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生物活性肽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生物活性肽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28

2025-04-25 11:35:4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生物活性肽因其显著的抗氧化特性,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抵御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针对近年来生物活性肽来源、抗氧化作用及相关机制、活性评价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旨在加深学界对生物活性肽抗氧化作用的理解,并为生物活性肽抗氧化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生物活性肽因其显著的抗氧化特性,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抵御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针对近年来生物活性肽来源、抗氧化作用及相关机制、活性评价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旨在加深学界对生物活性肽抗氧化作用的理解,并为生物活性肽抗氧化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抗氧化;来源;机制

  1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1.1天然生物活性肽

  根据制备方式的不同,天然生物活性肽可以分为天然提取和蛋白质转化两类。

  天然提取活性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自然释放,经过特殊提取和分离纯化工艺而获得的一类天然生物活性肽。其中,微生物源生物活性肽比较突出,目前已发现200余种,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生物学功效[1]。如来源于纳豆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肽通过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和调控,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2]。

  蛋白质转化活性肽是动物、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组织中的蛋白质,通过酶解工艺获得蛋白质水解片段,再经分离、纯化及鉴定得到的一类活性肽[3]。常见来源包括动物源,如奶制品、畜禽肉和蛋类等;植物源,如豆类、谷物、果蔬和坚果等;微生物源,如细菌、真菌等[4]。从牛乳酪蛋白中分离得到的活性肽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大豆蛋白、小麦醇溶蛋白、花生蛋白中提取得到的活性肽则能有效抑制自由基生成,增强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有效清除自由基,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

  1.2人工合成生物活性肽

  人工合成生物活性肽是在明确目标肽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合成、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多肽。其中,化学合成方法具有产率低、所需试剂价格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等缺点,一般只用于合成短链肽及实验室研究。DNA重组技术则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合成的目标肽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基因内,借助宿主表达系统不断合成目标肽,应用该方法的前提是知道目标肽的一级结构。这项技术操作过程复杂,不过一旦建立便可借助微生物发酵廉价底物顺利生成目标肽。人工合成生物活性肽在医药、食品工业和化妆品等行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生物活性肽来源丰富,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在多个领域具有应用潜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将陆续得到发掘及利用。

  2生物活性肽与抗氧化活性

  肽类的发现与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学者从动物胃肠中第一次发现胰泌素以来,人们对多肽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研究发现,核桃蛋白水解物中提取的十肽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增强抗氧化酶CAT、SOD及GPx的活性,发挥细胞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5]。从金枪鱼中水解得到的含有8个氨基酸残基的副产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显著缓解并保护DNA和人肝癌细胞(HepG2)免受H2O2的氧化损伤。牡蛎中的3个低分子量肽段SCAP1、SCAP3、SCAP7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青蛙皮肤肽能使ROS和自由基ABTS+水平下调,也能抑制核因子NF-KB的信号通路,从而有效减轻细胞凋亡和DNA损伤。富含疏水氨基酸和极性氨基酸的红鲷鱼鳞肽CSSPs可以显著提高果蝇体内抗氧化酶SOD1、SOD2、CAT的表达,从而延长果蝇的存活天数。大米活性肽F2d,通过上调抗氧化因子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基因HO-1、NQO1的mRNA表达水平,可以抑制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Cox-2的mRNA表达,从而减轻由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的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从鸭胸肉蛋白水解物中可以获得三种有效抗氧化肽FLLPH、AGPSIVH和LLCVAV。

image.png

  上述研究表明,生物活性肽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表达及影响炎症因子等多种途径发挥显著的抗氧化功能,能够有效抑制细胞凋亡和DNA损伤,延长生物寿命,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

  3生物活性肽抗氧化作用机制

  3.1直接清除自由基

  ROS活性氧物质包括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HO)等,过量的氧化ROS会对细胞造成损伤。研究表明,抗氧化肽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或使电子与自由基发生反应直接清除ROS。抗氧化肽的这种作用取决于氨基酸残基。一些富含半胱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氨基酸残基的肽段能够为缺电子的自由基提供氢质子,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等基团发生快速反应,从而降低自由基浓度。研究表明,从芝麻蛋白水解物中鉴定出的抗氧化肽SYPTECRMR的抗氧化活性与C端氨基酸残基半胱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周围负电荷基团的存在有关。

  3.2抑制自由基的生成

  抗氧化肽可以调节酶活性,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如黄嘌呤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单胺氧化酶等,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如从大豆蛋白中分离得到的抗氧化肽能够显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体内尿酸的生成和氧自由基的产生。此外,抗氧化肽还可以与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发生反应,阻断氧化链式反应,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如野生榛子蛋白水解物能够降低XO-1蛋白水平,减少ROS的产生,进而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由血管紧张素II(Ang II)诱导的氧化损伤。

  3.3螯合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如Fe2+和Cu2+在氧化反应中也能够起到催化作用。抗氧化肽能够与这些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降低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抗氧化肽与Fe2+具有较强的螯合能力,高达82.48%。从巴氏杀菌乳中得到的高分子乳清,在鲑鱼水包油乳液中,能从带负电的乳液表面螯合Fe2+,避免其与脂质发生氧化反应。

  3.4激活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

  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包括非酶抗氧化系统、酶抗氧化系统2种。谷胱甘肽、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等属于非酶抗氧化系统,而酶抗氧化系统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过量ROS的存在,会消耗这两种抗氧化系统,而抗氧化肽可激活细胞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增强机体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如某些肽能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提高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水平,从而增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

image.png

  4生物活性肽抗氧化活性的评估

  4.1体外评估

  DPPH自由基清除法,DPPH是稳定自由基,抗氧化剂与之反应能使溶液颜色变浅,通过测量517 nm处的吸光度变化来评估其抗氧化能力,操作便捷。但DPPH是人工合成自由基,与体内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ABTS自由基阳离子清除法利用ABTS氧化后的蓝绿色阳离子自由基,水溶性较好,能够模拟体内水性环境,可以通过测量734 nm处的吸光度变化进行评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BTS·+的稳定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羟自由基(·OH)清除法借助Fenton反应等产生的羟自由基,以水杨酸等为捕捉剂,通过产物变化展开评估。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反映体内情况,但反应条件影响较大且羟自由基寿命较短。超氧阴离子清除法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监测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但其反应速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还原能力测定通过抗氧化剂还原铁氰化钾,生成亚铁氰化钾与三氯化铁发生反应,于700 nm处测吸光度,从电子转移角度进行评估。但需要注意,还原能力强并不意味着体内抗氧化效果好。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测定以亚油酸或其他不饱和脂肪酸为底物,通过测定其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的生成量来评价生物活性肽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

  4.2体内评估

  体内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实验。动物模型实验通过构建如D-半乳糖诱导小鼠衰老模型等氧化应激模型,检测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氧化还原指标,以求接近生理状态。但动物模型与人体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周期长、成本高且存在伦理问题。细胞模型实验利用细胞培养技术,使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后添加生物活性肽来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率、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这一方法周期短、成本低,但不能完全模拟体内复杂环境,且细胞类型单一。

  5前景与展望

  氧化应激机制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而生物活性肽作为一种天然、高效的抗氧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加强对生物活性肽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揭示其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研发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的生物活性肽制备和纯化技术;需要加强临床研究,开展生物活性肽的临床试验,评估其人体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此外,有必要积极拓展生物活性肽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相信未来生物活性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陈心瑷,翟兴月,佟长青,等.生物活性肽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4):1044-1049.

  [2]杨文清,黄秀芳,陈耀兵,等.植物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270-278.

  [3]窦宝杰,翁南海,卢静,等.泥鳅抗氧化活性肽的制备、鉴定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食品学报,2024,24(5):223-232.

  [4]张莉莉,严群芳,王恬.大豆生物活性肽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7(5):208-211.

  [5]刘利婷,董海荣,苏秀兰.生物活性肽对心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3):5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