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023-08-18 13:56:3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学、学会思、学会用,形成良好的自我求知能力,能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满足各种场景的数学知识应用诉求,借此摆脱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限制,实现优化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本文从课堂提问、预习任务、课堂导入、问题设计、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思考,重点围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路径。
摘要: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学、学会思、学会用,形成良好的自我求知能力,能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满足各种场景的数学知识应用诉求,借此摆脱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限制,实现优化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本文从课堂提问、预习任务、课堂导入、问题设计、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思考,重点围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自学能力能使小学生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使用已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转化融合,最终达到处理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或者依靠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知识的获取及处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发展要求,亦可以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育人理念、育人策略及育人评价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针对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强化的教学优化手段十分必要。
一、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尊重学生自学诉求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于自学能力的发展诉求不一,而只有契合学生真实情况,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育教学举措,才能保障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升个人的数学自学能力。而教师要想精准掌握学生的自学诉求,往往就需要灵活运用好课堂教学提问,借助积极的言语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这样教师就可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诉求,然后再利用教学语言鼓励引导学生按照其自学发展方向提问,说出内心的疑问,参与到问题的自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公平对待所有层次的学生,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教学语言激励中,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主动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完成自学预习学习后,已经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了初步的了解,此时,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获取学生后续课堂参与的自学诉求,如教师可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对我们即将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何看法疑虑吗?不妨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这时有的学生说:“老师,通过预习学习,我觉得一个物体从正面、侧面及上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有的学生说:“老师,是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类型的物体,观察的时候一次最多可以观察到三个面。”还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一个物体的三个面好难区分。”而教师便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这一课学习的核心内容,归纳出学生“正确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长方体与正方体类型的物体一次只能观察到三个面”等方面的自学学习诉求,然后教师在后续的自学学习活动设计中,只需要围绕这几个方面,便可引导学生消除所遇到的疑虑困惑。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自学诉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自学,借此提升学生在“观察物体”一课中的自学收获,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明确课前预习任务,充分助力学生自学
课前预习是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高效的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核心要点,奠基后续深度学习,亦有利于学生后续课堂学习的参与。同时,科学合理的自主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对不同预习学习目标采取合适的学习手段的意识,而不是盲目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学习任务。对此,教师可在课前明确每一课的预习学习目标,以及学生预习学习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并为学生提供与之对应的课前预习手段,而具体的手段应用策略就需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行领悟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预习目标及自学手段应用、感受、领悟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主预习学习手段技巧,能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学习的重点是将周长的认识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周长概念及周长的简单计算等。学生课前预习的重点也与此相关,所以教师可将课前自学预习任务设置为“建立周长的概念,能够测绘、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并借助线上学习交互平台将该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行借助教材课本、计算机等工具完成预习任务。这样学生就会结合教材编排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观察、测绘、计算等一系列课前预习学习活动来尝试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求算,在此过程中获得与周长相关的直观学习经验,初步形成与周长计算相关的时空观念,然后再通过自学使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提供的慕课、网课来尝试自主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此将周长直观学习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周长概念公式,进一步深化学生预习学习的深度。同时,还能发挥计算机对学生预习学习的助力效能,而学生预习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系统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设计后续的自学学习活动,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预习学习成果,达到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三、微课创新教学导入,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形式丰富且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导入,能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亦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自学参与的兴趣,会对学生课堂自学的参与深入程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微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学重要形式之一,简短且内容灵活多变能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诉求,为小学生带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学习体验,也为调动小学生课堂自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供了便利。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创新课堂教学导入的形式手段,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微课的内容,并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图片、漫画、动画人物等素材丰富微课的设计,创新展现即将学习的数学重点难点,并采取挖空形式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以此激发学生自学参与的兴趣。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导入为例,数学教师可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展示“秋天到了,小明、小张与小晨去秋游,他们带了三个苹果、一个蛋糕、六块饼干、一个西瓜、一瓶牛奶等零食,一场轻松愉快的秋游即将开始”。这样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就会逐步代入到秋游的场景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这时教师只需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了公平地分配秋游的零食,他们每个人所得到的每种零食所占的份额应当一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运用‘分数’知识处理零食分配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被教师播放的导入微课及提出的问题所吸引,纷纷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尝试结合教材知识,自学用“分数”知识处理分配问题的具体方法,这样教师就能通过微课导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促使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四、设计探索思考问题,导向学生合作自学
科学合理地设置探究性问题,能为学生的合作式自主学习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加深学生之间的自学联系,便于学生在沟通协作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自学学习成果,深化同学间的自学收获,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懂得合理利用合作自学强化自身的学习收获,使其主动学习借鉴同学身上值得学习的自学优点及学习经验。对此,教师应当合理围绕数学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状况及课堂学习参与情况等客观因素,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思考深度的问题,并应用于学生的课堂自学环节,要求学生三三组队探索思考,在此过程中成员间要积极交换学习心得,指出小伙伴合作自学所表现出的不足及缺点,帮助小伙伴纠正存在的错误,借鉴学习小伙伴的优点,以此深化学生的自学成果,力求做到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
以“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自学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问题。“一个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拼凑而成的复杂多边形,试问该复杂多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要求学生联系已经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积求算公式计算出该复杂多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就会与身边的小伙伴对教师所展示的复杂图形进行合作研究,思考应当如何计算该多边形的面积,尝试用割、补、拼及数方格等方式计算,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最终通过图形的切割计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同时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不一样的问题思考方式,丰富了个人的自学学习所得,有利于学生个人的自学能力的发展。
五、优化课后教学评价,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针对性的课后教学评价,不仅能指出学生自学所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一些自学错误改正的意见,以便巩固学生自学取得的成果,还能为教师收集学生自学情况创设有效途径,使教师能全面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实况,便于教师后期微调自学活动开展的策略方针,提升自学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对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邀请学生、其他教师等构建复合型自学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自学表现,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的自学状况,然后再予以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意见开展下一阶段的自学活动,不断深化提升学生的自学参与收获,并借此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自学成果的巩固提升效能,为学生的自学成效提供有力保障。
以“圆柱与圆锥”一课的自学教学评价为例,教师在课前、课堂及课后三个环节都要随机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情况回答问卷的问题,然后教师在完成所有自学学习活动之后,进行五分钟随堂测试,让学生做几道选择题,最后教师再将以上所有测试情况信息进行汇总,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自学情况及自学能力发展状况,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评价,利用大数据单独派送给学生,并提供一些合理意见,使学生能了解自身的自学情况,学生可以根据得到的学习评价反思自身的自学行为,弥补其所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巩固已取得的自学成果,借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自学能力。
六、结语
小学数学围绕自学能力培养开展教学优化,是渗透核心素养思想理念的必然结果,更是小学生提升个人学习效率及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最佳手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予以重视。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活用信息技术,掌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诉求,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微课激发自学兴趣,以及课后教学评价优化巩固自学成果等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传授更多行之有效的自学手段,持续性地强化小学数学课堂的自学能力培养效能,以此为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发展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蕾.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堂内外,2022(6):67-68.
[2]刘军英.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6):8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