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31药物生产场所气溶胶浓度异常的处理措施论文

2024-05-14 10:20:0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由于碘-131药物生产的原料为液态,且具有挥发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场所容易出现气溶胶浓度异常的状况。文章以某企业碘-131药物生产车间气溶胶浓度异常的处理方法为例,对碘-131药物生产工作场所的气溶胶浓度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辐射的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由于碘-131药物生产的原料为液态,且具有挥发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场所容易出现气溶胶浓度异常的状况。文章以某企业碘-131药物生产车间气溶胶浓度异常的处理方法为例,对碘-131药物生产工作场所的气溶胶浓度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辐射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碘-131;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元素;辐射安全
0引言
碘-131药物是以碘[131I]化钠溶液为原料,通过复配、分装等操作生产的同位素药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癌[1]。在碘-131药物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气溶胶,这些气溶胶会造成周围环境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危害。因此,对气溶胶浓度异常的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减少辐射危害。另外,碘-131药物需要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制造,因此,对碘-131药物生产场所气溶胶浓度异常的研究可以帮助保障产品质量提升,避免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产品的质量不可控[2]。
1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针对碘-131药物生产场所气溶胶浓度异常处理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涉及。
国内方面,研究者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式,探究了气溶胶浓度异常的原因和治理措施[3]。例如,一项研究利用模拟实验发现,检测设备的位置和离散程度、操作人员的动作和姿势等因素均会对气溶胶浓度产生影响,因此应加强设备检测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和管理,以减少气溶胶浓度异常的发生。另外,还有研究者通过现场监测和空气动力学模拟分析,提出了防护屏的优化设计和空气流动优化布局等措施,以降低气溶胶浓度[4]。
国外研究方面,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德国一家制药公司采取了包括气溶胶过滤除尘、室内空气流动优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气溶胶浓度异常的发生[5]。此外,美国环境保护署也提出了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控制标准,以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针对碘-131药物生产场所气溶胶浓度异常处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探索和实践[6]。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寻求更加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措施,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2碘-131药物生产场所基本情况
碘-131药物生产场所通常是指用于生产碘-131辐射药剂的化学厂、核技术研究单位等。
2.1环境情况
生产碘-131药物的场所需要具备较高的辐射防护水平,包括防护墙、铅板、辐射探测器等设备。同时,生产场所还需要满足除尘、通风、排气等环保要求,以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7]。
2.2生产流程
碘-131药物原料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因此生产流程在辐射防护方面需要特别注意。操作所使用的箱室,其设计建造遵循辐射防护三原则,箱室表面覆盖有铅皮,观察窗安装有铅玻璃,手部操作处安装有机械手。生产通常包括料液转移、活度测定、料液合成、稀释分装等步骤[8]。
2.3生产场所
整个生产场所分为控制区与监督区:箱室内部为控制区(以下简称为“后区”),是存放和使用原料液的区域,通常会产生大量气溶胶,后区空气经除碘过滤器过滤后通往放射性废气处理中心;箱室外部为生产人员工作区域(以下简称为“前区”),为监督区,是人员操作设备进行生产的区域,通常不会产生气溶胶,前区空气经高效除碘过滤器过滤后,排入大气。
2.4设备人员
在生产场所,用于生产、测量和处理碘-131药物的设备和器具必须符合国家的辐射安全规定,并经过专业人员的授权使用。同时,生产场所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测和管理。
2.5安全管理
碘-131药物生产场所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测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以确保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安全和稳定[9]。
3碘-131药物生产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3.1辐射危害
碘-131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碘-131药物生产的原料为液态,具有挥发性。在生产过程中不当操作、泄漏和事故可能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辐射污染,导致健康风险和环境污染。
3.2化学危害
碘-131生产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化学处理步骤,使用化学试剂等,不当操作和泄漏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化学危害。
3.3人为操作不当
在生产过程中,人为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操作人员受到辐射或化学危害,也可能对现场造成污染。
3.4安全管理不到位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关乎生产现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果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出现生产过程中缺少安全检查、标识不全、员工安全意识缺乏等问题,加重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3.5设备设施故障
如防护屏、辐射仪器仪表等设备故障可能导致辐射污染,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和后果。
所以,对碘-131药物生产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和管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设备监控和维护、规范操作流程和培训、实现在线监测等手段,以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性[10]。
4预防辐射的措施
以某企业为例,某日该企业碘-131药物生产场所辐射监测人员通过碘-131移动式连续监测仪发现前区空气中气溶胶碘-131核素浓度水平异常升高,超过其导出空气浓度限值DAC。辐射安全管理人员确定异常后,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碘气溶胶向外环境扩散,减少人员辐射照射风险。
4.1果断封闭工作场所
迅速疏散工作区域内的生产人员,对工作场所进行了暂时封闭,防止气溶胶碘-131核素向外环境扩散,等待衰变。由于碘-131核素半衰期短,为8.02 d,暂时封闭一段时间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气溶胶碘-131核素的浓度。
4.2全面测量辐射水平
组织辐射监测人员进行全面测量,调查与分析气溶胶碘-131核素浓度异常升高的原因。采集前区气溶胶样品,放至γ谱仪中进行定量测量,确定碘-131浓度超出导出空气浓度限值DAC。测量大气环境排放口碘-131浓度为检测限以下,未发生外环境释放。测量工作区域γ剂量率、地表β表面污染水平均为正常水平。
4.3查找污染源项
增加工作场所气溶胶碘-131核素浓度水平监测点位和监测频率,时刻关注监测数据结果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查找污染源项,判断污染的主要发生位置为箱室附近。
4.4切断污染途径。
经过查找,最终确定箱室中生产完毕、未密封的碘[131I]化钠溶液原料瓶,为污染源项。碘[131I]化钠溶液具有挥发性,在生产结束后,原料瓶还存放在箱室中未清理,瓶中不可避免地还有少量液体遗留,挥发性碘-131通过机械手轴从箱室泄漏。将生产结束后的原料液瓶再次密封,并进行集中存储,同时为机械手加装密封套,以切断污染途径。经监测,前区气溶胶碘-131核素浓度水平进一步下降,认为密封效果较好。
4.5增加通风
对箱室内进行通风,维持箱室内负压,确保碘-131气溶胶不向箱室外部扩散。同时增加箱室内部通风时间,确保箱室中的碘-131不再继续对前区空气造成污染。
4.6更换高效除碘过滤器
为了确保碘-131气溶胶不向大气环境释放,保证一定的冗余度,在前区气溶胶碘-131核素浓度水平降低至导出空气浓度限值DAC以下后,更换高效除碘过滤器。
4.7组织实施去污
如图1所示,确认前区气溶胶碘-131核素浓度下降至相对较低水平后,组织进一步的去污工作。
5处理结果与经验总结
本次事件由于处理及时,很好控制了放射性污染没有向外环境扩散,保护了人员健康,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了正常生产。通过此次突发事件,总结出以下6点经验以供参考:
(1)碘-131半衰期较短,为8.02 d,易挥发形成气溶胶,被人体吸入后易在甲状腺富集,产生内照射危害。在事故发生早期,所有人员应迅速撤出工作场所,果断封闭场所,避免对工作人员产生超过预期的吸入内照射,防止碘-131核素气溶胶向外界扩散,进行衰变处理。
(2)生产人员应熟悉所用原料液的理化性质,对于易挥发、易产生气溶胶的原料液,在生产结束后,对仍有剩余的原料液瓶,应进行密封,并集中存储。
(3)对除碘过滤器,应进行定期监测与更换,确保过滤器过滤效率,在事件突然发生时仍然具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以便气溶胶碘-131核素不被排入环境。
(4)在气溶胶碘-131核素浓度水平降低至可接受的数值后,组织人员对前区地面、墙面、设备表面等进行全面去污。
(5)进入污染区域时,事故调查人员、监测人员防护设备应穿戴规范,确保碘-131吸入体内的危险处于可控状态。
(6)对污染途径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切断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6生产场所气溶胶浓度异常处理措施
对碘-131药物生产场所气溶胶浓度异常处理的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6.1操作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
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减少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气溶胶浓度异常。同时,建立健全的操作规程和制度,严格管理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确保操作规范。
6.2气溶胶浓度监测和预警方面
配置高精度的气溶胶浓度监测和预警设备,可以在发生异常时及时发现和处理,降低损失和危害。可以研究气溶胶颗粒的种类、大小、浓度、分布等特征,探究其与操作、设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应对气溶胶浓度异常提供科学依据。
6.3气溶胶治理技术方面
针对气溶胶浓度异常,研究与之对应的气溶胶治理技术,开发高效、可持续的气溶胶清除方法。例如,利用湿法吸附、过滤等技术减少气溶胶浓度,或者开发新型材料和方法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和扩散,这些技术可以在未来的气溶胶浓度异常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6.4健康影响评估方面
对气溶胶浓度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开展相关疾病的病例研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和防护措施,降低对员工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7结语
综上所述,对某企业碘-131药物生产场所气溶胶浓度异常处理的未来研究方向,需要综合考虑人员管理、监测预警、治理技术和健康影响评估等多方面因素,全面提升气溶胶治理水平和人员健康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姗.GC法测定人血浆中卵磷脂络合碘药物浓度及生物等效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7):140-141.
[2]徐思琦,谢周清,刘崴,等.大气气溶胶中溴、碘总量及其形态的提取和测定[J].分析化学,2010,38(2):219-224.
[3]刘明,耿建华,郑容,等.碘[131I]化钠口服溶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场所空气中131I浓度检测[J].中国辐射卫生,2022,31(2):197-203.
[4]温占波,郑劲林,张海飞.药物气溶胶吸入暴露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C]//中国毒理学会.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毒理学会,2016.
[5]魏宗源.燃烧-萃取法快速测定落下灰和气溶胶中的放射性碘[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1,15(6):725-725.
[6]韦娜娜.碘及碘化物光氧化反应与气溶胶形成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7]王尊本,黄建林.光化学—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及其在某些含碘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增刊1):117-118.
[8]王所富.气溶胶中I-131测量方法初探[D].合肥:安徽大学,2019.
[9]熊代琴,李东锋,王捷.某院碘对比剂相关药品不良反应研究与合理用药[J].新疆医学,2018,48(10):1044-1047.
[10]汤迪华.对碘-131贮存罐及废弃物丢弃事件的处理[J].中国辐射卫生,2001,10(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