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目标下 BG 公司碳排放内部控制优化探究论文
2025-11-07 09:27:1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在阐述“双碳”目标背景的基础上,以钢铁企业BG公司为例,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深入分析其碳排放内部控制的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在“双碳”目标下优化BG公司碳排放内部控制的建议。
[摘要]减少碳排放是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加强碳排放内部控制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在阐述“双碳”目标背景的基础上,以钢铁企业BG公司为例,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深入分析其碳排放内部控制的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在“双碳”目标下优化BG公司碳排放内部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双碳”目标;内部控制;碳排放量
0引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是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钢铁行业属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行业之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8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也是较难实现碳中和的行业之一。目前,部分钢铁企业在碳排放内部控制环节存在一些缺陷,亟待改进。
1 BG公司碳排放内部控制现状
1.1公司简介
BG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年产钢能力在2 000万吨左右,盈利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BG公司主营钢铁冶炼加工,同时涉足加工分销、化工等业务。2024年4月26日,BG公司公告,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 445亿元,同比下滑6.3%;归母净利润119.44亿元,同比下滑2%;基本每股收益0.54元。
1.2公司碳排放内部控制现状
1.2.1内部环境方面
BG公司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在碳排放内部控制环境打造上,构建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战略体系。BG公司管理层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公司长远规划,并优化组织架构,推动碳管理工作落地实施。在治理结构与文化塑造方面,BG公司在董事会层面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明确碳排放管理的战略走向。2021年,BG公司提出公司层面的“2023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目标,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同时,BG公司开展制度体系建设,制定“能源管理办法”和“碳排放数据管理制度”,明确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标准,并引入ISO 14064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搭建覆盖全流程的碳核算机制。

1.2.2风险评估方面
BG公司构建了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对内外部碳风险进行动态应对。在外部风险应对方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给公司的出口业务带来压力,BG公司通过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提前布局;面对全国碳市场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BG公司成立碳资产管理部门,开展配额交易与风险管理工作。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BG公司建立了低碳技术成熟度评估矩阵,对氢基竖炉等前沿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工序能耗对标管理,识别如炼焦工序这类占全流程碳排放35%的高碳排放环节,并针对性优化工艺。此外,BG公司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法预测不同减排路径下的成本收益,为决策层制定风险应对预案提供支持。
1.2.3控制活动方面
BG公司的碳排放控制活动以“技术+管理”为双驱动,覆盖生产全生命周期。在数字化赋能方面,BG公司构建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对5 000余个碳排放节点进行实时监测,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参数,使得单吨钢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12%。
1.2.4信息与沟通方面
BG公司搭建了覆盖“数据采集—分析—披露”的全链条信息管理机制。具体而言,BG公司在数据基础建设方面部署了3 000余个在线监测装置,实现碳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开发碳管理平台,整合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MES系统数据,保障核算的准确性。在信息披露机制方面,BG公司连续1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碳排放数据,参与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评级,2022年被评为A-级。在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BG公司定期举办“碳中和”论坛,与学术机构共建低碳实验室,通过投资者路演介绍碳减排进展,ESG基金持股比例也因此升至8%。
1.2.5内部监督方面
BG公司建立了三级监督体系,确保控碳措施的有效性。在内部审计方面,环境审计部每年开展碳管理专项审计,2022年发现数据校准偏差问题3项,推动了计量设备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外部验证方面,BG公司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排放核查,湛江基地通过英国标准协会PAS 2060碳中和认证。在绩效考核方面,BG公司将碳排放强度纳入高管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权重占年度考核的20%,实施碳配额内部交易模拟,强化成本约束。
2“双碳”目标下BG公司碳排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内部环境方面
在碳排放内部控制体系中,BG公司在碳排放控制环境层面仍存在战略执行与资源分配优化的空间。从实际情况来看,BG公司虽然制定了“2023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但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战略分解不到位的情况,低碳文化在员工层面的渗透不足,员工培训多围绕操作规范展开,对碳成本核算、碳交易机制等系统性知识缺乏了解。调查结果显示,仅有部分一线员工能够准确阐释“范围2碳排放”的定义,这对碳减排措施的微观执行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2.2风险评估方面
在风险评估方面,BG公司存在动态响应与量化工具不足的问题。在外部风险应对方面,对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BG公司目前仅开展了产品碳足迹认证,尚未建立出口业务碳成本动态测算模型。2023年,欧盟钢铁产品碳价攀升至90欧元/吨,而BG公司出口定价仅预留50欧元/吨的碳成本缓冲,面临潜在的利润损失风险。在技术风险评估方面,BG公司现行的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专家经验,缺乏量化模型支撑。
2.3控制活动方面
在控制活动方面,BG公司存在技术落地与供应链管理短板,如低碳技术在规模化推广过程中遭遇瓶颈,氢基竖炉等示范项目仍需要依赖政府补贴。当前,BG公司的绿氢成本约35元/kg,是传统焦炭的3倍,导致湛江基地零碳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仅有58%。同时,BG公司的数字化控碳也存在盲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尚未覆盖物流环节;供应链碳管控能力同样较为薄弱,对供应商的碳排放约束仅停留在“自我声明”阶段,缺乏现场核查机制。审计发现,某焦炭供应商实际碳排放强度比申报值高出18%,致使BG公司“范围3碳排放”数据失真。
2.4信息沟通方面
在信息与沟通领域,BG公司存在数据质量与披露深度的局限[1]。在碳排放核算方面,当前BG公司的碳数据仅按工序进行汇总,如“炼铁工序碳排放xx万吨”,未细化到设备层级,如某高炉的吨铁碳排放,这对精准减排决策的制定产生了制约。在“范围3碳排放”披露方面,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仅披露了部分供应链(范围3)的碳排放总量,下游客户加工环节部分信息未被涵盖。在利益相关方参与方面,投资者ESG问卷中涉及的碳问题多集中于历史数据,对技术路线风险的质询较少,管理层回应内容的重复率高。
2.5内部监督方面
监督环节,BG公司存在闭环反馈与问责机制缺失的问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怀疑。BG公司的环境审计部直接向生产副总汇报,导致在对湛江基地的碳审计中,3项工艺缺陷被定性为“技术探索性风险”,而非管理失责;绩效奖惩力度不足,对碳排放指标未完成的部门仅扣减部分年度奖金,且允许用其他财务指标冲抵,削弱了约束效力。

3“双碳”目标下优化BG公司碳排放内部控制的建议
3.1优化控制环境
为夯实碳排放内部控制基础,BG公司应从组织体系与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协同推进[2]。一方面,针对多基地协同难点,BG公司可构建矩阵式碳管理架构,在主要生产基地设立低碳技术对接办公室,形成由创新中心与生产工程师共同参与的双汇报机制,从而有效缩短“研发—中试—量产”的技术落地周期,提升协同效率。另一方面,BG公司应通过分层次能力培训提升全员碳素养。操作层应注重掌握减碳工艺操作技能,管理层需要熟练应用碳成本核算工具,决策层则应聚焦碳金融工具与政策分析模型的实务操作。此外,BG公司应借助数字孪生炼钢系统,将虚拟仿真与理论教学融合,以有效提升培训效率并减少实地培训碳排放[3]。
3.2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面对复杂的政策环境和技术更替节奏,BG公司亟须构建更具前瞻性的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在外部政策应对方面,BG公司应构建基于PEST模型的政策监测系统,重点关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47项高影响变量,并引入碳关税模拟模块,实现出口产品碳成本的分钟级测算,以增强定价策略的弹性。其次,在技术路径不确定性方面,BG公司可与科研机构联合设立前沿技术追踪小组,系统评估氢冶金、碳捕捉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可行性,提前规划资源布局,降低“押错方向”的系统性风险。最后,为增强风险量化能力,BG公司应在认证体系中引入高频反馈机制。例如,在欧洲设立认证中心,配置欧盟标准检测设备,将碳足迹认证周期压缩至22天;引入蒙特卡洛模拟技术,为企业提供不同碳价波动场景下的利润预测,从而优化动态调价逻辑[4]。
3.3强化控制活动
在控碳执行层面,BG公司应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工艺革新与流程管控三方面深化控制活动。其一,在能源系统方面,BG公司应推动“绿电+储能+氢能”协同机制,与三峡集团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同时配套熔盐储热与制氢装置,以降低吨钢碳排放,稳定能源成本波动。其二,BG公司应加快节能技术在生产流程中的嵌入,推广高效余热回收、电机升级改造与智能运输调度系统,以减少工艺冗余与能源浪费,打造流程型节碳工厂。其三,BG公司可建立常态化的碳效能对标机制,按月对比各基地生产线碳强度数据,提炼低碳操作范式,推动跨区域经验复制,以此形成可持续的改进闭环。
3.4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在信息披露与系统联通方面,BG公司应同步推进“信息精度提升”与“多方沟通强化”[5]。一方面,BG公司应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台账系统,为每座高炉配置独立计量设备,并采集关键过程参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防窜改,提升数据可信度与完整性。另一方面,BG公司应开发以“设备—工序—产品”为链条的可视化碳管理平台,支持转炉热装热送等工艺优化,实现碳足迹从源头可视、过程可调、结果可核。在外部沟通方面,搭建“双向信息平台”,一方面整合ERP、能源、财务等系统数据,促进跨部门协同决策;另一方面,BG公司应定期发布ESG报告,披露碳排放指标,举办“碳中和”论坛,及时回应投资者与监管方对环境绩效的关切,从而提升信息透明度与公司公信力。
3.5加强内部监督
为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落地执行,BG公司需要构建多维度、全链条的监督体系,整合日常监查与专项审计,建立以环境审计部为主体、半年一度全面审计为抓手的“常规+集中”双轮驱动机制,以此增强碳数据核查与流程评估能力。在绩效与问责体系方面,BG公司可引入“三色预警”模型,将碳强度降幅小于3%的单位标注为黄色预警区,并扣减其20%的绩效奖金;对连续两年未达标的部门启动岗位调整程序;对超额完成的单位给予碳积分奖励,从而提升激励的有效性与分化度。此外,BG公司应设立违规“熔断机制”,凡涉及数据造假、瞒报漏报等行为,立即暂停相关生产线运营权限,限期整改,并将结果纳入年度考核。通过拓宽员工举报渠道,引入第三方年度验证与审计机制,将碳绩效与管理权限挂钩,形成横向联动、纵向穿透的监督闭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茂春,庞思凡.内部控制、自愿碳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81-87.
[2]毕文思,王莉华.东北三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7(3):76-80.
[3]耿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质量与认证,2017(6):59-61.
[4]谈多娇,王丹,周家齐.碳市场、内部控制和碳信息质量:基于中国A股电力企业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22(2):65-69.
[5]孙志梅,邢树东.碳排放核算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5(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