)+(333)砂矿物量285.89万m3。

  2.2矿石特征

  2.2.1矿石结构特征

  矿石(含矿层)呈松散砾砂土状,胶结性较差,属近代冲积而成,几乎不成岩,由疏松砂砾层、泥砂层等构成,颜色以灰黄、褐黄杂灰白色为主,较疏散,孔隙较发育,厚度一般在0.3~11.50m,最深揭露至24.90m。岩性主要由砂质、砾石、泥质、暗色矿物及自然金等组成,其中:砂质主要成分石英砂为主,粒径0.07~2mm,含量15%~50%;砾石主要为石英砾,大小2~50mm为主,磨圆度一般,呈次棱角状,含量10%~20%;砂砾间不均匀分布暗色矿物和自然金,含量<1%,各矿物间由泥质胶结,泥质略具粘性,含量20%~30%。

  2.2.2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为自然金,其次锆石、钛铁矿等,含量均为少量,达不到综合回收利用,各矿物描述如下:

  (1)自然金:多数呈薄片状、细小粒状,表面较粗糙,少数呈细粒状,颜色呈金黄色,强金属光泽,颗粒较小,多数颗粒小于或等于0.1mm×0.1mm×0.03mm,少数颗粒可达0.9mm×0.8mm×0.15mm。

  (2)锆石:呈四方柱状及浑圆柱状、粒状,颜色以浅玫瑰红红色为主,其次为无色,金刚光泽,条痕白色,D≤0.3mm。

  (3)辰砂:呈不规则粒状、半浑圆粒状,颜色红色,油脂光泽,条痕鲜红。D≤0.25mm。

  (4)钛铁矿:呈碎屑状、不规则粒状,颜色黑色,金属光泽,条痕黑色。D≤0.35mm。

  (5)金红石:呈半浑圆至浑圆粒状、柱状,颜色棕红色、棕黄色、棕黑色,油脂光泽,条痕浅棕黄色。D≤0.32mm。

  (6)黄铁矿:呈不规则粒状、碎屑状,颜色黄铜色,金属光泽,条痕黑色。D≤0.25mm。

  (7)磁铁矿:呈碎屑状、不规则粒状、圆粒状,颜色黑色,金属光泽,条痕黑色。D≤0.3mm。

  (8)锐钛矿:呈碎屑状、四方双锥状、截锥状、不规则粒状,锥面有平行条纹,深蓝色、浅蓝色、黑色,颜色分布不均,金刚光泽,条痕白色,D≤0.4mm。

  (9)褐铁矿:呈不规则粒状、碎屑状、半浑圆至浑圆粒状,颜色黑色、褐黑色、褐红色,半金属光泽,条痕黄褐色。D≤0.55mm。

  (10)独居石:呈扁粒状、碎屑状、不规则粒状,颜色浅绿黄色,油脂光泽,条痕白色。D≤0.32mm。

  2.2.3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主要有厚层状构造、中厚层状构造,少量巨厚层-块状构造、缝合线构造、似角砾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

  2.2.4矿石粒度特征

  根据矿区钻孔样品的粒级筛分结果,砂金矿石及建筑用砂中各粒级统计情况如下:

  >4.75mm区间占比最大值68.70%,最小0.00%,平均值12.85%;

  4.75~2.36mm区间最大值51.33%,最小0.00%,平均值7.90%;

  2.36~1.18mm区间占比最大值50.00%,最小0.00%,平均值7.74%;

  1.18~0.6mm区间占比最大值47.03%,最小0.00%,平均值7.78%;

  0.6~0.3mm区间占比最大值52.17%,最小0.00%,平均值12.80%;

  0.3~0.075mm区间占比最大值35.83%,最小0.00%,平均值4.23%;

  <0.075mm区间占比最大值98.09%,最小0.00%,平均值46.70%。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发现,>4.75mm以上的砾石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12.85%,4.75~0.6mm区间分布较为均衡,含量均在7.74%~7.90%,0.6~0.3mm区间含量递增达到12.80%,<0.075mm的泥质含量平均占比46.70,可见矿石整体含泥量较高,各粒度区间分布较为均匀。

  2.2.5矿石伴生有益组分

  (1)自然金品位

  根据合砂矿层计算,砂金矿层品位0.026~1.098g/m3,矿体平均0.1239g/m3,其中金品位:<0.05g/m3的工程为16个,占比17.20%、0.05~0.08g/m3的工程34个,占比35.56%、0.08~0.10g/m3的工程10个,占比10.75%、0.10~0.13g/m3的工程13个,占比13.98%、0.13~0.16g/m3的工程3个,占比3.32%、0.16~0.25g/m3的工程11个,占比11.83%、0.25~0.50g/m3的工程3个,占比3.23%,0.5~1.00g/m3的工程2个,占比2.15%,>1.00g/m3,的工程1个,占比1.08。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矿区金矿品位主要集中在0.05~0.25g/m3区间段,占整个矿区的76.34%。

  (2)砂矿物含砂率

  根据参与计算的单工程混合砂矿层计算,砂矿物含砂率在15.06%~81.08%,平均45.24%,其中含砂率:<30%的工程14个,占比13.59%、30%~40%的工程14个,占比13.59%、40%~50%的工程29个,占比28.16%、50%~60%的工程26个,占比25.24%、60%~70%的工程15个,占比14.56%、70%~80%的工程4个,占比3.88%、>80的工程1个,占比0.97%,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矿区含砂率品位主要集中在30%~70%区间段,占整个矿区的81.55%。

  2.2.6矿石自然类型

  矿石类型属冲积型砂金矿,是含金岩石受风化剥蚀后在长期水流作用下搬运至低流速地带沉积而成的,矿石内主要成分由砾石及胶结物等组成,其中砾石磨圆度较高,分选性一般,物质成分较复杂,砂矿矿物表面光滑,边缘棱角少,偶尔在凹面上见到残存的氧化铁薄膜。该区砂金以微小片状、微颗粒状为主偶见直径超过1mm的大颗粒,常与钛铁矿、锆英石等伴生。

  2.2.7矿体顶底板特征

  矿体无明显顶、底板和夹石,达到混合砂矿品位即划定为矿体,根据含矿情况认为划定顶板、底板及夹石。底部基岩面为志留系连滩组(S1l),矿区各钻孔均揭露穿邕宁群,到达基志留系。

  (1)矿体顶板

  矿体顶板主要为含金量未达到边界品位或不含金的砂砾层、砂泥层或地表腐植土等,根据单工程统计顶板最大厚度18.20m,最小0.00m,平均4.20m,总体东西两侧高6~14.30m,中部稍薄0.5~6.5m,北部边缘有增厚趋势,局部无盖层。

  (2)矿体底板

  矿体底板主要为含金量未达到边界品位或直接揭露至基岩志留系连滩组(S1l),根据单工程统计底板最低标高1.67m,最大标高36.49m,平均14.08m,总体东西两侧底板标高20m、49m,南部1.67~10.28m,总体受地形影响较大,原地貌高则底板高程则高,原地貌低,底板高程则低。底板岩性分两种:①含金量未达到边界的砂砾层,岩性与矿体基本一致。②志留系连滩组(S1l)为一套褐红色、褐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等,野外编录可明显区分。由此可见,施工钻孔已揭穿砂金矿体,矿体底板得到有效控制。

image.png

  2.3矿床成因

  本矿区所发现主要含矿层位产于古近系邕宁群(Ey)、第四系全新统桂平组(Qhg),矿床类型属冲积型砂金矿床,推测岩金系距离矿区北侧直距约20km的浦北花岗岩体中,石英脉型岩金受风化剥蚀后在长期水流作用下搬运至下游低洼地带沉积而成的。

  3找矿标志

  化探异常:1/20万区域化探异常。

  地层标志:古近系邕宁群(Ey)、第四系全新统桂平组(Qhg)的砂砾层中,特别是含砾石多且粒径大的冲积层中。

  4结语

  在合浦盆地内,特别是南流江流域两岸分布着大量砂金矿,综合研判为南流江上游的岩金岩系经风化剥蚀经水搬运至下游沉积富集,但受古地貌和古河道影响,砂金矿体分布并不均匀,呈窝状分布,局部出现特高品位。根据民调和重砂分析成果发现矿区内砂金矿形态呈粒状、片状、针状等,副矿物石英砾石、石英砂磨圆度一般,推断岩金距离本矿区距离不会太远,或是浦北岩体或是横县老地层中赋存的岩金。

  在南流江流域,主要在古河床、古阶地、近代河漫滩等地均有能发现此类型砂金矿床。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广西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覃媛青.广西桂东南地区金矿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20(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