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复杂地质条件下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提升的路径论文

复杂地质条件下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提升的路径论文

4

2025-08-09 15:12:4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矿业发展的进程,非金属矿山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复杂地质条件给其安全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从地形起伏、地层构造多变到岩石特性复杂,这些因素都使开采难度与风险剧增。

  摘要:随着矿业发展的进程,非金属矿山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复杂地质条件给其安全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从地形起伏、地层构造多变到岩石特性复杂,这些因素都使开采难度与风险剧增。文章简析了复杂地质安全设施的重要性,通过对安全设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精准定位薄弱环节,重点探讨了提升安全设施可靠性的技术路径,从而保障矿山作业安全、高效的推进。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


  非金属矿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安全生产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安全生产理念的提升,对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提升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围绕非金属矿山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问题,探讨提高安全设施可靠性的技术路径,为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非金属矿山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挑战


  非金属矿山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源于地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复杂地质条件,如岩土结构不稳定、地震活动频发、地下水位变化大等,都对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1.1地质灾害风险高


  非金属矿区常位于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包括滑坡、泥石流、山洪、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直接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以及矿山设施的稳定性。


  1.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地下水的渗流、地下水位的突变可能会对非金属矿山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特别是在进行水力或化学方法开采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导致开采效率低下,甚至酿成安全生产事故。在河道等水体下部进行矿山开采时,水文地质的变化也将影响开采技术条件,如未进行超前探水,或采取其他预防控制措施,可能发生透水事故。


  1.3工程环境复杂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矿山的开采、支护、通风等工程活动更为艰巨。工程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安全事故的风险。


  2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设施可靠性分析


  2.1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与分类


  复杂地质条件是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难题。这些条件多变且难以预测,主要体现在地质结构、岩土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


  2.1.1地质条件的分类


  对于地质条件的分类,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进行分类,将地质条件分为平稳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极端复杂地质条件三个等级。其中,平稳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主要表现为地质构造简单,岩石风化程度低;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中,地质构造复杂,如存在多个断层或断裂带;而极端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环境极其复杂,如岩石类型多变、风化程度极高,或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地质条件还可以根据岩土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类。岩土力学性质包括土体的力学参数、岩石的稳定性和可塑性等,这直接影响到安全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可行性。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流动情况,对于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也有着重要影响,如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可能导致地表沉降和地下硐室塌陷等问题[1]。


  2.1.2复杂地质条件的定义与类型


  复杂地质条件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岩石性质多变、地下水系统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矿山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非金属矿山开采中,这种地质条件特别凸显,对安全设施可靠性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复杂地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地质结构复杂型,这一类型的地质条件特点是地层倾斜度大、断层密集、岩体结构复杂,给矿山的建设和开采造成了较大困难。②岩石性质多变型,在这一类型的地质条件下,岩石性质参差不齐,如存在软硬交替、裂隙发育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矿山安全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安全设施可靠性评价模型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设施的可靠性评价模型是确保矿山安全运营的关键。该模型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的特征、安全设施的设计针对性、安全设施的运行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安全设施的可靠性进行量化分析。


  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基于地质条件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一体系应涵盖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潜在风险、地质稳定性等多个维度的指标,以全面反映复杂地质条件对安全设施的影响。②安全设施运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该步骤主要是为了获取设施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包括设备使用频率、故障率、维修记录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可靠性分析。


  2.3复杂地质条件下设施失效模式分析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非金属矿山的安全设施可能会遭遇多种类型的失效模式。这些失效模式通常与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设施设计的不足,以及维护管理的缺陷有关。通过对这些失效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设施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从而为提升其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2]。


  失效模式主要包括结构损伤、功能失效和系统失效三大类。结构损伤主要指的是由于地质活动引起的物理破坏,如裂缝、塌陷等;功能失效则涉及设备或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如传感器故障、控制系统失灵等;系统失效则是指整个设施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失败,导致整体功能受损。

  通过表1分析可知,复杂地质条件下设施的失效模式是多方面的,需要从结构、功能和系统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针对这些失效模式,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提升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的关键。


  3提升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的措施


  3.1基于地质适应性的设施设计优化


  基于地质适应性的设施设计优化,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来调整和优化非金属矿山的安全设施,从而提高其可靠性和耐用性。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结构、岩石力学特性及其他相关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确保安全设施能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各种挑战[3]。


  3.1.1地质适应性设计的核心理念


  地质适应性设计核心在于确保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能够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保障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该设计理念强调在设施规划与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特征,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潜在的地质风险,包括对地质结构、地形变化以及地质活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以确定最适合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4]。


  3.1.2设施结构优化与材料选择


  在面向复杂地质条件的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设计中,结构优化与材料选择是提升设施可靠性的关键步骤。针对不同的地质特性,选用具有高强度、耐腐蚀及抗震性能的材料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材料,如高强度钢材和复合材料,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有限元分析(FEA)等技术,对设施进行结构优化,确保其在极端地质条件下的性能。通过对结构设计的细节调整,如加强支撑点和增加抗震构件,可以显著提高设施的整体可靠性。


  3.2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引入


  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是提升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地质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控和预警。这些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关键区域,如岩石稳定性、地下水位和温度等指标的持续监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完整的地质变化数据库,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提供支持。物联网技术确保监测设备间的数据实时共享与通信,增强监测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借助物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对监测数据的远程访问和即时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2.1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


  智能监测技术,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在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技术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实现对矿山环境及安全设施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这种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实施智能监测技术,首要步骤是部署高灵敏度的传感器网络。这些传感器覆盖矿山关键区域和设施,实时收集数据并将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通常,在非金属地下矿山开采使用监测的设施主要集中于位移变量、顶板压力、空气质量等方面。传统监测设施的使用,仅限于单一监测指标的适用性,无法起到关联性的控制。在采用智能监测技术之后,可以多数据交叉影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系统能够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发出预警,在预警条件的关联性之后,帮助管理者采取及时措施,或直接按照人工智能的推进,联动应急广播、传感器报警、主通风机反风措施等,能够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影响[5]。


  3.2.2预警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在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中,预警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是提升设施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预警系统主要依赖于高效的数据采集、实时的监控分析,以及快速的响应机制。通过对地质条件和设施状态的持续监测,系统能够及时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发出预警信号,从而为采取紧急措施提供决策支持[6]。


  预警系统的构建涉及多个技术层面,包括传感器网络的部署、数据处理算法的开发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对区域内10家非金属地下矿山的监测监控系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传感器断线或失效情况时有发生,系统会也出现更新故障或其他异常情况,因此优化过程则侧重于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如表2、表3所示。

  4技术路径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量化评估方法,结果表明技术路径的实施显著提高了矿山安全设施的可靠性。实施前后对比分析显示,设施故障次数较实施前减少了约10%,事故发生率降低了约8%。同时,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引入,大幅提高了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预警系统响应时间平均缩短了50%以上。当然,成本效益分析揭示,虽然初期投资增加,但通过减少事故损失和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路径的长期经济效益明显。


  在实施非金属矿山安全设施可靠性提升技术路径后,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数据,可以量化评估技术路径的效果。通过实际案例收集的数据,展示了技术路径实施前后的安全设施可靠性指标变化,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实施安全设施可靠性提升技术路径后,事故发生率和设备故障率显著下降,预警响应时间大幅缩短,维修成本也有所减少。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技术路径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5结语


  文章通过对非金属矿山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设施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安全设施可靠性的技术路径和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地质适应性设计、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引入以及综合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非金属矿山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设施可靠性。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技术路径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展示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寿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4(9):226-228.


  [2]孟庆玉.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6):238-239.


  [3]付士根,董贺伟,覃璇,等.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预评价新定位探讨[J].现代矿业,2020,36(2):128-130+150.


  [4]汪苏闽.浅议在新的安全生产形势下乡镇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31):11-12.


  [5]臧小为,沈瑞琪,尤尔托夫EB,等.2009—2018年俄罗斯金属非金属矿山工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启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2):135-143.


  [6]付士根,董贺伟,覃璇,等.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预评价新定位探讨[J].现代矿业,2020,36(2):128-13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