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BOPPPS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探论文

2025-03-06 17:57:4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对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发现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教师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新形势下,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已难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为解决此问题,文章对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发现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教师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BOPPPS;混合式教学
生物化学作为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本质层面阐述生命现象的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在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中,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2]。
长期以来,生物化学实验课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操作,而学生开展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不强,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开展学习;二是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三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际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反思,对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上述不足导致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本文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实施了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反馈。
1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1 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模式是基于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3]。该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6个阶段: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4]。导入是吸引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目标是从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前测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情况,以便指导教学后续安排;参与式学习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测是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总结则表现为学生整理思路,教师开展教学反思。
1.2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将互联网信息资源、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和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性化教学模式[5]。该模式既关注教师“如何教”,又关注学生“如何学”,强调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增进学生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使学生实现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该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BOPPPS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并利用UMU(北京优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一个平台名称)等应用程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有效实现BOPPPS模型所构建的教学循环。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身于课堂学习中,还能在师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 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
2.1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完善
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班级学情,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多次集体备课,完善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设计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讲义、习题等,并在后期开展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2.2教学活动的实施
本研究选取2020级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班4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将其分为5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划分为以2人为单位的实验小组。每个大组学生可推选一名活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线上学习、课上汇报和讨论、组内实验结果讨论等工作。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课前阶段应用了BOPPPS教学模式中的导入和目标环节,通过案例、情景和问题设置等方式导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明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于课前1周左右在UMU学习平台上发布线上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熟悉授课内容,自主整理实验内容和操作流程,并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大组讨论和汇总形成一份PPT,并将其作为线下学习的汇报材料,为后续线下参与式学习准备素材。
课中阶段应用了BOPPPS教学模式中的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环节。前测通过在UMU学习平台上设置选择、问答题目组织实施,用于了解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参与式学习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4个环节:第一环节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选取一个大组讲解实验的原理、操作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其他组成员对讲解内容进行提问和补充;第二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第三环节以大组形式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教材、上网搜索等方式,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并提高实验技能,从而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第四环节围绕教师答疑展开,需要教师对实验过程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总结。后测通过在UMU学习平台上设置选择、问答题目开展测试,以评估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总结环节涉及梳理课堂内容、强调重难点知识,以及布置作业。
在课后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梳理知识点、整理数据、分析归纳实验结果及注意事项,并撰写实验报告,完成教师布置的拓展性课后作业。同时,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查漏补缺并进行归纳总结。
针对课程考核评价,成绩评定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学生线上学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过程性评价则主要为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和线下测试。将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教学总结与改进,学生需要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同时教师会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结果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提出改进措施,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案,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3 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初步成效
首先,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基于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将导入和目标放到了课前环节,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线上学习;另一方面,课后拓展性思考题和实验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完成。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可督促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3.02%的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线上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且有81.40%的学生表示喜欢生物化学实验课。上述结果表明,在教学改革后,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
其次,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翻转课堂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PPT讲解、提问和回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1.40%的学生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取得了较大收获;有88.37%的学生喜欢该种上课方式。上述结果表明,在教学改革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在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以传统的实验报告成绩为最终指导,而是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注重参与实验的全过程。这种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培养情况。
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以优化自身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科最新动态,了解新理论和新技术,以应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4结语
研究发现,将现代教学理念和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随着教育技术发展,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彪,陈聪,徐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48):50-53.
[2]赖晓辉.生物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生物化工,2024,10(1):148-151.
[3]高进涛,朱华,付灿.分子生物学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2(3):34-36.
[4]王晓哲,刘丽萍,王京盈,等.BOPPPS模式下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4,43(5):206-210.
[5]许燕珍,詹福建.多元式混合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探[J].科技风,2024(10):106-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