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分析论文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分析论文

10

2025-01-08 15:49:1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是我国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为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多地都开展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基于当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问题以及现状,探究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模式,为此,本文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修复技术为出发点,研究目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问题以及造成影响,并逐步探究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新模式,以便确保能够切实做到修复矿山的生态环境。

  摘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是我国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为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多地都开展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基于当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问题以及现状,探究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模式,为此,本文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修复技术为出发点,研究目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问题以及造成影响,并逐步探究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新模式,以便确保能够切实做到修复矿山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矿山开发方式已经逐渐从粗放式开采转变为绿色开采,但是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多方因素影响,还是对矿山生态造成一定破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为此,我国现将矿山环境恢复工作放在首位,以人工治理为主,自然恢复为辅,以便能够还给矿山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在恢复过程中,要对矿山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目前矿山环境破坏现状,以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修复治理矿山的生态环境。

  1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为准确了解我国各地矿山环境情况,对全国各地记录在册的矿山开启一次普查活动,截至2020年,我国矿山数量相较于以往已经逐渐减少,部分矿山环境开始进入修复治理阶段,且均根据矿山环境特点采用对应的矿山修复技术。

  1.1矿山环境发展现状

  根据目前对我国矿山资源的调查发现,虽仍存在部分非法采矿情况的出现,但是通过国家的严格治理,截至2022年,矿山数量已减少了16231个,年均矿产量同比增长了23.6%。且通过对近5年矿山产量的探查研究发现,我国矿山产量正逐年提升,虽然矿山数量减少,但通过对非法矿山资源的治理却提升了矿山资源的集中性,矿山开采效率也随之增加。而且就我国目前对矿山资源的治理情况来看,我国矿山数量逐渐趋于平缓,矿产产量逐年递增,大幅提升了我国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1.2矿山环境恢复现状

  为了确保后续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通过对我国矿山面积调查发现,以3年为一个阶段,在2017年~2020年我国矿山面积处于平稳增长阶段,与2013~2016年矿山面积相比,矿山面积增速明显放缓,废弃矿山数量逐渐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逐渐提升对矿山环境治理的重视,且放缓了矿山开采速度。另外,通过对矿产资源年产量对比发现,2017年~2020年相比于2013~2016年度,矿山产量增长与矿山面积治理数量成正比,表明我国正逐渐提升对矿山环境的治理速度。

  1.3矿山修复治理技术

  我国近些年逐渐提出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以及战略,这表明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且根据近些年我国采取各项保护环境的行动来看,对于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不断加深,学者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恢复矿山环境方面,并加大矿山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但是针对目前矿山环境修复技术发展来看,研究仍旧停留在表面,涉及深层次治理和恢复较少。较我国前些年矿山修复研究相比,研究成果数量大幅提升,研究深度效果有限。例如,以“矿山生态DNA”为主题的论文数量,2016年在知网、万方等渠道的检索数量为561项,在2020年已经增至1033项,展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矿山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对矿山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是真正落实的策略却极少,这不仅是由于责任落实制度、企业落户等规范的欠缺,还因政府与企业间合力不足,无法科学地分配落实权益,导致矿山环境保护新模式逐渐减少。

  2.1责任落实

  政府和企业的执行力度直接展现了责任制度的落实。在政府设计落实政策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家的研究成果,导致政策制定力度不足,企业无法担当起维护矿山环境的重任。同时,基于现有的矿山环境处罚情况来看,我国对待破坏矿山环境的处罚力度较低,部分企业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不存在敬畏心理,以致会借助条例适用模糊边界不断降低开采矿山成本,导致矿山开采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受到破坏。另外,按照企业索取环境与花费成本的比值计算,部分企业不规范的开采行为导致索取环境大于花费成本,严重影响了矿山的生态环境。

  2.2企业落实

  企业是矿山开采的直接参与者,在对矿山进行开采过程中,应当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准则,在保护矿山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对矿山的开采。但就目前企业落实情况来看,企业开采矿山主要出于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并未在矿山环境治理修复上发挥自身作用。再加上国家对企业违规开采以及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较低、成本较低,企业更为忽视矿山环境的保护。在如此宽松的监管环境下,企业将持续忽视矿山环境的保护工作,更遑论主动保护矿山环境。2.3治理权益

  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保护矿山环境,二者之间的权益侧重点不同,在保护矿山环境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等同的。政府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宏观调控作用,而企业是矿山开采以及为当地带去经济发展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要做好保护权益的划分,形成合力共同践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政策。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虽然企业能够为当地一些低文化水平的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且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却具有一定欠缺,无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上寻求平衡。而就政府而言,其受到产业结构与人口生存等因素制约,无法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与企业形成共同默契,阻碍了矿山环境治理进程。

  2.4合力不足

  合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与企业间合力不足,二是政府与社会间合力不足,三是社会与企业间合力不足。二者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的角色不同,在环境保护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是企业和政府受限于各种因素,无法共同完成矿山环境的保护工作。社会受制于政府政策的提出,在矿山环境保护过程中,社会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环境权利意识薄弱,无法在保护矿山环境时践行自身责任,参与度不高,而政府也无法为社会践行矿山环境保护提供指导。企业和社会,企业与社会唯一的联系是企业雇佣社会人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二者要想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矿山环境保护问题需要一个领头人。因此,就目前矿山环境保护来看,政府无法发挥领导作用,企业和社会无法做到有效联动。

  2.5新模式少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修复技术是景观再造,农田复垦,但是由于矿山环境修复的复杂性,在矿山环境修复和治理过程中,能够应用的技术模式极为有限,大部分矿山还处于废弃状态。而且就我国对矿山环境的治理来看,限制于生搬硬套的治理模式,出于修复治理成本的考量,各个地区都要想以最小的成本达到矿山环境治理修复目标,导致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对于目前矿山环境修复治理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能够直接对当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造成影响,因此相关主体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的修复治理模式,以便对矿山重新开发利用。

  3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影响

  矿山环境问题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则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极为可能影响我国的生态系统,土地资源浪费情况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鉴于上述严重影响,作为责任主体必须要承担起治理矿山环境的责任。

  3.1破坏生态

  矿山资源的开发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地表生态造成影响,尤其是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以及生态植被。如果政府仍旧践行“先开采,后保护”的行为路线,则会在开采矿山资源后对生态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系统失衡。另外,自然景观和生态植被作为调节矿山自然环境的重要载体,在被大面积清理后,会在短时间内提升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导致矿山区域出现气候变暖,诱发一系列自然灾害事故,造成严重的后果。

  3.2突发灾害

  矿山开采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地质灾害,在开采矿山资源前,需要对当地地质环境进行探查,并清除矿山地表上覆盖的植被。如果地表植被破坏过度,就会在出现大暴雨时,因植被减少降低对雨水的阻挡作用,导致雨水与地表颗粒物处于固液混合状态,在强降雨作用下就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另外,矿山开采会导致矿山大面积被掏空,这就导致矿山上层岩层缺乏支撑,出现弯曲、塌陷危险,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3.3污染水源

  水资源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极为重要,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重金属物质,这就是所谓的开采矿山而产生的废水,如果将这些含有大量金属物质的废水直接排放,则会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周边地区水资源质量下降,甚至直接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且重金属元素潜伏期长,无法在短时间内被降解,即便治理也无法完全清除水源中的重金属物质。如果遇到当地强降雨天气,则会带来一系列伴生灾害,当重金属资源顺着河流汇入其他河流或是海洋中,一定会增大水资源污染面积,压缩生物生存空间,引发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中。

  4矿山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既包括自然修复,又涵盖人工修复,还可以对矿山环境进行转型利用,改良矿山土地情况,或是应用景观再现的修复方式,但是在对矿山环境进行修复治理过程中,应当基于当地矿山环境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修复手段以及技术,以便确保矿山环境的修复治理效果。

  4.1自然恢复

  矿山生态环境极为敏感,其在被开采后,水土流失以及地质破坏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必须采用恢复矿山自然环境手段,降低矿山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恢复技术的核心是按照被破坏的矿山原有地貌和生态特点,模拟当地自然环境系统,以诱发当地自然环境的自然修复能力,以便能够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调节和复原当地生态环境,减少修复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另外,在修复过程中,为了保证复原效果,还需在修复区域内放置警示牌,严禁人员和车辆通行,以免人类活动对矿山环境复原造成影响。但是这种修复方式见效慢,仅适用于环境破坏力度小以及影响小的地区,因此应用范围极为有限。

  4.2人工辅助

  人工辅助方式主要是指借助人工方式复原矿山环境,对于一些人类破坏极为严重,自然恢复已经无法产生显著效果的地区,在进行修复过程中就需要人工进行干预,利用人类主观性行为和活动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矿山自然环境,以便矿山自然环境能够在人类的帮助下恢复正常。但是在人工修复的过程中,人工干预仅起到辅助作用,目的是为了降低对矿山环境的影响。例如,在修复土地被破坏严重的矿山地区时,就会通过人工回填土壤的方式,改善当地土质,提升当地土壤肥力,以便能够逐步复原当地矿山环境。

image.png

  4.3转型利用

  在已经无法通过人工以及自然修复的矿山地区,会直接对矿山环境进行改造,如根据当地土壤特性,若其适合作为农业种植地区,就会将矿山地区改造为耕地,如果农业种植耕地价值不大,就会考虑将矿山地区改为工业用地或建设用地,以便能够实现对矿山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实现矿山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首先考虑矿山用地是否适宜改造为农业产业,如果价值不高,且该矿山土地还恰巧距离市区较远,有便利的交通,则可将其改造为工业用地,以便充分发挥当地工业区位优势,助力当地工业建设。

  4.4土地改良

  土壤改良模式依赖于矿山地区的土地条件,如果在对矿山资源开采前,当地就能够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且具备微生物繁衍生存的基础,则会在开采矿山资源后,治理和修复土壤结构,以提升当地土壤肥力含量。可以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深耕、深松等技术手段,疏通当地矿山土壤,以便提升土壤透气性和通风性,在植物种植后可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亦或是直接向土壤中喷洒化学药剂,施加有机肥、农家肥、绿色垃圾同样能够达到提高土壤营养成分的目的,提高土壤的生产价值。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生物改造方式,直接在土壤中种植禾科植物,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达到翻耕土地的目的。

image.png

  4.5植物配置

  在矿山环境修复过程中,绿化配置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方式,基于当地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特点,种植不同的植被,以便起到固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例如,在改造过程中,基于当地环境考量,选用具备抗旱性、抗逆性的植物作为当地种植的主要植物,待至该类植物种植完成后,再利用蕨类、裸子类完善矿山环境的生态配置,提升当地植被覆盖的立体性。就目前矿山环境修复来看,最为常用的植被类型为杉木、石斑木、毛竹等。

  5结语

  总而言之,政府和企业一定要提升对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的重视程度,基于当前矿山开采现状以及技术研究现状,担负起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责任,采用有效的手段治理已经被破坏的矿山环境。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还兼顾当地经济发展,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完成对矿山环境的修复,从源头上解决矿山资源被破坏的问题,鼓励社会各阶层参与,使其能够在解决矿山环境整治问题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矿山治理问题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