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经验 , 开展数学思考论文

2023-08-07 09:52:59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本文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为例,分析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联系,对基于生活经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可以从设计生活化导入、引入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和开展生活化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摘要:本文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为例,分析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联系,对基于生活经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可以从设计生活化导入、引入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和开展生活化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生活经验 数学思考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基于生活经验,注重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发展,助推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释生活现象、解答实际问题。在此情形下,一些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思路、方法,尝试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授课方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杜绝“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如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那么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通过在数学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理论,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联系
数学思考是指当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尤其是非数学问题,可以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分析,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探寻蕴藏于其中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并有效解决问题。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对于数学知识来说同样如此。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够发现数学的“踪迹”,这也说明了生活离不开数学思考。那么,数学思考从何而来呢?显然是数学教育。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经验,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二、基于生活经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
1.设计生活化导入,点燃学习激情
在课堂开始,大部分学生的思绪都还处在趣味十足的课间活动当中,学习心理准备尚不充足。如若教师直接引入新课,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要想实现“课伊始,趣即生”,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令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教师可以紧扣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计生活化的导入。不同于过去的导入,生活化导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数学思考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并未采用单调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进行导入,而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设计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来学校时是步行、坐公交还是地铁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在繁华的街道上,行人、车辆非常多,为了保持交通畅通、保证行人安全,马路上建立了许多交通设施。大家看,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设施吗?”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相关的图片,包括路灯、信号灯、斑马线等。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题并不陌生,所以他们非常积极,踊跃发表意见。教师接着引导:“这些交通设施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循交通规则哦!其实呀,其中还蕴含着不少数学知识呢?大家发现了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交通设施上都有线。”教师趁热打铁:“这些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交通设施中的线吧!”这样,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生活元素—交通设施,由此引入新课,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原本抽象的知识,使学生感知数学和生活的内在关联,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这也在无形之中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极其有益。
2.引入生活化素材,启迪数学思维
数学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在生活实际中,常常能够用到数学。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整理一些素材,将其穿插至教学中。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再感到乏味、枯燥,而是有更强的亲切感、熟悉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中不常用的物品、废旧物品等带到教室,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引导学生思考、操作。如此可以彰显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实践和创造的乐趣,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生活中积极积累。除此以外,生活实际中还存在着不少与数学相关的现象和事物,教师可以将其收集起来,或是动员学生共同收集,这也能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锻炼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带来更多数学思考的机会,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棉棒,在课堂上将其分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数字的感知。首先,教师合理分发事先准备好的棉棒,让学生数数。在此期间,学生需要摆放好棉棒,如每10根棉棒摆成1排。当学生数完并摆放整齐后,教师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下,“同学们,你们得出结果了吗?一共摆了多少排棉棒呀?”此时,学生只需要数一数,就可以得到答案,即10排。于是,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呢?10排10根的棉棒加起来有100根,以此类推,假设1个盒子里装了100根牙签,那么10个这样的盒子,能够装多少根牙签呢?”教师让学生与小伙伴思考、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此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探索,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3.创设生活化情境,感知学习乐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亲和力、亲切感,有效减轻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抵触情绪,还有助于学生挖掘和利用自身生活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不仅如此,情境支持下的数学课堂氛围更宽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也更高,学生完全融入数学课堂,积极思考、探索,从中获得真理,保证数学学习成效。例如,在教学“野营—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有利于数学思考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具体来说,教师提前准备草莓、盘子等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在正式教学前,教师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吃草莓呀?”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将学生合理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且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草莓(草莓可以用相关的卡片代替)和容器,将其分发给各个小组。上述操作结束后,教师继续引导,“现在各个学习小组都拿到了12个草莓和若干个盘子,现在请大家按照4个1盘的方式,将草莓放到这些盘子里。告诉老师,大家装了几个盘子?”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教师让学生记录下结果,再次抛出问题,“如果每个盘子放5个草莓,可以装几盘呢?”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开始操作,发现按照这样的方式,只能装两盘,还多了2个草莓。当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每4个草莓装一盘,刚好装满3个盘子,每个盘子的草莓数量都是一样的,而且最后并没有草莓剩余,这种分法叫作平均分;每5个草莓装一盘,只装了2个盘子,剩下2个草莓,这种不能被平均分的现象,在生活实际中也常常会遇到,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通过引导学生阐述日常生活中无法平均分的实例,巩固课堂所学,再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情境,引申出本节课的内容,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令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并非一味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锻炼了数学思考能力。
4.开展生活化实践,树立应用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切忌将教学重心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善于拓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化问题,将理论知识、思想方法等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深入实践、探究,思考与解答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新课标理念,不能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处于分割状态,而是要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之处,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实践有清晰感知,对数学世界的奥秘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当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后,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花坛,计算出两个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此时,学生需要运用相应的工具,先测量,得出相关数据,才能够计算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在教学“繁忙的工地—线和角”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也给学生布置了生活实践任务,即在家中寻找直线、射线、线段这些数学元素,再将其记录下来,思考线段和直线的关系,并以画图的形式进行呈现。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考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转变,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观察、探索、操作、分析中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三、结语
数学是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实践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小学数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为学生打造更加民主、开放的数学课堂,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在亲身实践中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设计生活化导入、引入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和开展生活化实践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探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素丽.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思考深度的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3):71-72.
[2]郭金妹.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82-83.
[3]苏航.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知识教育的渗透—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J].中国教育学刊,2022(2):118.
[4]李月胜.去情境,从生活数学走向符号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69-72,42.
[5]刘久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材内容的演进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5):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