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大数据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2021-11-20 12:03:16 来源: 作者:xuekanba
摘要:环境大数据正在成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的新的重要手段,以大数据为依托,新的环境治理模式和应用创新不断涌现,本文在总结当前环境大数据进展的基础上,提出近期环境大数据在生态环保工作应用前景和方向。
关键字:环境大数据;生态环境管理;应用前景
随着环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环保部门通过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生态环境调查工作及污染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数据,包括污染源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此外,由相关职能部门(如农业、林业、气象、水利、国土等)产生的环境相关政务、业务数据,以及基于互联网和社会化获取的信息资源,如互联网媒体、社交网络、管理服务对象信息系统等,提供了环保数据补充来源,可通过交易、交换等方式获取。与大数据类似,环境大数据具有“4V”特征,数据规模大(Volume),种类多(Variety)、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应用价值高(Value)[1]。
近年来,物联技术、云计算等大数据前导性技术逐渐成熟,环境大数据应用的技术障碍逐渐扫除,同时,环境管理战略由污染总量控制向以环境质量考核为目标导向转型,这将迫使环境管理者重视大数据的应用,以实现定量决策和精细管理。规模空前、规格空前的污染攻坚战,要求环境治理寻求非传统污染治理手段,实现精准治理,这为环境大数据的兴起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
一、环境大数据处理技术及业务模式
环境大数据的处理流程可划分为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由此可将大数据技术划分为大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等[3]。
表1 环境大数据流程上的关键技术一览表
序号 | 架构 层次 | 功能 | 常用技术 | 技术实现难易程度 |
1 | 数据源层 | 包括自然环境的监测感知数据、社会活动的环境流通数据、环境管理的业务数据等 | 声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RFID 技术、卫星遥感、视频感知、光学传感器、人工监察等可感知和采集海量环境数据 | 基于物联技术:云端在线实时校准(美国EPA推荐,但难度大);离线校准(较容易,但精度较差) |
2 | 采集与集成层 | 主要实现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别数据的汇聚,通过多源信息获取技术,结合数据模型、数据关系分析、质量控制、传输监控等数据管理规范与机制保证数据的有效、高质获取。 | 网络爬虫、ETL工具、日志采集 | 有较丰富的技术实践 |
3 | 存储层 | 将不同存储结构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形成环境大数据核心资源,存储着原始数据、系统支撑数据、挖掘的高价值数据。 | 分布式文件系统、NoSQL数据管理系统、NewSQL数据管理系统、并行数据库、高可用性集群技术、虚拟化技术 | 成熟,可依托于各类云平台 |
4 | 分析层 | 相当于环境大数据的智慧大脑,主实分析、学习、挖掘及控制,需要强大的计算平台作支撑,同时借助各种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来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 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环境模型、分布式计算 | 较为成熟,是基于环境应用二次开发的主要环节 |
5 | 应用层 | 是人机之间的交互通道,将数据直观形象且专业地进行展示,通过数据展示及系统操作上进行规划设计能提供友好的用户体验。 |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基础可视化、空间绘图、高级绘图、人工绘图) | 已经较为成熟 |
6 | 用户层 | 包括环境管理的政府部门、公众、环境监管企业及环境相关科研部门 | - | - |
以环境大数据处理流程为,当前形成了三大主流的业务模式:技术平台驱动、应用开发驱动、物联感知驱动。
技术平台驱动类:以华为云平台、智慧城市为代表,提供智能化平台和通用的数据挖掘工具,需要客户自身定制大数据解决方案,并进行二次开发。
应用开发驱动类:基于海量存量数据挖掘,发现数据关联和价值,说清问题,提供精准化的治理方案。强调对数据的运维和管理。主要代表企业有数字政通、中科三清、长能环境、思路创新、博安达、中科宇图等。
物联感知驱动类:基于物联技术收集环境监测、遥感等数据资源,通过算法优化进行数据校准,为客户提供精准的数据和可视化展示。主要企业有泛测、绿巢、esri、21世纪空间技术等。
二、环境大数据场景应用特征
当前,环境大数据应用的基本内容为: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感知到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数据通过处理和集成,再运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后,将分析结果展现给环境用户,指导治理方案的制定,并根据监测到的治理效果动态更新方案。其具有如下内在要求:
(1)流程可实现闭环管理:建立数据采集-分析-决策-评估-优化流程,实现数据应用效率最大化、流程最优化,精准指导和管理。
(2)可移动:能借助手机APP实现分析结果在用户端上的投放,便于移动办理和传输。
(3)实时在线:可实时的监控和分析,跟踪办理。
(4)可实现预警预测:借助模型和趋势分析,对问题提前研判,提升环境监管、预警和应急能力。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环境大数据要求“真、准、稳”(真实、准确、稳定来源),否则数据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现行污染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受到质疑,扩展数据来源并实现数据间的校验可能解决的途径。
(2)物联感知端设备性能缺乏统一的技术规格,设备布点、数据校准等缺乏技术规范,导致数据质量很难有说服力。
(3)定制化的开发工具、专业分析软件匮乏,导致进入门槛过高。
(4)缺乏大数据和环境管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现有环境管理人员知识结构需要更新。
(5)基于环境大数据技术流程,实时在线、移动化管理特点,环境应急管理需求和技术服务体系压力提升。
四、环境大数据应用前景
1.在环境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在环境大数据的支撑下,传统环境规划将由经验粗放型向科学、精细化转变,将有助于准确回答四个问题:
(1)“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可利用大数据系统迅速处理、实时展示;
(2)“为什么环境会发生这种事情”——利用环境统计数据实时性分析,结合外大量相互关联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数据,开展多因素分析,得到结论更快、更精准有效;
(3)“将来环境发生什么事情”——进行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将环境数据与污染扩散模型、预测模型等结合,模拟复杂的环境过程,预测环境系统演变的发展方向;
(4)“环境想要什么事情发生”——利用大数据,可以给环境规划提供科学可量化的决策支持,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路径清晰可见。
2.企业和园区污染源精细化控制
利用大数据,可实现污染密集区域,如重污染企业、工业集聚区、园区管委会环保部门对企业排污情况精细化掌控,准确定位和全过程解决污染事件,有效降低环境风险。
(1)网格化布设大气、噪声、水环境小型监测站,精确诊断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识别区域污染事件;
(2)在线实时监控主要工序设施、污染治理设施等运行情况,包括处理量、电耗等运行数据,作为对比和辅助决策数据。
(3)其他辅助系统,如视频监控。利用视频监控发现潜在污染源,将图像、数据叠加分析,定位污染源。
(4)应急处置过程,将应急预案流程化,实时在线处置,全过程管控和及时干预处置。
3.区域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
(1)大气质量精细化监管应用
依托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建立空气微站自动监测网点,以“网格监测数据+人工专业辨析”为手段开展环境大数据分析,建立基于移动端和电脑端数据推送系统的大气监管工作平台,对影响区域大气的污染源和污染事件准确识别,并指导移动巡查处置,实施源头、监测全程监管。
(2)水环境质量精细化监管应用
基于“河长制、河长治”的河流水质保障机制构建,以河段为网格化节点,设置在线监测质量点位,实时在线监测水质,掌握水质变化趋势,识别主要污染事件。精细化掌握河段污染通量,对跨界河流断面污染贡献、河道施工等污染情况实施在线记录。以管道密闭采样仪,企业排污口(雨水、排水)在线监测为辅助,多源数据交叉分析河流污染来源。建立污染预警、预报系统,实施污染事件专项巡查、发现、处置、办结全流程控制。
(3)环境大数据指导下的河流水质达标管理
根据流域污染分布、水质、水文条件布设水质微站,将流域划分为若干控制单元,结合控制单元污染源监控数据、社会活动数据,利用最大日负荷量(TMDL)计划,核算每个单元削减量,并实施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实施河流精细化治理。
4.生态资源保护动态管理
基于空间遥感系统,对区域生态资源实施动态监管和智慧化巡查,有效保障生态保护红线。
(1)生态红线区域底数建立数据库。集成行政区划边界、土地利用、主要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小散乱无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资源,构建了生态红线空间信息数据库。
(2)建设移动巡查执法客户端。借助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确保红线勘界落地,实时数据精确到按米计算,同时管控制度电子化,使用手机上的客户端查询,精准识破环境违法者和违法行为。
(3)建立红线管控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生态红线边界落地、储备红线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环保审批、规划审批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现场监管与平台监管的有效结合,以及建立健全生态红线保护修复的重点工程项目库,推动重点工程项目动态更新,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常杪 冯雁 郭培坤 解惠婷 王世汶. 环境大数据概念、特征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15,7 (6) :26-30.
[2]王世汶 杨亮 常杪 宋盈盈. 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J]. 中国发展观察,2017 (22) :55-57.
[3]刘锐 刘俊等编著.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大数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