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选择与应用分析论文

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选择与应用分析论文

14

2024-12-03 14:44:0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金属材料是机械设计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其性能和特性直接影响着机械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使用寿命,在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金属材料的质量与性能已经实现了多方位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升级,机械设计对金属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机械设计领域内,金属材料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因此,技术人员需要综合分析金属材料在实际机械设计中的运用,并结合社会对该产业提出的新准则与需求,深入研究并充分融合金属材料的最新改良动态,对其在机械设计应用中的选择与利用进行深

  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选择与应用分析

  摘要:金属材料是机械设计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其性能和特性直接影响着机械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使用寿命,在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金属材料的质量与性能已经实现了多方位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升级,机械设计对金属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机械设计领域内,金属材料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因此,技术人员需要综合分析金属材料在实际机械设计中的运用,并结合社会对该产业提出的新准则与需求,深入研究并充分融合金属材料的最新改良动态,对其在机械设计应用中的选择与利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金属材料;机械设计;渗碳处理技术;氮化处理技术;表面淬火技术

  金属作为常见的工业材料之一,以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条件优势,为机械设计领域增加了诸多可选项。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并使其能在应用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已成为研究人员专注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基于现有进展寻求其品质地进一步提升,旨在为机械设计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以提高机械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1金属材料的种类

  金属材料是工业和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当前国内主要将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以及非金属材料三大类。黑色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铁和以铁为主要元素的合金,由于这些材料多呈现黑色或暗灰色,因此被称为“黑色金属”,常见的黑色金属材料有碳钢、合金钢、铸铁等;有色金属材料指除了铁和铁的合金之外的所有金属。这些金属通常具有明显的金属光泽,颜色多样,因此被称为“有色金属”,常见的有色金属材料有铜、铝、钛等;非金属材料广义上包括所有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以及其构成的材料。在工业应用中,通常特指那些不含有金属的固体材料,非金属材料种类包括:陶瓷、玻璃、塑料等。各类金属材料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撑着现代社会的生产和进步,因此在选择金属材料时,工程设计师需要考虑所需的性能、成本、加工技术和环境因素,根据特定的应用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金属材料,以确保产品的性能和寿命。

  2金属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原则

  2.1金属材料所处的工作环境

  在机械制造领域中,金属材料的属性对机械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性能与设备设计的具体需求以及金属在制造阶段所承受的实际条件紧密相连。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工程,其包含的工作步骤会涉及较多的金属部件,而通过观察金属材料的产出流程,会发现其在生产时对外部环境或是铸造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在金属材料的实际生产过程时,生产环境的相对湿度和温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在金属的加工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

  2.2明确金属材料的荷载和应力

  在选定金属材质时,相关专业人员须深入了解加工环境及全局性需求。因为在加工过程中,金属常需承载各种工作负荷和相应的力应,这对材料的实际运用提出了较高要求。金属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各有所长,表现出独特性。简而言之,工作负荷涵盖恒定载荷与动态载荷两种形态,前者即长期固定于机器的辅助装置的重量,而动态载荷则指机器在诸如切削或冲压等作业过程中所承受的交变力量。按照具体的规定来看,选材可基于金属的压力承受性进行决策,金属材质能承受的压力程度正代表着该系统的承载力和所面对的工作压强水平。此外,专业人员应当详实记录和检验这些参数,为日后工作打好基础,从众多金属材料中筛选出具有优异承压属性的,以保障机器设备能够承受预期的工作负载和各类压力,进而在机械运行中降低失效风险,并确保运作安全。

  2.3符合金属产品的性能要求

  在每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必须对预期产生的财经利益进行评估,并根据机械产品的使用环境和性能要求,选用具有相应性能的金属。如承受较大载荷的部件,应选择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的材料;在高温或腐蚀性环境中工作的部件,应选择具有良好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从耐用度和机械设计的角度来看,选材亦是至关紧要的环节,其原因在于机械设计落实并投入使用后需保持长久的服务寿命,在漫长的使用周期内,为保证设备可持续稳定地高效运行,工作人员在挑选金属材料时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寿命更长的材料。

  3金属材料的技术应用分析

  3.1渗碳处理技术应用分析

  渗碳处理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强化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件表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形成一定的碳浓度梯度。渗碳处理通常选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作为原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塑性,适合制造承受较大载荷和冲击的零件。渗碳处理后的零件,其表面硬度可以达到HRC58~63,心部硬度为HRC 30~42,这使得零件在保持良好的韧性和塑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因此,渗碳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齿轮、轴、曲轴等机械零件。

  例如,例如,在设计小型机械构件时,若其横截面尺寸小于50mm,推荐使用20Cr这种低碳钢材料进行渗碳处理,以增强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而对于尺寸介于50~150mm之间的构件,20CrMnTi合金钢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兼顾了强度和韧性的要求。然而,渗碳处理并不是简单地追求碳浓度的最大化。事实上,过度的渗碳会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在零件的塑性和韧性已经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渗碳处理往往是可有可无的。针对那些不能满足机械设计性能要求的金属材料,可以通过碳氮共渗或其他特殊的表面强化技术来改善其性能。例如,渗碳钢如20CrMnTi、17Cr2Ni2Mo等,它们在提高表面硬度的同时,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塑性和韧性,工作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工艺需求和零件特性,精确控制渗碳的浓度和深度。

image.png

  3.2氮化处理技术应用分析

  氮化处理是另一种表面强化技术,与渗碳处理不同的是,氮化处理是通过向钢的表面层渗入氮原子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同时也能提高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氮化处理适用于高速传动精密齿轮、机床主轴等零件。与渗碳处理相比,氮化处理具有处理温度低、层深可控、脆性小等优点。氮化处理后的零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氮化物层,这层氮化物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和抗腐蚀性能。

  在机械设计领域,材料的选择与热处理工艺的运用对产品的性能和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氮化处理方面常用的氮化钢包括45号钢、38CrMoAl、40Cr等,这些材料在氮化炉中处理后,能够在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氮化层,不仅对工件的形状影响较小,而且处理后的工件可以直接使用,无需担心尺寸变化。因此,在机械设计阶段,应该统筹考虑氮化处理的需求,确保处理的准确性和经济性,对那些不需要氮化的部分,应提前做好保护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二次加工和成本增加。

image.png

  3.3表面淬火技术应用分析

  表面淬火是一种局部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件表面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保持心部的良好韧性。表面淬火通常用于制造机床主轴、齿轮、发动机的曲轴等零件。表面淬火工艺可以通过快速冷却的方式使钢件表面层形成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从而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与渗碳和氮化处理相比,表面淬火处理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处理后的零件表面硬度相对较低。

  同时,在机械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淬火处理的技术控制。如果淬火过程中表淬区域的起点和终点受到残余拉应力的影响,会显著降低工件表面的疲劳抗力。因此,在设计时应分析工件受力情况,避免在齿根、轴的过渡圆角等部位产生残余拉应力,从而减少其对工件性能的不利影响。对于细轴等易损机械零件,在处理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形变,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表淬应力的平衡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淬火引起的变形,并对薄板类工件采用双面设计加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淬火带来的尺寸变化。

  4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4.1明确机械的设计目标和具体要求

  在金属材料与机械设计领域,必须建立明确的目标与相应的操作规程。首先,设计团队须先掌握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用途,从更广泛的视角对机械设备涉及流程有初步的认知。其次,设计人员还需进一步分析机械在未来操作中的预期环境和使用周期等要求,以此为标准,精准挑选和区分适合的金属材料。鉴于目前的机械设计任务相对繁杂,牵涉众多的操作环节,每一步骤的微小区别都可能导致金属选材的极大不同,在设计阶段应先行对金属材质做出概括性的筛选和考量。

  例如,如果设计的装置未来需应用于切削或起重任务,挑选材料时就必须优先考量金属的硬度与韧性,并且操作人员需掌握一定的力学基础理论,将其运用在金属选材的过程之中。若所造的机器在将来的日常生产与劳动中主要承担突破障碍的角色,那么在选择金属材料时,就得保证其具有耐寒和防腐的特点。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需优先掌握该设备预定的使用目标及规划,基于这两个前提来确定所需金属材料必须满足的相关条件。在选材与决策的同时,必须由专业人员根据机加工的特定需求与所选金属材质能承受的环境条件,构建一个仿真环境。在该环境中,针对金属在机械持续运作时的应用场景,制订各种设计目标及解决策略,并执行仿真测试。在仿真实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配合不良的情形,工作人员需立即调整,经过层层筛选与测试,提升机械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度。

  4.2做好金属材料的性能分析工作

  金属的性能与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息息相关。选用金属材料时,不单要确保它能够符合机械的制造与应用需求,还要求涉事人员对其固有特征有深刻理解。金属的固有特质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物理性质和加工性质。其中,物理性质是指金属用于设计机械时,必须适应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应用场景以及多样化的工作环境。例如,在机器长期暴露于高温状态下时,就得挑选那些热膨胀系数较低的原材料,以确保部件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反之,若机械设备在湿润环境中运行,工作人员在选取金属时应重视材质自身的防氧化与防腐能力,金属在承受重负荷和高压力的情况下,其材质应该能够抵御撞击、耐久疲劳并具备一定的承压力。因此,机械设计专业人员在选择用于构建机械的金属原料时,必须对候选金属的综合性能进行周密评估与分析,确保其在机械设计中得以良好地应用。

  例如,在金属加工时,如果周围环境的温度较高,则可能导致机械构件出现体积增大现象,影响金属材料的性能。而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紧固件之类的部件会由于受到挤压而变形,这样的形变可能会对机械设备最终的安全运行造成一些潜在风险。同时,如果机器构件所在环境持续处于低温状态,在施工作业时就可能会导致构件体积缩小,进而导致像紧固螺栓等组成部分出现松动,这在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机械设计作业中时,可能引起作业安全的潜在风险,具体就是在机器运行时遭遇螺钉或者齿轮等部件的脱落,无法第一时间对金属的性能进行分析。此外,工作人员在策划机械部件时,工程师们必须全面地考量金属的物理属性,尽量挑选那些耐腐蚀性能强、不易被氧化的材料,以保障机械设计的结果能尽量贴近预期而无明显偏差,为机械设备设计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

  4.3合理选择加工和生产工艺

  机械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还须深入分析机械设备制作流程中加工与生产方法的决策。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机械的性能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属原材料的属性与品质,但加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同样会对部件的品质产生影响。因此,设计机械的工程师必须对这些生产与加工方法进行慎重挑选。在将理论付诸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在选择生产工艺时,提前规划好几个不同的备选计划,这些计划需结合设备功能需求与结构的复杂度。在确保方案多样化选择的基础上,工作团队需将机器设计的总体情况纳入考量,并从横向与纵向多角度比较这些设计选项,详尽地列出其优劣势,经过全面评估后,选取一个既符合生产需求又能大幅度减少制造周期的最优解决方案。

  在选型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将机械设计阶段涉及的人力成本和财务开支并入考量,并在适当时机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以尽可能促进金属材料在遵循科学与合理性原则下的加工与制造过程,并确保所设计机械的各部件严格达到国家的标准与规定,同时大幅度增强机械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而在日常操作层面,有关选择金属的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挑选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在挑选此类材料前须详尽了解机械设计对零部件制造的精确性与质量的详细规定,并将此规定严格应用于金属材料的筛选过程中,以确保选取的金属在加工完成后,能满足机械设计对应零件的尺寸和质量的标准。在执行金属切削工序期间,所涉及的各项作业程序及所用设备多少都存在差异,机器设备本身则是由数不胜数的小部件构建起来的。因此,工作人员需对组成整机的各个部件的加工品质有所把握,并在确保作业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减部件的制作周期,这样不仅能为接下来的建设环节赢得宝贵时间,还有助于在经济成本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造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工程实践对专业技术的期望水平日益提升,必须着手于诸如金属选材这样的细节环节,以增强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信赖度。从事该行业的专业人士应当基于现行研究成果,持续改进和丰富相关的标准体系,推动机械制造行业实现健康和高效率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君,郭葳.浅析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与应用[J].石河子科技,2023(4):30-31.

  [2]李倩.新合金材料的选择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铸造,2023,72(3):355.

  [3]李剑云,王芬芬.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选择与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0(14):188-189.

  [4]黄东阳.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选择与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5):83-84.

  [5]李春艳.金属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选择与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16(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