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黏结性配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论文

2025-04-12 14:40:3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焦炭的质量,降低炼焦成本,可选用弱黏结性配煤。基于此,结合生产实际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对配煤种类、比例以及炼焦工艺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进行对比实验,得出了最佳参数。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焦炭的质量,降低炼焦成本,可选用弱黏结性配煤。基于此,结合生产实际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对配煤种类、比例以及炼焦工艺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进行对比实验,得出了最佳参数。
关键词:弱黏结性配煤;热性质;显微强度;结焦保持时间;炼焦温度
0引言
炼焦为煤矿再处理的主要工艺之一,如何保证炼焦产物焦炭的质量和产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炼焦中,要根据生产实际添加配煤,弱黏结性原煤因其价格低、且储量丰富,是最佳的配煤选择之一。本文以弱黏结性原煤配煤为例,对其结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炼焦工艺条件下影响弱黏结性配煤对焦炭灰分、硫分等质量的因素,最终实现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做到降低配煤成本,为弱黏结性配煤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实验方案设计
本文采用实验的方式研究弱黏结性配煤、炼焦工艺对最终焦炭质量的影响,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本次实验选择常用的焦煤和肥煤,与其搭配的配煤为长焰煤和瘦煤[1-3]。其中,长焰煤作为配煤的添加比例(“添加比例”全文均为“添加质量占比”)分别为3%、4%和5%,瘦煤作为配煤的添加比例分别为3%、5%和7%。对不同配煤比例进行实验研究,重点开展坩埚焦实验,涉及到的核心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流程如下:
1)取所制备的粉煤光片100 g,置于坩埚中,并在其上方覆盖一层绵纸,在绵纸上方放置一个压块。将上述坩埚放置于图1中的合金反应管中,并向其中通入氮气进行加热。
2)根据此装置的炼焦工艺流程,对炼焦过程中的温度进行设置:在60 min时间内由室温升至300℃;在80 min时间内从300℃上升至750℃;在40 min时间内从750℃上升至950℃,并在此状态下维持30 min完成炼焦。
3)将合金反应管取出,在自然状态下冷却至常温,将焦炭取出。
对上述实验所得的焦炭产品的热性质和显微强度进行测定,以判断不同炼焦工艺条件下和不同配煤组合下所得焦炭的质量。
2不同配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在焦煤、肥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长焰煤和瘦煤,对所得焦炭的热性质(包括反应性PRI和反应后强度PSR)以及显微强度(MSI)进行对比,最终得出最佳的配煤方案。
2.1不同配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2.1.1长焰煤配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得到了长焰配煤比例分别为0%、3%、4%和5%四种情况下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配入长焰煤后所得焦炭的反应后强度逐渐下降,而反应性逐渐上升。其中,对于反应性而言,当长焰煤比例为5%,所得焦炭的反应性增幅最大。而所得焦炭的反应后强度下降幅度最大,焦炭质量下降明显。同时,长焰煤比例从3%上升至4%时,反应性值上升幅度较小,反应后强度下降明显。
2.1.2瘦煤配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得到了瘦煤比例分别为0%、3%、5%和7%四种情况下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焦煤和肥煤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瘦煤对应所得焦炭的质量波动较大。综合对比可得,当瘦煤配入的比例为3%时,对应所得焦炭的质量最佳,即反应性最小,反应后强度最高。对应瘦煤比例为5%和7%的情况,焦炭的质量均出现了下降。
2.2不同配煤对焦炭显微强度的影响
2.2.1长焰煤配煤对焦炭显微强度的影响
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得出了长焰煤配煤比例分别为0%、3%、4%和5%四种情况下焦炭的显微强度,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随着长焰煤配入比例的增加,对应所得焦炭的显微强度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尤其是对于焦煤而言,显微强度从62.22%下降至45.23%。对于肥煤而言,显微强度先下降、后小幅增加。因此,加入长焰煤后对应所得焦炭的抗粉碎性能有所减弱。
2.2.2瘦煤配煤对焦炭显微强度的影响
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得出了瘦煤比例分别为0%、3%、5%和7%四种情况下焦炭的显微强度,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在焦煤和肥煤中加入瘦煤后,所得焦炭的显微强度出现了小幅下降,但综合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在焦煤和肥煤中加入一定量的长焰煤虽然可提升焦炭的反应性值,但对焦炭的显微强度下降较大,不建议选择用长焰煤作为配煤使用[4-5]。而加入瘦煤后,虽然对所得焦炭的显微强度影响不大,但当加入比例为3%时,对焦炭的反应性指标提升较大。因此,最终确定所加入的配煤为3%的瘦煤。
3不同炼焦工艺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炼焦工艺也是影响最终焦炭质量的关键因素,分别对比不同炼焦温度和不同结焦温度维持时间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同样考核焦炭的反应性和显微强度。
3.1不同炼焦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以焦煤为例,对炼焦温度分别为850、950、1 050℃三种情况下且温度维持时间为30 min时对应所得的焦炭质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随着炼焦温度的上升,所得焦炭的质量均得到了改善,即焦炭的反应性下降,反应后强度和显微强度均升高。通过对比各个阶段焦炭质量的改善幅度可以发现:炼焦温度从850℃上升至950℃对应所得焦炭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950℃升至1 050℃的情况。因此,确定将炼焦温度设置为950℃。
3.2不同结焦温度维持时间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以炼焦温度为950℃为例,分别对结焦温度维持时间为30、60、120、180 min四种情况下所得焦炭质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随着结焦温度维持时间的增加,对应所得焦炭的质量呈现为先提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结焦时间会影响焦炭的最终质量。因此,将炼焦的温度维持时间设定为120 min。
4结论
一直以来,炼焦作为对原煤进行再处理的工艺环节,可提升煤炭的利用效率。在实际炼焦过程中,配煤的选择以及炼焦工艺的确定均是影响焦炭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对弱黏结性配煤的种类、比例以及炼焦工艺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开展对比实验,得出了如下最佳参数:
1)在焦煤和肥煤中加入一定量的长焰煤虽然可提升焦炭的反应性值,但是,对焦炭的显微强度下降较大。因此,不建议选择用长焰煤作为配煤使用。而加入瘦煤后,虽然对所得焦炭的显微强度影响不大,但加入比例为3%时对焦炭的反应性指标提升较大。
2)最佳的炼焦温度为950℃,最佳的结焦温度保持时间为120 min。
[1]田辉,朱子宗,兰天,等.在配煤中添加煤粉改性剂对焦炭质量的影响[J].钢铁,2009,44(6):24-27.
[2]申曙光,李建军,郑琥,等.改质沥青及酚渣对配煤焦炭质量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0(3):120-124.
[3]薛改凤,项茹,陈鹏,等.单种炼焦煤质量对配煤质量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07(8):75-79.
[4]项茹,薛改凤,詹立志,等.增加弱黏结性炼焦煤配用比例的控制技术[J].钢铁,2013,48(9):21-25.
[5]季斌,位革老,张凤桐,等.气煤配煤炼焦对焦炭热性质及孔结构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5(5):139-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