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研究论文

2025-01-08 15:15:3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其中,矿产资源作为我国各行各业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在长时间的开采下,不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还产生多种地质灾害。对此,本文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矿山灾害成因以及类型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控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两方面出发,降低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摘要: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其中,矿产资源作为我国各行各业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在长时间的开采下,不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还产生多种地质灾害。对此,本文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矿山灾害成因以及类型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控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两方面出发,降低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治理;开采管控;监测体系;复垦政策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矿产资源作为实现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往往由于开采方法不当、过度开采等问题对矿山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崩塌、泥石流、裂缝等。同时,由于大部分矿山开采活动持续时间长,开采规模大,在不断增加矿山项目的背景下,地质灾害的频率逐渐提高,不仅对采矿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带来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因此,需加大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采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提供保障。
1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1.1灾害特点
与其他地质灾害相比,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更强,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特点。在生产期间产生的矿渣、废水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处理,则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部分采矿企业往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开采工程的科学管理,不断盲目扩大开采范围,导致周边所受影响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相关人员需积极做好前期勘探工作,逐步加大防控力度。现如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废弃矿山数量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废弃矿山数量达到98万个,实际占地面积达到30492平方千米。其中,各种露天采场以及废砂堆等占据较大比例。
1.2灾害成因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开采不当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产生波动并逐渐开始变化,则会直接增加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会产生涌泥问题,或者矿坑内部产生矿坑溃沙,由于其属于联动关系,相关人员在开采期间需积极采取安全措施。如果产生大量泥沙以及水源则应对其进行有效处理,避免影响自身生命安全。同时,由于开采活动的特性,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岩体极有可能产生变形问题,最终导致坍塌。在受到较强应力的影响下,内部岩石会逐渐收缩并破碎,导致产生边坡不稳或者滑坡现象。矿体内部因素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由于大部分开采工作缺乏规范的制度标准,导致其操作极为不科学。在矿山开采期间容易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这主要是氧化作用的原因,煤炭资源内部含有一定的硫化物,其产生的热量无法得到扩散,就会发生自燃。在不具备良好通风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能会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矿产资源损失的问题。
1.3发生形式
从发生形式角度来说,在开发矿山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崩塌滑坡作为一种突发性、严重性的地质灾害,在如今资源开采中较为常见。由于崩塌方式的差异性,可将崩塌地质灾害分为岩质崩、土质崩,其中主要由于开采技术决定。现如今部分施工团队会对煤矿运用崩落法,虽然其具有一定稳定性,但也需做好预防措施。同时,采空塌陷问题也较为常见,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挖掘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内部产生孔洞的同时造成塌陷。塌陷灾害是一种长期性的潜在隐患,在产生孔洞之后内部岩土层水分会逐渐流失,在其含水量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会造成塌陷事故。另外,泥石流作为危害性最强的一种事故,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山体自身陡峭、暴雨天气频发、山体推挤等。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地质灾害的发生形式,从多方面出发降低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影响,在不阻碍开采效率的同时,强化生态环境恢复效果。
2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2.1优化地面减沉技术
现阶段,由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在不断上升,矿山资源得到大量的开采,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矿区产生空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同时,对于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为弱化灾害影响力,相关人员优化并运用地面减沉技术,有效降低采空区整体危害性。通过对采空区域进行合理、全面填充,切实防止地面沉降。从填充物的选择方面出发,可以优先选择矿渣以及大量废弃岩石,实现变废为宝的目标。在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基础上,避免岩土结构进一步受到破坏。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技术手段,可良好缓解矿山开采工作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合理控制沉降面积,提高环境恢复效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缩小水土流失面积,进而避免产生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另外,可采取注浆填充、局部开采、填充复岩离层等方式,确保矿山内部应力与压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切实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2完善矿山保护政策
为加强环境恢复效果,需结合实际开采情况进一步完善矿山保护政策,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对周边环境实地考察,确保能够全面掌握数据信息。为进一步增强矿山开采管理质量,可对违规开采等问题制定规章制度,实施严肃处理,提升周边环境保护水平。同时,需加强对采矿企业的管理,使其从自身出发强化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优化专业人员配置,在确保具有资质证明的基础上,科学运用安全生产技术。贯彻落实政策法规,根据具体工作状况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在展开开采工作之前,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优化并升级测绘技术,通过建立观测站,合理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对于环境问题实时监测。例如,无人机遥感测绘。测绘工作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地形条件,通过对周边地表塌陷等问题进行监测,以此构建地表监测系统。精准掌握地下岩层的变化规律,一旦产生地质灾害,则可快速、高效、及时、灵活对其处理,降低带来的实际风险。另外,需建立资源回收机制,针对废石以及尾矿等资源实施综合运用,通过将其进行提取,合理运用于生态、建筑材料、农用等方面,积极组织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强化利用比例。在推广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扩大产业规模,间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2.3逐步扩大复垦规模
为切实增强环境治理水平,相关人员需对周边生态系统采取一定修复措施,对于人为破坏的地表植被等问题采取针对性复垦措施,逐步扩大复垦规模,高效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结合矿区附近的实际情况,针对部分泥石流等灾害高发区域,需对其优化复垦方案,调整植被栽种占比,切实解决当地生态方面的问题。从采矿企业角度出发,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复垦规模,提升自身对复垦工作的认知。由于矿山开采活动主要以露天工作为主,往往需要在开采区域建设工作楼等,因此在复垦期间应重视复垦工作与之前的一致性。以山区植被主要类型为参考,增强植被环境适应性,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保障。在复垦期间,需对边坡植物加大重视,使其良好预防地质滑坡等灾害,另外,需对其展开压实工作,增强地基的稳固性。根据具体地形地貌具体分析,相关人员通过明确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对其设计进行优化,综合分析复垦可行性。由于矿山周边土壤肥力较低,为强化复垦效果,可积极采取地膜覆盖等技术,提高植被成活率。从法制建设角度出发,需建立土地复垦核心制度,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以及体系,促进复垦工作实现规范化发展。
2.4优化矿山植物配置
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展开工作,对生态环境采取高效的修复手段,优化矿山植物配置,促使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多元化。在对其治理期间应合理、科学选择植被类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且遵循植被种植以及生长规律。为提升环境保护效果,应对植被类型合理搭配,在明确开采区域内自然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增强植被种植与环境的协调性。同时,结合采矿区域的气候情况,有效满足生态建设要求,优先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好、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使其在预期时间内,可以全面覆盖目标治理区域。充分发挥植物优势,在不断生长期间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可结合后续场地功能规划方案,对于种植区域植被栽种情况进行优化,合理选择灌木、乔木等品种,增强修复效果。
2.5建立防治监测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由于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其造成的损失也大不相同,为降低整体经济损失并且提高灾害防治效果,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地质情况综合考量。根据自身对于灾害防治的经验,对当地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积极开展灾害防治,为增强对灾害的预防能力,可建立完善的防治监测体系。通过对各个环节实施合理规划,使其各项操作能够具有规范性,在实施之前,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针对采矿企业而言,需严格制定开采计划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针对固体废弃物、碎石等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在实现全面清理的同时强化回收效果。同时,加大对地质情况的监测,提升施工安全水平。结合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可制定科学、高质量的疏散方案。为防止出现地质灾害并保护生态环境,需对施工场地的潜在安全隐患进行消除,组建一支专业检查队伍,对于需要实施生态治理的区域进行统计,提高生态恢复质量。
2.6完善开采管控工作
在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对多方面因素实施综合分析,贯彻落实相关准备工作,结合矿产区域的实际情况,充分掌握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制定开采方案。在完成开采工作之后,可立即展开地质治理工作,并实施环境修复方案。针对矿山资源开采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渣,需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避免其造成环境污染。通过将废渣用于挡墙以及覆土夯实等方面,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开采期间需完善法律法规,有效规范施工人员的相关行为。在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降低违法开采行为的影响。另外,为提高开采管控水平,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可结合环境方面实际需求,运用活性土壤修复、三维土工网以及喷灌等先进技术。其中,三维土工网技术主要是对修复区域实施坡面处理,并对其全面敷设三维网。最后对其覆土,结合温度、气候、水分以及养分等方面,实现复绿目标,该项技术能够确保植被可以健康生长,降低病虫害几率。
2.7强化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实施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期间,需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运用,作为主要生产力之一,需不断加大力度,创新生态科技内容。通过将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可良好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以及发展的关键部分,需加大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环保设备,在施工作业期间,废水作为开采活动的一大污染源,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可借助环保设施对其实施净化。例如,在复垦阶段,光照、水源、土壤等作为植被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可将净化之后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增强植被成活率。同时,针对边坡地带而言,结合边坡角度,在不同程度范围内对其优化种植技术。如果边坡形成的角度较大,则为保证植被的稳定性,需对边坡进行消减,并借助水泥网格增强种植效果。一旦超过60°,则需对其安装槽板,使植物在此扎根,强化根系的生长作用,进而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对于重要资源可设置资源库,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例如GIS等,借助计算机的作用,可实现对环境信息的智能分析。通过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系统,实现对各级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进而实现对地质环境问题变化的全面掌握。
2.8加强各部门的合作
从根本上来说,为防止产生环境问题,相关人员需从企业方面入手。部分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考量,一味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严重降低环境质量。政府部门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灾害防治部门,实现对矿山的综合治理目标。同时,与各部门实施联合,组建修复团队并对其赋予监管权力,使其在环境修复过程中,逐步实现对采矿企业的监督管理。还需对地下水以及土壤实施动态监测,合理运用自身权力,针对超标现象立即整改并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可能性。另外,当地政府部门需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废弃矿区实施生态修复,实现改造再利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矿山恢复治理成功面积达到555平方千米,在不断加大重视的同时,实际生态修复市场规模达到82.14亿元。
2.9边坡稳定性治理
现阶段,由于矿石资源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并且部分施工团队无序开展采矿工作,导致山体滑坡等灾害逐渐频繁。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加大对边坡稳固性的治理,在长时间开采的背景下,部分区域地质会产生不稳定现象,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在治理之前,相关人员需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山体地质环境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结合实际诱发因素以及具体发展变化,采用相关工程进行高效治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系统锚固的方式实施加固。同时,对土壤内部微生物进行治理,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在明确治理任务以及要求的基础上,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有效拓宽资金渠道的基础上,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成效。
3结论
综上所述,矿山资源作为经济建设的关键能源之一,需坚持可持续的开采原则,避免因过量开采导致地质灾害。通过优化地面减沉技术、完善矿山保护政策、逐步扩大复垦规模、优化矿山植物配置、建立防治监测体系、完善开采管控工作、强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提高矿山开发水平。在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恢复的基础上,推动采矿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化发展,为我国经济市场的蒸蒸日上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