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污泥水热炭吸附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性能研究论文

污泥水热炭吸附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性能研究论文

1

2025-11-07 15:33: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利用市政污泥制备出了污泥水热炭(SHC),并用于抗生素氧氟沙星(LEV)的吸附。在对SHC添加量、初始LEV质量浓度和pH值等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之上,开展三因素四水平正交优化,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

  摘要:利用市政污泥制备出了污泥水热炭(SHC),并用于抗生素氧氟沙星(LEV)的吸附。在对SHC添加量、初始LEV质量浓度和pH值等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之上,开展三因素四水平正交优化,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在SHC添加量为120 mg、LEV质量浓度为20 mg/L和pH值为5.0条件下,对应的LEV去除率最高(99.8%)。此外,LEV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指导后续吸附去除实际废水中的LEV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市政污泥;水热炭;抗生素氧氟沙星;吸附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泥产量也随之逐渐增大。在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要求下,过去“重水轻泥”的观念必须彻底扭转。因而,市政污泥的安全、快速、规模化处理处置已成为今后发展趋势[1]。目前,常规的污泥处理方法包括堆肥、热解、气化和焚烧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不断开发新的处理技术以提高处理效率[2]。水热炭化技术是处理高含水率生物质的较为理想的路径,且能同时达到较好的除硫效果,所得水热炭是优良的吸附剂、土壤改良剂、燃料及其他功能材料[3]。此外,污泥水热炭化可实现规模化,将低值污泥高值化利用[4]。以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为代表的抗生素已在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超量使用或者不当使用,大量抗生素被排放到水体及土壤环境当中,导致敏感菌耐药性增强、耐药基因扩展和演化,从而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水土环境中抗生素的去除及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性研究热点。目前,针对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氧化法、膜分离法以及吸附法等[5]。其中,吸附法因具有材料来源广泛、成本效益好、处理效率高和工程利用前景广阔等优势,是治理抗生素废水较为理想的方法[6]。采用污泥水热炭进行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的吸附治理,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治理技术。本文以市政污泥水热炭(SHC)为吸附剂对LEV抗生素进行吸附,通过单因素及正交优化获得最佳吸附参数,并探讨其吸附动力学,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污泥为某市政污水处理厂脱水后的污泥,放入烘箱105℃烘干后,保存待用。左氧氟沙星(LEV,C18H20FN3O4)购自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NaOH(化学纯)和HCl(化学纯)均购自国药集团。


  1.2实验方法


  1.2.1污泥水热炭制备


  称取干污泥若干分散于含去离子水的100 mL聚四氟乙烯反应釜内,在240℃温度下反应48 h,反应釜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固相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放入烘箱,105℃干燥24 h。研磨过100目筛后,保存备用。


  1.2.2污泥水热炭吸附LEV单因素优化


  SHC添加量对LEV去除率的影响:在150 mL锥形瓶中装入100 mL反应体系,其中,SHC添加量为60、80、100、120 mg,LEV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pH值为5.0(1 mol/L NaOH和1mol/L HCl调节pH值),于200 r/min转速、25℃条件下避光反应120 min。另设不添加吸附剂的对照组。反应结束后,固体残渣过0.22μm滤膜,测定滤液中的LEV质量浓度,并计算LEV去除率。


  初始LEV质量浓度对LEV去除率的影响:在最优SHC添加量条件下,设置初始LEV质量浓度为20.0、22.0、24.0、26.0 mg/L,其他条件同SHC添加量对LEV去除率的影响。


  pH值对LEV去除率的影响:在最优SHC添加量及初始LEV添加量条件下,设置pH值为3.0、5.0、7.0和9.0,其他条件同SHC添加量对LEV去除率的影响。


  LEV去除率的计算公式如式(1):

       式中:η为t时刻的去除率;ρ0为LEV的初始质量浓度,mg/L;ρt为t时刻溶液中LEV的质量浓度,mg/L。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LEV质量浓度[7],最大吸收波长位于为293 nm处。


  1.2.3污泥水热炭吸附LEV正交优化


  在所得单因素优化结果的基础上,进行SHC投加量、初始LEV质量浓度和pH值为变量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


  1.2.4吸附动力学


  在正交优化最佳条件下,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吸附动力学模拟,如式(2)所示:

       式中:qt为LEV在任何给定时间的吸附量,mg/g;qe为LEV平衡吸附量,mg/g;k2为速率常数,g/(mg·min);t为吸附反应时间,min。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污泥水热炭吸附LEV单因素优化结果分析


  2.1.1 SHC投加量对LEV去除率的影响


  当SHC投加量为60~100 mg时,随着SHC投加量的增加,LEV去除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最高为99.2%,如图1所示。这是由于随着SHC投加量的增加,用于吸附LEV的活性位点也相应地增加了,从而使残留在溶液中的LEV显著减少。而当SHC投加量超过100 mg时,LEV去除率上升不明显,这是由于在一定的LEV质量浓度下,吸附剂过量,导致吸附接近饱和。经SHC吸附后,LEV去除率均大于90%,如图1所示。考虑到经济性和实用性,本实验选择SHC用量为100 mg,并进行后续单因素优化。

  2.1.2初始LEV质量浓度对LEV去除率的影响


  LEV去除率随着初始LEV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如图2所示。初始LEV质量浓度为20 mg/L时,LEV去除率98.4%。当初始LEV质量浓度为26 mg/L时,LEV去除率为81.7%。这主要是由于在固定的SHC添加量条件下,随着初始LEV质量浓度的增加,SHC表面的活性吸附位点逐渐被LEV所占据,这与SHC添加量对LEV去除率的影响刚好相反。


  2.1.3 pH值对LEV去除率的影响


  LEV去除率随着pH值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如图3所示,最大LEV去除率为98.8%(pH值为5时)。当pH值超过5时,随着pH值的上升,SHC表面正电荷逐渐减少,导致SHC与LEV分子间的静电吸引力下降。当静电引力降低时,SHC对LEV的吸附能力也会相应减弱,从而导致去除率下降[8]。

  2.2污泥水热炭吸附LEV正交优化结果分析


  以LEV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优化,如表1、表2所示。极差R值的大小表示各因素对LEV去除率的影响,R值越大,影响越大。由此可知,影响LEV去除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SHC投加量>pH值>初始LEV质量浓度。在A4B1C2(SHC投加量为120 mg、LEV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和pH值为5)组合条件下,可获得最大LEV去除率(99.8%)。

  2.3吸附动力学分析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拟合SHC吸附LEV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相关性(R2>0.99),如表3所示。同时,速率常数k2随着初始LEV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当初始LEV质量浓度从20 mg/L增加到26 mg/L时,速率常数从0.160 78 g/(mg·min)显著减少到0.008 74 g/(mg·min)。这主要是由于在SHC一定的条件下,随着LEV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对SHC表面活性部位的占据效应增强,直接导致了吸附速率递减。此外,初始LEV质量浓度的增加也直接导致了平衡吸附量的同步增长,从19.99 mg/g增加至24.37 mg/g。

  3结论


  本文利用水热法制备出的污泥水热炭对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进行吸附,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获得最优工艺参数。在污泥水热炭添加量为120 mg、左氧氟沙星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和pH值为5.0条件下,对应的LEV去除率为99.8%。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为后续用吸附法处理左氧氟沙星污染废水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慧博.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介绍[J].给水排水,2023,59(S2):482-486.


  [2]王伟,刘欢.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艺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13):182-184.


  [3]殷琳鑫,余鋆,王智聪,等.城市污泥水热碳化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22(16):4-8.


  [4]韩闯.污泥生物炭水热制备及其对染料脱色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7.


  [5]张楠,殷进,高润,等.生物质炭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23,51(5):61-67.


  [6]邓雅雯,晏彩霞,聂明华,等.生物炭对抗生素的吸附/解吸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42(3):376-384.


  [7]孙影,李美璇,彭举威,等.用Fenton技术去除水中盐酸左氧氟沙星[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56(2):446-451.


  [8]张倩茹.功能生物炭对畜禽养殖用抗生素吸附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