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阿苏艾省矿区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

2023-07-17 13:37:42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各大工业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以厄瓜多尔阿苏艾省矿区为例展开分析和研究。对本次矿区的整体勘察工作目的和工作任务进行介绍,并且对矿区的地质条件特征进行勘察,提出矿床的具体形成原因和找矿标志,实现对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全面开采和利用,实现更高的矿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后续类似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摘要: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各大工业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以厄瓜多尔阿苏艾省矿区为例展开分析和研究。对本次矿区的整体勘察工作目的和工作任务进行介绍,并且对矿区的地质条件特征进行勘察,提出矿床的具体形成原因和找矿标志,实现对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全面开采和利用,实现更高的矿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后续类似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矿;地质勘察;矿床;应用
本文以厄瓜多尔阿苏艾省矿区找矿工作为例展开分析,本次矿区位于安第斯山脉西麓,属于低山区地带,海拔高度范围在145m~890m,整体的地势条件表现为东高西低。本次矿区当中主要是以山地条件为主,冲沟地势表现为纵横交错,同时植被发育比较茂盛,矿区内部的通视条件相对较差。矿区内部的残坡积红土及砾石土极为发育程度较高,同时松散层的厚度范围在2m~30m,同时沿着河流发育冲积相砂砾石层。除红土发育外,有些地方发育半固结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层,有的直接逆冲在较高的地形部位上。要想进一步推动厄瓜多尔阿苏艾省矿区金矿矿产开发产业的快速升级发展,必须要对金矿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后续的金矿找矿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提高金矿开采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1勘查目的和任务
《Barranco Colorado矿区金矿补充勘查实施方案》以Barranco Colorado矿区为主要勘查对象,工作程度大致对应于AGRIPLAZA矿体的外围普查,大致相当于JORC体系“标示的”。另外两个矿权的地质工作程度极低,本次工作方案暂设为预查,大致相当于JORC体系的“勘查目标”阶段。根据合同和《方案》要求,本次工作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扩大Barranco Colorado矿区资源储量,为金矿开采提供“推断的”资源量,工作程度大致对应于Agriplaza矿体的外围普查;第二,对Barranco Colorado1,Tres Banderas两个探矿权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进行调查评价,为进一步地质勘查或为制定勘查开发规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大致圈定预测的远景资源量(JORC中的“勘查目标”)。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在现有开拓采准巷道资料及其2018年金矿普查资料基础上,布置Agriplaza矿体和AⅠ、AⅡ矿体及其Merchan矿体的深部追溯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空间分布和矿体特征,揭露矿体延伸情况以及矿体在深部的赋存状态,尽可能地扩大已知矿体的资源量,为矿山开拓提供推测的资源量。
第二,以地质调查为主要手段,并布置少量钻探验证成矿条件,在Barranco Colorado1探矿权范围内开展金矿预查。
第三,在充分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TRES BANDERAS探矿权区金矿及多金属矿预查,主要开展地质调查1: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大致圈定金元素及其共生元素的分散流异常。通过地质调查和观察,追溯异常源,在此基础上布置少量钻孔对异常进行工程查证,并圈定成矿远景区。
第四,在充分研究资料基础上,提交矿区推断的资源量(333),编制区域找矿评价成果,尽可能提交远景资源量。提交《厄瓜多尔Barranco Colorado金矿补充勘查地质报告》,对TRES BANDERAS探矿权区的找矿前景进行初步评价。
2厄瓜多尔阿苏艾省矿区的地质特征矿体特征
2.1 Agriplaza矿段
Agriplaza矿段位于Normal断裂以北,为一套滑脱构造体系控制的成矿系列。
2.1.1 Agriplaza矿体
矿体分布于3线~16线之间,由3-0~10共计18层沿脉坑道和7个钻孔控制,控制的最低标高为-211m(ZK802孔)。矿体走向340°~5°,倾向东,倾角25°~35°,最大倾角可达40°,局部走向可达到60°,矿山上将这段走向偏转的矿段称之为Normal矿体。考虑到Normal矿体在空间上与Agriplaza矿体相连接,两个矿体的产状转折端是滑脱构造与东西向构造交汇的接合部,即Normal矿体是滑脱面向东偏转后矿化的延续。因此,在本报告中将Normal矿体作为Agriplaza矿体的一部分,即本文中Agriplaza矿体包含了矿山命名的Normal矿体。
2.1.2 AⅡ矿体
矿体位于0线~16线之间,由+105开拓巷道、+89沿脉等坑道和9个钻孔控制。该矿体在标高+105m已有坑道部分揭露但尚未全面开采。矿体与Agriplaza基本平行,位于Agriplaza之上160m~210m。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23°~35°。矿体沿走向控制长度160m,沿倾向控制斜深约360m,矿体呈似层状,波状弯曲,具有膨缩现象,含矿岩石主要为蚀变角砾岩、黄铁矿化碎裂岩、蚀变含角砾凝灰岩等。
2.1.3 AⅢ号矿体
位于AⅡ之上两条矿体距离12m~30m规模相对AⅡ较小,由+85YM(SN)等坑道和6个钻孔控制,矿体向北尚未控制。该矿体控制的最低标高为-40m。矿体与Agriplaza基本平行,位于AⅡ矿体之上走向80°左右,倾向东倾角25°~30°。矿体沿走向控制长度40余米,沿倾向控制斜深约240m,矿体呈似层状,波状弯曲具有膨缩现象,含矿岩石主要为蚀变角砾岩、黄铁矿化碎裂岩、蚀变含角砾凝灰岩等。
2.1.4 MⅡ矿体
MⅡ矿体亦是区内主要工业矿体之一,位于MⅠ矿体之上两条矿体距离12m~30m,矿体位于0线~16线之间,由+105YM-E2、85YM(EW)等沿脉坑道、其它坑道见矿点和9个钻孔。该矿体控制的标高为+105m~+15m。矿体走向7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15°~22°,矿体呈似层状,波状弯曲,局部有锯齿状弯曲,具有膨缩现象,含矿岩石主要为蚀变角砾岩、黄铁矿化碎裂岩、蚀变含角砾凝灰岩等。
2.2 Parma矿段
Parma矿段位于COLORADO矿区Normal断裂以南的断块内,与Agriplaza矿段成矿机制相似的一套矿(化)组合体,该矿段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目前仅施工了4个钻孔经分析对比,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矿体,暂称为PAⅡ矿体、PMⅡ矿体。
2.2.1 PAⅡ矿体
矿体由三个钻孔控制,三维空间均未控制到边缘,该矿体控制的标高为-115m~-205m。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30°~35°。矿体沿走向只有一条勘探线(P0线)控制,沿倾向控制斜深约210m。矿体呈似层状,波状弯曲,具有膨缩现象,含矿岩石主要为蚀变角砾岩、黄铁矿化碎裂岩、蚀变含角砾凝灰岩等。
2.2.2 PMⅡ矿体
矿体由四个钻孔控制,向北被Normal断裂截断,其余的西、南两个方向均未控制到边缘。该矿体控制的标高为-118m~-138m。矿体走向68°左右,倾向158°,倾角12°~20°。矿体沿走向控制长度约200m,沿倾向控制斜深约80m。矿体呈似层状波状弯曲具有膨缩现象,含矿岩石主要为蚀变角砾岩、黄铁矿化碎裂岩、蚀变含角砾凝灰岩等。
2.2.3 Parma矿段矿层对比问题讨论
第一,断裂控矿讨:Normal断裂,只有在6.0中段南端有一段走向60°~70°坑道,其中岩石极为破碎(成为断裂破碎的泥砂级碎屑及角砾,破碎带宽度大,产状较陡立,蚀变矿化弱,岩石松软基本无硅化,该部位可能位于Normal主断面附近。其余工程是否真正揭露了Normal断裂尚未可知,因此,Normal断裂的研究程度是非常低的,现在图面上标绘的断裂位置还需要进一步订正。从坑道见矿情况分析Agriplaza矿体在坑道南端向西转向的位置,矿化逐渐变弱变无,各中段的情况基本如此。近东西向断裂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张扭性断裂体系,较大规模的东西向断裂一定程度上具有走滑断层的性质。
Agriplaza推覆——滑脱构造带具有相对封闭的成矿环境,在与Normal断裂的交切部位很可能转换成开放环境,从而破坏成矿热液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因此,对于Normal断裂对成矿作用的影响,需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Parma矿段4个钻孔的见矿情况,分析各孔矿化体的轴心角、矿化体间距、赋矿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部分钻孔特点不一致,难以用单一方向的构造控制去解释。比如,矿化层次如此密集,与Colorado矿区矿体厚度薄而稳定的特点存在诸多不同。经初步分析,此处应为两组控矿断裂在此交汇造成的,这种现象与在KD2坑道中曾见到的两个不同产状的矿化体交汇现象大致类似。
第二,矿层对比方案及其存在的问题。Parma矿段工程控制程度较低,每个矿体只有3个~4个钻孔揭露,矿层对比和连接存在一定困难。经初步对比,Parma矿段钻遇的两层矿大致对应于Agriplaza矿段上部矿带(KD2坑道中揭露的AⅡ和Merchan矿化体系),但具体对比到哪层矿尚不能定论,对此,今后矿山开拓或勘查工作中需要加强追溯与研究。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
结合本次矿区前期的地质勘察和分析工作之后,找到成矿工作条件,并且对整个矿化体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认为本次矿床主要是以蚀变角砾岩型金矿为主,矿区当中出现的晚白垩世CAYO组(Kk)主要为一套火山喷发—沉积组合,后续的构造在整体破碎变形程度较高,伴随着大面积的热液活动、构造叠加以及出现比较明显的地下渗滤水热液改造,这也是本次矿区金矿床工业富集的重要所在。CORALIDO矿床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条件,和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综合作用所产生,特别是在后续的构造热液条件下形成大面积的金矿矿床,这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成矿工作机制。
3.1.1成矿物质来源
矿区广泛出露的CAYO组为一套晚白垩世的岛弧带火山喷发沉积建造,在长时间的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大量的积累物质,碎屑沉积的成矿物质大量聚集,形成比较有利的矿源层,为整个矿藏的形成提供出非常有利的成矿条件。
3.1.2成矿机制
随着更深层次的大断裂带逐渐演化形成的一种次级断裂带以及滑脱构造带,伴随着底层条件的变化,可以为整个矿物质的转移提供良好的通道条件,同时其中的滑脱构造带可以逐渐发展形成叠状的瓦状构造角砾岩带,在此发展过程中,构造带和岩浆的活动会出现矿源层产生一定的火花情况,并且会将其中的大量矿物质直接转移到构造角的岩带富集区域,进而可以形成工业的矿体结构。
3.2成矿规律及前景分析
3.2.1成矿规律
Agriplaza是以近东西向的拆离滑脱构造(由东向西的逆推)为主要控矿因素,并且在近东西向走滑构造(Normal断裂)的制约下,形成了局部旋扭的构造形式,并在滑脱构造面及其共生结构面上形成了蚀变角砾岩型金矿床。根据巷道中矿体产状和金矿化特征分析,结合本次钻探工作取得的成果,认为矿体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金矿富集段平面投影形态具有旋梯式叠瓦状分布规律。Agriplaaza矿体自地表(0中段)~6-4中段,矿体走向由北北型东20°逐渐左行偏转成北西340°,具有局部左行旋扭的特征。
第二,矿体在垂向上呈现叠瓦状分布的模式。在垂向上已揭露两个矿带——A(Agriplaza)矿带、A—M(Merchan)矿带。A—M矿带位于Agripl aza矿带上方,两矿带之间的法线距离140m~170m。Agriplaza矿带主要矿体为Agriplaza矿体,及其两侧的羽状分布的小矿体。主要由KD坑道及其钻孔深部揭露和控制。A—M矿带主要由KD2坑道和钻孔控制,矿带由Agriplaza矿组和缓倾斜的张扭性断裂控制的Merchan矿组交互分布所组成,目前控制的主要工业矿体有AⅡ、AⅢ、MⅠ、MⅡ四个矿体。Agriplaza矿组和Merchan矿组是同一应力场作用下的滑脱构造成矿体系和共生的张扭性断裂成矿体系。
第三,矿体沿倾向呈波状形态。自0中段~10.0中段,矿层在倾向上构成三个大的波状弯曲:地表—N1中段—3.0中段为一个陡—缓—较陡的波状弯曲。3.0中段—5.0中段—6.4中段构成一个波曲,5.0中段倾角多数在20°~25°,6.4中段产状达到最陡,倾角达40°~50°,而在4.2~6.0中段之间的平缓地段构成了透镜体状的富矿带。6.4中段—9.0中段—ZK802孔见矿部位构成第三个波曲,其中9.0中段附近为第三个波谷,也是沿倾向方向形成的第三个金的相对富矿集带。N2中段和5.0中段、9.0中段是三个波状弯曲的波谷,波谷之间的距离大致为160m~250m。
3.2.2找矿趋势分析
第一,Coralodo矿区内近东西向的Normal断裂和北部的N北断裂将矿区裁切为三段:北为Agriplaza北矿段,中部为Agriplaza矿段,Normal断裂以南称为Parma矿段。自北而南,三个矿段中的主矿体(Agriplaza)构成了依次加深的三个台阶。
第二,Agriplaza北矿段与Agriplaza矿段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地表已发现蚀变初糜棱岩,卫星影像亦具有明显的弧形构造,推测其矿体的埋藏深度较浅。经初步分析,Agriplaza北矿段具有有利的成矿条件及其勘查、开发的有利因素,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找矿靶区。
第三,BARRANCO COLORADO 1探矿权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近纪Machuchi组(PcEm)其岩性主要为厚层—巨厚层杂砂岩、细粒碎屑岩、碳酸盐质千枚岩夹玄武岩等。矿区构造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倾角一般50°~75°,局部存在硅化、碳酸盐化及金铜等矿化,蚀变规划一般较小,连续矿化长度不超过200m。BARRANCO COLORADO 1探矿权区内的地层和构造条件已不同于COLORADO矿区,从民采情况和遗留的老硐来看,控矿地质体主要为陡倾斜的脉状蚀变碎裂岩,蚀变规模一般较小。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金矿勘查在充分收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先进的勘察工作手段,大致查明了区内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格架。用有限的探矿工程,大致了解了Agriplaza矿体深部延展情况,初步揭示了Parma矿段与Agriplaza矿段具有相似的成矿体系特征,大致了解了矿石特征以及后续的找矿工作方向,为后续金矿的顺利开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