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江西龙南地区多金属找矿方向研究论文

江西龙南地区多金属找矿方向研究论文

8

2024-03-09 11:08:3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龙南地区位于南岭花岗岩带南亚带之贵东-白沙-大坝近EW向花岗岩带中段贵东岩体东侧。其主体花岗岩为以发育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煌斑岩、辉绿岩和石英斑岩等岩枝、岩脉。频繁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NNE向碎裂蚀变岩带和NNE硅化破碎带、NE向断裂硅化带、NE向硅化破碎带和石英脉、石英破碎带为特征。近EW向和NW向中基性脉岩构造。研究区内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强烈、频繁,利于岩体内金属元素的活化析出和富金属热液的形成。区内热液活动强烈,主要沿断裂呈

  摘要:龙南地区位于南岭花岗岩带南亚带之贵东-白沙-大坝近EW向花岗岩带中段贵东岩体东侧。其主体花岗岩为以发育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煌斑岩、辉绿岩和石英斑岩等岩枝、岩脉。频繁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NNE向碎裂蚀变岩带和NNE硅化破碎带、NE向断裂硅化带、NE向硅化破碎带和石英脉、石英破碎带为特征。近EW向和NW向中基性脉岩构造。研究区内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强烈、频繁,利于岩体内金属元素的活化析出和富金属热液的形成。区内热液活动强烈,主要沿断裂呈带状发育,动力作用蚀变与含矿热液蚀变在断裂带内迭加,分带性明显。综合分析认为,NNE向赋矿断裂的南端、及与NW向中基性脉岩、硅化带交接复合部位以及断裂倾向延伸的中深部,均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和找矿空间。

  关键词:江西,龙南,多金属,找矿方向

  1前言

  龙南地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区内交通便利,其北东部的古坑村至杨村镇G45高速入口约6.5km,所处的九连山营林林场,水泥硬化道路贯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及全场3个村、38个自然村,并与省道相通。研究区属中低山区,山岭陡峻,沟谷发育,海拔383m~1149.7m,地势南高北东低,南东部的鸡啼石山脉主峰海拔1149.7m,相对高差300~500m。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4℃,1月平均气温6.8℃,7月平均气温24.4℃,极端最低气温-7.4℃,极端最高气温37℃。区内水系发育,溪流、沟谷交错,终年流水潺潺、以由南往北的地表径流为主。年降雨量1231m~2353mm,平均1746mm;平均年蒸发量1030mm,平均年相对湿度83.2%。区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不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其中重稀土储量是世界淋积型重稀土总储量的重要组成,被誉为“重稀土之乡”。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珍稀动植物有红豆杉、银杏、观光木、云豹、水鹿等,是国内乃至世界著名的珍稀物种基因库。农作物以稻谷种植为主,粮食自给有余。

  1964年至1983年,原六〇八队第四队、原中南三〇九队第一队、原基建工程兵第二六六团和原华南地勘局二九六大队对龙南地区及其邻区开展了多种方法、不同比例尺的普查、勘探。1964~1966年原华东六〇八队第四队在江西省龙南、全南地区开展了1:50000~1:10000地质、伽玛测量,发现了大量异常点、带,并进行了浅部揭露。1966~1969年原中南三〇九队第一队在该区开展了大比例尺普查,并对较好异常点、带进行了综合详测和少量工程揭露。1975~1980年底原基建工程兵二六六团,在该区较系统的开展不同比例尺(1:25000~1:2000)、不同方法(伽玛、爱曼、电法、水化)的综合找矿和矿床勘探。1980~1983年原华南地勘局二九六大队对龙南地区下社—上湖区段继续开展了地质找矿勘探。上述地质、物化探工作及成果为研究区矿床、矿点和矿化点的发现、揭露与评价奠定了基础。矿床找矿方面,在以往区域地质工作基础上,1964~1966年原华东六〇八队第四队对龙南地区进行了伽玛详测,并开展了少量探槽揭露。1975~1980年,原基建工程兵第二六六团在该区化工厂至上湖地段及古坑地段开展了不同比例尺(1:10000~1∶2000)、不同方法(伽玛、爱曼、电法、水化)的综合找矿和矿床勘探,先后完成各种方法的详查,发现了一系列矿点。之后进行了浅深部工程揭露,基本查明了地质背景、矿化带分布和延伸情况,以及主要地段矿体形态、规模、成矿条件、矿化规律等。1980年10月~1983年3月,原华南地勘局二九六大队进行了深部揭露,并开展了大比例尺综合找矿及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基本查明地质构造、矿化范围、成矿条件和矿体特征。

  因此,可见前人先后对龙南地区及其邻区开展了多种方法、不同比例尺的普查、勘探包括1:50000~1:10000地质、伽玛测量、1:25000~1:2000伽玛、电法、水化的综合找矿和矿床勘探,发现了大量多金属异常点。龙南地区经历十几年的区域地质和多金属找矿工作,落实了一系列矿床和矿化点,较系统地总结了该区多金属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和矿化特征,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地质构造、矿化范围、成矿条件和矿体特征,为今后多金属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工作手段、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尚存在认识不统一、众多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地段揭露勘查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区域构造等方面,对龙南地区多金属找矿方向进行总结和概括。

  2区域地质特征

  龙南地区位于南岭花岗岩带南亚带之贵东-白沙-大坝近EW向花岗岩带中段贵东岩体东侧,紧邻下庄多金属矿田。区内约三分之二出露上围岩体。上围岩体为燕山期复式岩体,受NE向马屎山硅化断裂带和鹅形石英断裂带夹持控制,两端窄中间宽,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43km2。新元古代以来,区内剥蚀时间长,沉积时间短,造成多个地质时代的地层缺失,仅有震旦系、泥盆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分布于岩体内及周缘。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强烈,燕山早期酸性侵入岩占据了本区大部分空间。上围小型复式岩体,以发育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煌斑岩、辉绿岩和石英斑岩等岩枝、岩脉为特征。岩体受两条NE向断裂带夹持控制,其内断裂作用强烈,形成了本区特有的构造地质特征。NNE向断裂可分为碎裂蚀变岩带和硅化破碎带两类,是本区主要构造。NE向断裂以岩体西部为硅化带、硅化破碎带和东部为石英脉、石英破碎带为特征。近EW向和NW向构造以充填中基性脉岩为特征。

  频繁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本区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发育泥盆系、下白垩统-古近系和第四系,均分布于上围岩体周缘,岩体内仅有第四系冲积层沿沟谷发育。泥盆系出露于上围岩体北东缘、东缘、南西缘,为一套长石石英砂岩、灰岩、砂页岩互层的复理石建造,包括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其岩性特征为包括罗段组上段为钙质砂岩及粉砂岩,下部为页岩粉砂岩,产化石;罗段组下段为灰岩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砂页岩及细砂岩。中棚组为粉砂岩砂岩、页岩及石英砂砾岩。云山组上部为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质页岩、石英砾岩,下部为砂岩、砂砾岩、泥质页岩及底砾岩。罗段组古地理环境为浅海相或海陆交互相,中棚组和云山组古地理环境为陆相碎屑沉积。

111.jpeg

  上白垩统分布于岩体北西缘,岩性组合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夹流纹岩,凝灰岩、页岩,为一套陆相、河湖相红色粗碎屑岩。与上围岩体呈断层接触、局部为沉积接触。野外观察可见深红色砂岩,呈厚层状。紫红色砾岩,其砾石大小不等,有砾石成分多为砂岩、页岩、石英砂岩及花岗岩,花岗岩砾石被泥质、砂纸成分胶结。上白垩统砾石层被马屎山硅化断裂带穿割的局部地段,具硅化蚀变特征。

  上围岩体处于NE向马屎山硅化断裂带和鹅形石英断裂之间,是燕山早期形成的小型复式岩体。岩石类型简单,主体岩性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次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二次细粒含斑黑(二)云母花岗岩,呈椭圆状出露于岩体中部。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细粒黑(二)云母花岗岩则呈条带状出露于岩体东部。燕山晚期煌斑岩、辉绿岩、细粒花岗岩、石英斑岩及燕山晚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呈小岩株、岩脉产出。燕山早期过渡相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同位素年龄138Ma~146Ma。岩石化学成分具有富硅、富碱、铝过饱和、钾大于钠的特征,属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对成矿有利。岩石中主要金属元素易活化转移,可以为多金属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岩体内燕山晚期补体和中基性脉岩发育,反映岩浆期后区内热液活动强烈、频繁,利于岩体内金属元素的活化析出和富金属热液的形成。

  3多金属找矿方向分析

  通过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可以发现前人在龙南地区及邻区开展的区域地质工作和多金属地质找矿工作,主要集中在1964年~1983年,落实了诸多矿床和矿化点,较系统地总结了该区多金属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和矿化特征,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地质构造、矿化范围、成矿条件和矿体特征,为今后多金属找矿地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研究区位于贵东岩体东侧,紧邻下庄铀矿田,区内已落实一系列矿床、矿点、矿化点和异常点。受NE向马屎山硅化断裂带和鹅形石英断裂带夹持控制的上围岩体,属燕山期小型复式岩体。燕山早期过渡相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属壳源重熔型花岗岩类,金属元素含量高,易活化,对成矿有利。燕山晚期补体和中基性脉岩发育,利于岩体内金属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金属热液的形成。在岩体内及周缘仅有震旦系、泥盆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分布。岩体内断裂作用强烈,NNE向断裂包括碎裂蚀变岩带和硅化破碎带两类,是本区主要的赋矿构造。NE向断裂以硅化带、硅化破碎带、石英脉、石英破碎带为特征。近EW向和NW向构造以充填中基性脉岩为特征。频繁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本区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与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的热液蚀变普遍发育,如硅化、碱交代、绿泥石化、红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在断裂和破碎带内普遍发育,且集中发育于构造碎裂岩、破碎带和角砾岩带中,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性。区内各类物化探晕圈(伽玛、爱曼、径迹)及地面伽玛能谱和土壤氡异常晕圈均沿断裂带发育,特别是在断裂破碎带内及其上盘。并且两种或两种以上晕圈复合部位产出有较好的多金属矿床、矿(化)点及集中分布的异常点。

  研究区位于贵东复式岩体东侧,紧邻下庄多金属矿田,主要出露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主体岩石化学成分具有富硅、富碱、铝过饱和、钾大于钠的特征,属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对成矿有利。补体和中基性脉岩发育,岩性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煌斑岩、辉绿岩和石英斑岩,以岩枝、岩脉状侵入。反映区内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强烈、频繁,利于岩体内金属元素的活化析出和富金属热液的形成。

  工作区处于中国东南活动大陆边缘,长期经受剧烈地壳运动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构造运动形迹。本区构造具有多阶段活动特点,各种构造形迹发育,但以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最发育为特征。总体上,组成以(北)北东向为主导,东西、北西向构造为辅的网状构造格架。上围岩体受NE向马屎山硅化断裂带和鹅形石英断裂带夹持控制,其内断裂活动强烈,发育NNE向和NE向两组断裂,多表现为碎裂蚀变岩带和硅化破碎带,延伸长、规模大,热液蚀变发育。多金属矿化体主要赋存于F1、F2碎裂蚀变岩带和QF1、QF2硅化破碎带中。这些NNE向赋矿断裂的南端、及与NW向中基性脉岩、硅化带交接复合部位,以及断裂倾向延伸的中深部,均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和找矿空间。

  NNE向断裂是区内主要赋矿断裂。在东部表现为碎裂蚀变带、破碎带,燕山晚期补体往往沿该组沿断裂侵入;在岩体西部表现为硅化破碎带。断裂多属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带内发育碎裂岩、破碎带、角砾岩带,赤铁矿化、褐铁矿化、水(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矿化蚀变均有发育,并有多金属矿体赋存。断裂多展布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内,平行或斜切微粒花岗岩脉、伟晶岩脉及中基性脉岩。

  NE向断裂在岩体西部表现为硅化破碎带、硅化带,在东部表现为石英破碎带、硅质脉,主要为成矿前灰白色石英脉、硅质脉,少见破碎角砾岩及透镜状闪斜煌斑岩,分布在NNE向带的上盘。此类断裂属张扭性断裂,带内发育灰白色—白色石英—硅质脉、灰色—浅红褐色硅质脉、白色梳状石英脉,其中硅质脉—微晶石英脉表面呈烟黄色,走向整体呈NE向。带内原岩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裂隙发育,沿裂隙多充填灰白—白色石英脉,局部可见白色梳状石英脉充填。

  近EW向和NW向断裂,呈等间距平行分布,为燕山晚期被中基性脉岩充填的张性断裂带。断裂多为张性断裂,沿断裂充填有煌斑岩脉、辉绿岩、闪斜煌斑岩脉等,热液活动强烈,整体呈灰绿色,形态较复杂,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现象,局部发育片理化和褪色现象,具铀异常反应。中基性脉岩与NNE、NE向硅化破碎带交汇部位可形成多金属矿化。

  区内热液活动强烈,主要沿断裂呈带状发育,动力作用蚀变与含矿热液蚀变在断裂带内迭加,分带性明显。成矿前主要为乳白色块状石英;成矿期先是发育浸染状、微细脉状沥青铀矿,伴随白色方解石、绿泥石等;稍后发育细脉状、胶状沥青铀矿和玫瑰色、白色方解石;成矿后主要为白色石英、方解石及少量浅紫色萤石。

  前人资料显示,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中,龙南地区处于赣东南近南北向的重力异常梯度带上;在布格重力图中,表现为复杂的重力场特征,其西侧为北北东向局部重力高,南侧为北北东向局部重力低,北东侧也为局部重力低,研究区处于这三个局部异常的夹持区中。区内矿床、矿(化)点及较好的异常点均分布于伽玛高场附近的中场区,出露岩性为中粒斑状黑(二)云母花岗岩。伽玛晕圈与爱曼、径迹等晕圈多沿NNE向、NE向和近EW向断裂发育。两种或两种以上晕圈复合部位,发育较好的多金属矿化。据重砂测量及金属量测量成果,显示区内广泛分布重砂分散晕及金属分散晕,主要有W、Sn、Pb、Zn、Ni、Co、Mo、Ti、Cr、Be、Cu、Au、Hg、REE等金属分散晕,绝大多数矿种分散晕围绕着花岗岩基展布,特别是W、Sn和多金属矿种。

222.jpg

  4结论

  龙南地区主体花岗岩为以发育燕山早期岩枝、岩脉为特征,频繁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NNE向碎裂蚀变岩带和NNE硅化破碎带、NE向断裂硅化带、NE向硅化破碎带和石英脉、石英破碎带。区内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强烈、频繁,利于岩体内金属元素的活化析出和富金属热液的形成。区内热液活动强烈,主要沿断裂呈带状发育,动力作用蚀变与含矿热液蚀变在断裂带内迭加,分带性明显。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应进一步开展综合地质、物化探工作,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精度,加大对区内多金属成矿地质因素的揭露控制程度,以期提高对该区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特征的认识,圈定更好的矿床资源潜力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