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环丙沙星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论文

2024-05-06 10:54:5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建立盐酸环丙沙星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 版通则 1105、1106,利用 0.5 g/mL 的硫酸镁溶 液中的镁离子与盐酸环丙沙星结构中 3、4 位的羧基和酮羰基形成螯合物,中和其抑菌能力,采用薄膜过滤法,用 pH 值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过滤。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回收率在 50%~200% 之间, 大肠埃希菌 (控制菌检查) 适用性试验满足要求。可用于盐酸环丙沙星微生物限度计数和控制菌检测。
摘要:建立盐酸环丙沙星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 版通则 1105、1106,利用 0.5 g/mL 的硫酸镁溶 液中的镁离子与盐酸环丙沙星结构中 3、4 位的羧基和酮羰基形成螯合物,中和其抑菌能力,采用薄膜过滤法,用 pH 值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过滤。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回收率在 50%~200% 之间, 大肠埃希菌 (控制菌检查) 适用性试验满足要求。可用于盐酸环丙沙星微生物限度计数和控制菌检测。
关键词:微生物限度;盐酸环丙沙星;适用性试验;薄膜过滤法
0 引言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 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 括需氧菌总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总数、控制菌检查[1]。 盐酸环丙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2],可通过 抑制细菌 DNA 的合成和复制使细菌死亡,导致在日 常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实验结果存在干扰和数据 不准确。因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强烈的抑菌性,可采 用改变培养基 pH,供试液加入镁离子或钙离子,薄 膜过滤加离心方法都能有效中和喹诺酮类制剂产品 的抑菌性[3-7]。改变培养基 pH 对需氧菌、霉菌和酵母 菌生长有影响,不利于日常准确检测盐酸环丙沙星受 污染程度。盐酸环丙沙星溶于水,为了减少实验和人 为误差,本次试验在不改变各项试剂性质的条件下用 最少的步骤进行盐酸环丙沙星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采 用加大稀释倍数,加入中和剂 (氯化钙、硫酸镁),薄膜 过滤法三者结合对其抑菌性进行中和后进行微生物 限度计数、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证实采用的方法可有效消除其抑菌性,计数方法适用性回收率在 50%~200% 范围内,控制菌 (大肠埃希菌) 适用性试 验满足要求。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BHC-1300IIA2 生物安全柜 (苏洁医疗器械); LMQ.C-100E 立式灭菌器 (山东新华医疗);XG1.D 脉 动真空灭菌柜 (山东新华医疗);FD260 热风循环烘箱 (德国 binder 宾得);mL203T/03 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 利多);FE28pH 计 (梅特勒托利多);HTY-305S 微生物 限度检测仪 (浙江泰林生物);LRH-250F 生化培养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HYC-940 医用冷藏箱 (青岛海 尔);DW-86W100 医用低温保存箱 (青岛海尔)。
1.2 药品
盐酸环丙沙星 (批号:D2112006,浙江国邦药业 有限公司)。
1.3 试验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枯草芽孢 杆 菌[CMCC(B)63 501]、铜绿假单胞菌[CMCC(B) 10 104]、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黑曲霉 [CMCC(F) 98 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 102]。 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传代为第 2 代,菌液 使用为第 3 代。注:下列正文中菌种名称采用菌种编 号代替。
1.4 培养基与试剂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TSA)、沙氏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 (SDA)、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TSB)、麦康 凯液体培养基 (MCB)、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MCA)、 pH 值为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SCP) 以上干粉培 养基均购于北京三药科技有限公司;硫酸镁 (化学纯, 国药集团),氯化钙 (化学纯,国药集团)。下列正文中 培养基名称采用培养基通用缩写代替。
1.5 菌液、培养基、溶液制备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和大肠埃希菌制备参照《中国药典》 2020 版通则 1105、1106 “菌种及菌液制备”进行新鲜 浓菌液的制备。将浓菌液逐步进行稀释,使其最后的 菌液计数结果不大于 100 cfu/mL,菌液在 2~8 ℃保 存,在 24 h 内有效。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说明书进行配制与灭菌,按照 《中国药典》 2020 版通则 1105 项下“表 1 试验菌液的 制备和使用”中的“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规定,接 种不大于 100 cfu 的菌液至 TSB 或 TSA 平板或 SDA 平板中;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同 法操作。将所有培养物在表 1 规定条件下培养,每天 计数,计数结束后把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 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在 0.5 ~2.0 范 围内,表示结果满足要求,该培养基可在进行后续试 验中使用。
无菌 0.5 g/mL 硫酸镁溶液配制方法:称取 20 g 硫酸镁,加 40 mL 纯化水使溶解,过滤,去除杂质,置 100 mL 蓝盖瓶中,121 ℃湿热灭菌 15 min,冷却备用。
无菌 0.6 g/mL 氯化钙溶液配制方法:称取 24 g 氯化钙,加 40 mL 纯化水使溶解,过滤,去除杂质,置 100 mL 蓝盖瓶中,121 ℃湿热灭菌 15 min,冷却备用。
1.6 供试液的制备
(1) 称取供试品约 10 g 至无菌质均袋中,加 0 . 5 g/mL 硫酸镁溶液 5 mL 和温度不超过 45 ℃的 SCP 至 100 mL,混合均匀,制成 1 ∶ 10 供试液,再取 1 ∶ 10 供试液 30 mL 至无菌锥形瓶中,加 0.5 g/mL硫酸镁溶液 5 mL,加 SCP 至 300 mL,制成 1 ∶ 100 供 试液,待用。
(2) 称取供试品约 10 g 至无菌质均袋中,加 0 . 6 g/mL 氯化钙溶液 5 mL 和温度不超过 45 ℃的 SCP 至 100 mL,混合均匀,制成 1 ∶ 10 供试液,再取 1 ∶ 10 供试液 30 mL 至无菌锥形瓶中,加 0.6 g/mL 氯化钙溶液 5 mL,加 SCP 至 300 mL,制成 1 ∶ 100 供 试液,待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生物限度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2.1.1 试验样品溶液的制备
(1) 试验组:取 5 支无菌试管,分别加入 A 供试 液 9.9 mL,再分别加入表 1 中菌液 0.1 mL(含菌量为 500 ~ 1 000 cfu),混匀待用 (每1 mL 供试液中含不大 于 100 cfu 菌量)。
(2) 供试品对照组:取 1 支无菌试管,加入 A 供 试液 9.9 mL 和 0.1 mLSCP,混匀待用。
(3) 菌液对照组:取 5 支无菌试管,分别加入 SCP 9.9 mL,再分别加入表 1 中菌液 0.1mL(含菌量为 500 ~ 1 000 cfu),混匀待用 (每1mL 缓冲液中含不大 于 100 cfu 菌量)。
(4) 中和剂对照组:取 5 支无菌试管,分别加入 0.5 g/mL 硫酸镁溶液 9.9 mL,再分别加入表 1 中菌液 0.1 mL(含菌量为 500 ~ 1 000 cfu),混匀待用 (每1 mL 溶液中含不大于 100 cfu 菌量)。
(5) 阴性对照组:取 SCP 1 mL 注入薄膜过滤器 的滤膜上,同法操作。
(6) 取 B 供试液同法进行试验。
(7) 回收率计算公式:
2.1.2 检测
(1) 操 作步 骤:在薄 膜 过滤 器 上 放置 孔 径为 0.45 μm 的无菌滤膜,扣入无菌滤杯,在无菌滤杯中 加入 10 mL SCP 润湿滤膜,滤过。分别取上述混合后 供试液 (中和剂)1 mL 注入滤膜上,用 SCP 冲洗,每次 冲洗量为 100 mL,分别冲洗 5 次、7 次,过滤后,取出 滤膜,菌面朝上贴于 TSA 平板和 SDA 平板上,每种 菌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倒置在培养箱中培养。
(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① TSA 培 养 时 间:CMCC(B)26 003、CMCC(B)10 104、CMCC(B)63 501 菌株在 30~35 ℃培养时间 不超过 3 d,CMCC(F)98 001、CMCC(F)98 003 菌株在 30~35 ℃培养时间不超过 5 d。
② SDA 培 养 时 间:CMCC(F)98 001、CMCC(F)98 003 菌株在 20~25 ℃培养时间不超过 5 d。
2.1.3 结果要求
结果要求:试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 数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应在 50%~200% 范围内,中和剂对照组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应 在 50%~200% 范围内,阴性对照组应无菌落生长。 实验结果如表 1、图 1 和图 2 所示。
由表 1、图 1 和图 2 可直观地看到使用 0.5 g/mL 硫酸镁溶液作为中和剂,冲洗 500 mL 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回收率有一次小于 50%,不符合药典要求;铜 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在 75%~82% 之间,相比 700 mL 冲洗量,回收率偏低。
使用 0.6 g/mL 氯化钙溶液,冲洗量在 500 mL 和700 mL 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 孢杆菌的回收率均低于 50%,不符合药典要求。所以 0.5 g/mL 硫酸镁溶液冲洗 500 mL 和 0.6 g/mL 氯化 钙溶液无法完全中和盐酸环丙沙星抑菌性。
2.2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
2.2.1 增菌培养
(1) 试验组:取 A 供试液 100 mL 于薄膜过滤器的 滤膜上,滤过,用 SCP 冲洗,每次冲洗量为 100 mL,分别冲洗 5 次、7 次,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 1 mL 不大于 100 cfu 的大肠埃希菌菌液,过滤,取出滤膜, 接种至 200 mL TSB 培养基中,置培养箱 (30~35 ℃) 中培养 18 ~24 h。
(2) 阳性对照组:取 SCP 100 mL 注入薄膜过滤 器的滤膜上,加入 1 mL 不大于 100 cfu 的大肠埃希 菌菌液,过滤,用 SCP 冲洗,同法操作。
(3) 供试品组:取 A 供试液 100 mL 于薄膜过滤 器的滤膜上,同法操作。
(4) 中和剂、阴性对照组:分别取 100 mL 中和剂 (0.5 g/mL 硫酸镁溶液) 和 SCP 按照供试品组同法 操作。
2.2.2 选择和分离
取上述 TSB 培养物,轻摇混匀,各取 1 mL 分别 接种 100 mL MCB 中,置培养箱 (42~44 ℃) 中培养 24~48 h。取 MCB 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至 MCA 平 板上,置培养箱 (30~35 ℃) 中培养 18 ~72 h。
2.2.3 B 供试液操作方法
取 B 供试液同 A 供试液方法进行相同操作。
2.2.4 结果要求
试验组、阳性对照应检出大肠埃希菌,供试品组、 中和剂组、阴性对照组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实验结 果如表 2 所示。
2.2.5 试验结果
A 供试液:使用 0.5 g/mL 硫酸镁溶液作为中和 剂,500 mL 和 700 mL 时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测均能 满足要求;B 供试液:使用 0.6 g/mL 氯化钙溶液作为 中和剂,试验组在冲洗量为 500 mL 时未能检测出对 应的大肠埃希菌,在冲洗量为 700 mL 时可以检出。表 明使用 0.6 g/mL 氯化钙溶液作为中和剂,在 500 mL 时盐酸环丙沙星的抑菌效力没有完全除去,如果使用 0.6 g/mL 氯化钙溶液作为中和剂,控制菌大肠埃希菌 的检测,冲洗量要在 700 mL 及以上。
2.3 讨论
2.3.1 供试液的制备方式
因喹诺酮类有较强的抑菌能力,本方法学采用 加 0.6 g/mL 氯化钙溶液和 0.5 g/mL 硫酸镁溶液分别 进行中和,用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限度计数方法学 适用性试验。结果显示加 0.6 g/mL 氯化钙溶液 5 mL 可中和一定的抑菌性,但需氧菌总数计数回收率低于 50%,无法满足药典要求。若加大中和量,两者反应生 成的螯合物在薄膜上形成阻断,影响薄膜孔径,对试 验结果存在干扰,此现象在进行中和剂量选择试验时 发现,故未进行后续适用性试验。
2.3.2 冲洗次数的确认
本研究对薄膜过滤的冲洗次数进行了验证,当冲 洗次数为 5 次时,微生物计数检查中的需氧菌总数有 个别菌类回收率小于 50%;控制菌检查使用 0.6 g/mL 氯化钙溶液时,冲洗 5 次试验组无法检出对应的菌, 不满足药典要求。
3 结语
本试验利用 0.5 g/mL 的硫酸镁溶液中的镁离子 与盐酸环丙沙星结构中 3、4 位的羧基和酮羰基形成 螯合物,中和其抑菌能力,采用薄膜过滤法,用 pH 值 为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过滤,可以有效地进 行盐酸环丙沙星微生物限度计数和控制菌检测;利用 0.6 g/mL 氯化钙溶液中的钙离子中和其抑菌能力,采 用薄膜过滤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控制菌检测。
本试验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消除盐酸环丙沙星本 身抑菌作用的方法,试验结果满足《中国药典》2020 版 通则 1105、1106、1107 要求,可为喹诺酮类的微生物 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 四部)[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豆妮娜,马海艳,李岑,等. 中空纤维离心超滤- HPLC 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凝胶剂的含量[J] . 中国医院 药学杂志,2017,37(11):1104-1107.
[3] 韩新畴,杨雨辉,吴科榜. 不同培养条件对 4 种 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J] . 中国兽医杂志, 2009,45(5):30-32.
[4] 张光华,李玉立,刘文杰,等. 盐酸环丙沙星凝胶 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J]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0, 51(8):997-1001.
[5] 张宇,姜瑛,吕凤莲,等. 喹诺酮类药物微生物限 度检查几个问题的讨论[J] . 中南药学,2004 (6):367.
[6] 周修森,李道明,刘玲. 盐酸环丙沙星尿素乳膏微 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J]. 西北药学杂志,2010,25(2): 124-126.
[7]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 操作规范[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