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山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2025-07-03 15:29: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为研究有色金属矿山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立足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分析了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及危害,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
摘要:本文为研究有色金属矿山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立足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分析了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及危害,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灾害是有色金属矿山存在的主要问题,此问题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到矿山开采的安全性,而且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影响。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有利于最大限度上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为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利用等提供一个安全的条件,并实现矿山开采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采空区塌陷;泥石流
有色金属矿山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提供了大量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然而,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增加,矿山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矿工安全和矿山的正常运营。因此,深入研究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其防治技术,对于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减少经济损失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
1.1复杂性
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其成因多样、表现形式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等方面。
首先,矿山开采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勘探、采矿方法选择、支护设计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因。在开采过程中,不仅面临常规的地质问题,如岩体破碎带、断层构造等,还需应对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例如,在有色金属矿山开采时,爆破作业、机械振动、地下水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岩层移动和地应力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大面积滑坡、矿区塌陷等灾害。
其次,不同矿区的地质条件差异显著,这会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难度。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分布广泛,从南方的喀斯特地貌到北方的高原冻土区,地质环境千差万别。以云南个旧锡矿为例,该矿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系复杂,开采过程中极易引发突水突泥灾害;而甘肃金川镍矿则位于高应力区,深部开采时岩爆风险极高。这种区域差异性要求防治措施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套用统一模式。
最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高地应力、高岩温、高孔隙水压力等“三高”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深部开采条件下,岩体力学行为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地质灾害评估方法往往难以准确预测灾害发生。例如,在千米以下深部开采时,岩爆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极大挑战。
1.2多样性
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包括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各种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灾害谱系。根据发生位置和表现形式,可以将这些灾害分为以下几大类。
首先,地下灾害,主要包括采空区塌陷、冒顶、片帮和岩爆等。采空区塌陷是最常见的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地下矿产被开采后,上覆岩层失去支撑而发生断裂、弯曲和移动。例如,湖南某铅锌矿因长期高强度开采,导致地表出现直径达200m的塌陷坑,造成周边建筑物严重损毁。冒顶和片帮则主要发生在巷道和工作面,据统计,这类事故占矿山事故总数的30%以上,是造成矿工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地表灾害,包括边坡失稳、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露天矿的高陡边坡在降雨、地震等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滑坡。2015年,内蒙古某铜矿就曾发生大规模边坡滑坡,导致多台大型采矿设备被掩埋,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泥石流则多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当矿山排土场设计不合理时,极易在强降雨条件下形成灾害性泥石流。
最后,特殊灾害,如岩爆、突水突泥等。岩爆是深部开采特有的灾害形式,表现为岩体突然破裂并高速弹射,具有极强的破坏性。2009年,河南某金矿发生的岩爆事故造成8人死亡,巷道设备全部损毁。突水突泥则主要发生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
1.3危害性
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具有高度的危害性,不仅影响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尾矿库溃坝事件不仅会污染水源,还会形成泥石流,危及下游地区的生态和安全。若矿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还可能会导致交通中断、基础设施损坏等问题,进一步扩大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后果。
2有色金属矿山主要地质灾害
2.1采空区塌陷
采空区塌陷是有色金属矿山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下矿产被大规模开采后,原本被矿石填充的空间失去支撑,导致上覆岩层发生断裂、弯曲和移动,进而引起地表塌陷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常见于煤矿和金属矿山,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地下采矿作业中。引起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开采。长期且高强度的开采活动会导致大面积的地下空间被掏空,减少了岩层的支撑力。
(2)地质条件。某些区域的地质结构较为脆弱,如存在大量的断层和裂隙,容易导致采空区发生塌陷。
(3)水文条件。地下水的流动和积聚会对采空区产生侵蚀和压力作用,加速了采空区塌陷的速度。
(4)矿柱失效。设计或施工不合理的矿柱在承受上部岩层重压时可能发生断裂或变形,从而引起采空区塌陷。
2.2冒顶
冒顶也是有色金属矿山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下开采过程中,由于顶板岩石的失稳而导致的顶板垮落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在有色金属矿山中较为常见,引起冒顶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质构造因素,矿岩层在形成的中后期地质变化形成的弱面,对顶板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比如,有色金属矿山的层理、裂隙等构造发育时,小规模冒顶较频繁,极端情况下采场顶板会大面积冒落。另一方面,原岩应力状态的改变,地下采场开挖后,原岩自然平衡状态被扰动,使一定范围内的原岩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产生应力重分布。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每步回采都会使原岩应力改变其原有的分布状态而产生新应力场,其结果在采场顶板中产生应力集中。
2.3片帮
片帮地质灾害的机理和冒顶灾害有很多相似之处,通常发生在巷道、采场帮部等特定位置,尤其是在那些大面积裸露的区域,或是支护措施不够充分的地方。由于应力的释放,岩体会发生推出和松动现象,是片帮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发生片帮地质灾害后,若不进行有效的处理,或者是处理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支护失效、结构破坏等众多问题,这些都会对矿井的安全运营构成严重威胁。
2.4岩爆
在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岩爆是一种比较普遍且需要特别关注的地质灾害现象。这种灾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下应力状态的失衡所导致。当矿山的开采深度达到上千米时,采矿作业的环境就位于一个深度较大、地应力较高的区域。在这种高应力环境下,一旦发生应力的突然释放,就极有可能触发岩爆事件。通常情况下,岩爆的表现形式包括岩石的爆裂声和石块的飞出等现象。这些石块飞出的速度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开采深度和岩石本身强度的影响。一旦发生岩爆,不仅会严重破坏井下的各种设备,还可能对巷道造成损害,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2.5崩塌
在金属矿山的开采作业中,崩塌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当采用空场法、留矿法等传统开采技术时,开采活动会在矿体内部留下大量的空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开采作业的不断深入,这些空区的范围会逐渐扩大。一旦空区的规模超出了岩层所能承受的极限,原本支撑着上覆岩层的岩层强度就会下降,无法继续维持其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空区极易发生崩塌事故。如果崩塌的程度非常严重,甚至会引发矿震,给矿山的安全运营带来极大的威胁和破坏。此类地质灾害不仅会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还会导致矿井设施损坏,增加矿山的修复成本,影响矿山的生产效率。
2.6泥石流
在露天开采的采场区域,特别是在雨季期间,若降雨量比较大,极有可能会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通常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一旦在金属矿山的采场中发生了泥石流,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泥石流会携带大量的岩石和泥土,对采场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在金属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如果矿山的裂缝与地表是连通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地表水会轻易地渗透进入采场内部。在此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的降雨,地表水的流入可能会在采场内部引发泥石流,从而对采场的结构造成破坏,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采场的坍塌。
3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所引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人员伤亡
在有色金属矿山作业中,一旦发生了冒顶、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事件,不仅会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可能对周边居民造成伤害,导致人员伤亡。比如,甘肃某铅锌矿为例,由于过度开采,引发了严重的山体崩塌事件,结果是多人不幸遇难,同时伴随着财产的损失。
3.2财产损失
相比于其他领域发生的地质灾害,有色金属矿山发生的地质灾害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损失。矿山设施、设备以及周边的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比如,云南某铅锌矿尾矿库溃坝灾害,不仅导致下游农田被淹,还造成了水源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3.3环境破坏
在有色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表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会破坏地表植被和生态环境。矿山废水、废渣等污染物若未经妥善处理就直接排放,将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
3.4社会影响
频繁发生矿山地质灾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有可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一些矿山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这些矛盾和纠纷会进一步激化,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4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4.1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针对有色金属矿山中常见的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仅凭单一的防治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联合不同的防治技术,通过防治技术优缺点的互补的方法来提升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比如,充填采矿技术+矿柱留设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解决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问题。
充填采矿技术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将充填材料填入采空区的方法,以减少采空区的面积,防止地表塌陷。常用的充填材料包括尾矿、河沙、炉渣等。充填采矿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地表塌陷,还能恢复土地利用价值。比如:采用矿山周围土作为填充材料,充填后的土地可用于农业种植或其他建设用途。充填采矿还具有减少尾矿库负担、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等优点,但充填成本较高且工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充填材料的来源、充填技术和经济成本等因素。
矿柱留设技术是在采矿过程中有意识地保留一定数量的矿柱,以支撑上覆岩层的重量,防止地表塌陷。矿柱的设计需考虑矿体的厚度、埋深、地质构造等因素,确保矿柱能够承受预期的载荷。矿柱留设技术适用于那些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矿体较连续的矿区。此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显著提高矿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同时也会导致资源回收率降低。因此,在使用矿柱留设技术时,需要权衡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4.2冒顶和片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针对有色金属矿山中冒顶和片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灾害的发生,最为有效和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科学合理地选择采矿方法。涉及对顶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采矿作业的安全进行,在工作面的布置和回采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顺序,即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实施采掘工作。这样的操作方式有助于尽可能地缩短回采周期,从而减少矿体上覆岩层长时间暴露的风险。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必须在这一方面专门开展相关的管理培训,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加强针对工作面顶面的支护管理至关重要,这包括对支护结构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稳固性和可靠性。此外,严格进行监测与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方法,可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开展检查工作时,一旦发现有任何事故的可能性,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停止进行作业,并组织相关人员迅速撤离现场,以确保人员安全。随后,应尽快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复和处理,以恢复正常的采矿作业,同时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3岩爆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岩爆是一种极其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地质灾害,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岩石碎片从地下深处矿井的自由面剧烈喷射而出。由于岩爆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难以准确预测岩爆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有色金属矿山中,为了有效预防岩爆地质灾害的发生,能够同时应用以下防治技术。
(1)优化采矿方法和开采布局。通过优化采矿方法和开采布局,有效减小在围岩中产生高岩应力集中和大的位移,从而减轻和控制岩爆的发生。
(2)采用能吸收能量、防冲击的支护措施。通过吸收能量和防冲击支护相互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阻止和减弱岩爆的冲击破坏作用,从而保护矿井的安全。比如:预注水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区域性冲击地压防范措施,通过改变矿层的地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特性,降低有色金属矿层的冲击倾向性,从而有效预防岩爆的发生。
(3)厚层坚硬顶板预处理。对于顶板坚固难冒、有色金属矿层层也很坚硬的情况,可采用注水软化顶板和爆破断顶等措施,人为切断顶板,进而促使采空区顶板冒落、削弱采空区与待采区之间的顶板连续性,减小顶板来压时的强度和冲击性,从而有效预防岩爆的发生。
4.4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在进行矿山开采活动中为有效防治崩塌地质灾害,必须采取一系列合理的开采方案来有效预防和减少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比如,在进行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中可通过实施分层开采的方法,有序地逐层剥离矿石,此种开采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对矿山边坡的冲击和破坏,而且有助于控制开采速度,避免因开采过快而导致的边坡稳定性下降。此外,严格控制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也是确保边坡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能够及时发现边坡的微小变化和潜在的崩塌风险,在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的范围内,还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联合应用多种先进的监测设备,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测斜仪等,能够实时监测边坡的位移、变形以及应力变化情况。通过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够及时发现任何异常迹象,并迅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还可以采取一系列加固措施,比如,可使用锚杆、锚索来增强边坡的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混凝土护坡、挡土墙等结构来提供外部支撑。这些加固措施能够显著提高边坡的抗滑能力和整体稳定性,从而有效减少崩塌灾害的发生概率,确保矿山开采的安全进行。
4.5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针对有色金属矿山中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为有效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仅凭单一的防治技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联合应用排水系统优化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工程加固技术等来提升有色金属矿山边坡的稳定,从而达到预防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目的。
(1)排水系统优化技术。通过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可有效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边坡的侵蚀和渗透。合理设计排水沟渠和管道,降低边坡失稳的风险,保障矿山安全。
(2)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在矿山周边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稳定性。通过种植耐旱植物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3)工程加固技术。针对高风险区域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如锚杆支护、挡土墙建设和喷浆护坡等。合理利用工程加固技术能够有效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5结语
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采空区塌陷、冒顶、片帮、岩爆、崩塌及泥石流等主要灾害的成因及危害,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技术。研究表明,采空区塌陷可通过充填采矿与矿柱留设技术有效控制;冒顶和片帮灾害需优化采矿工艺并加强支护管理;岩爆防治需结合应力释放与实时监测;泥石流防治则依赖排水系统优化与边坡加固。传统防治技术已难以满足深部开采的需求,亟需引入现代监测技术(如微震监测、InSAR遥感)和智能预警系统,以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此外,应加强矿山全生命周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推动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减少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多灾害耦合机制、新型防治材料的开发及智能化防治体系的构建,为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综上所述,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需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结合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实现矿山安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