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市安口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治理论文

2024-06-17 14:50:14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安口某矿山为露天开采,由于长期开采形成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共发育滑坡两处,泥石流沟四条。两处滑坡坡脚为露天采坑,现状稳定性差,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大。小弯沟泥石流危险性中等,冯家沟泥石流危险性大,大坡沟和门家沟泥石流危险性小。采矿活动不会破坏地下含水层,露天采矿对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对本区地下水资源影响轻微,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次制定以露天采坑整治+弃石堆整治+泥石流治理+生产生活区拆除+覆土植草,恢复植被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结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安口某矿山为露天开采,由于长期开采形成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共发育滑坡两处,泥石流沟四条。两处滑坡坡脚为露天采坑,现状稳定性差,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大。小弯沟泥石流危险性中等,冯家沟泥石流危险性大,大坡沟和门家沟泥石流危险性小。采矿活动不会破坏地下含水层,露天采矿对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对本区地下水资源影响轻微,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次制定以露天采坑整治+弃石堆整治+泥石流治理+生产生活区拆除+覆土植草,恢复植被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结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安口某矿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生态修复
1地质环境条件
矿区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北祁地层小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三叠系岩性以黄绿、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夹有浅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侏罗系岩性以砂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为主。第四系主要为风积黄土、残坡积碎石层、冲洪积砂砾卵石、废弃石渣。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长期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破坏。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矿山地质灾害类别
2.1.1滑坡
区内现状发育两处滑坡,H1滑坡分布在露天采坑北侧,H2分布在露天采坑东侧边坡地带,沿露天采坑第一斜坡带发育。两处滑坡均由采坑开挖形成,H1滑坡坡度42。,坡宽79m,坡长87m,坡高55m,厚度12m,体积8.24×104m3,按滑坡体体积及物质组成划分属小型碎石土滑坡,按滑动方式分属推移式滑坡。H2滑坡分为3处次级滑坡:H2-1滑坡坡度27。,坡宽82m,坡长494m,坡高238m,厚度23m,体积93.2×104m3,规模属中型;H2-2滑坡坡度28。,坡宽312m,坡长726m,坡高301m,厚度23m,体积520.9×104m3,规模属大型;H2-3滑坡坡度28。,坡宽133m,坡长400m,坡高177m,厚度8m,体积42.5×104m3。按滑坡体体积及物质组成划分属小型碎石土滑坡,按滑动方式分属推移式滑坡。
H1、H2两处滑坡坡脚为露天采坑,坡脚开挖现象严重,现状稳定性差,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大,滑坡主要威胁露天采坑及采坑内的机械设备和采矿人员,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
2.1.2泥石流
(1)小弯沟:小弯沟是一条沟谷型泥石流,该沟下游沟道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超过2m,堆积物质混杂。人工堆积体(堆渣)、坡面松散堆积物等是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的主要成分,属粘性泥石流,属低易发。流域面积小,流程短,目前虽未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但随着采矿活动的进行,沟内堆积的弃土弃渣等固体松散物质量不断增加,加大了泥石流爆发的可能性,提高了泥石流的致灾能力,对沟口分布的居民区及企事业单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该泥石流沟的主要威胁对象为沟口居民57户200人,住房面积约0.7×104m2及省道150m,财产约1400万,危害性大,危险性为中等。
(2)冯家沟:冯家沟流域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扇形。该沟下游沟道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超过2m,堆积物质混杂。人工堆积体(堆渣)、坡面松散堆积物、滑坡、坍滑塌等是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主要成分,属粘性泥石流,属中易发。流域面积小,流程短,经常给沟口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危害,也扰乱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冯家沟已有治理工程虽有效地控制了冯家沟泥石流,但矿区露天开采仍在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矿弃渣堆积于沟内,增加了泥石流的固体松散补给物,泥石流灾害隐患依然存在,危险性大。
(3)大坡沟:大坡沟流域平面形态呈柳叶形该沟下游沟道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超过2m,堆积物质混杂。人工堆积体(堆渣)、坡面松散堆积物、滑坡、坍滑塌等是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主要成分。人工堆渣主要分布于上游沟道两侧,前缘大部直抵沟道内,易被地表汇流及沟谷洪水直接冲蚀而补给泥石流。属粘性泥石流,属低易发。目前沟口耕地荒废,企业搬迁,危害程度降低,仅对沟口乡村公路形成危害,对杨家沟上游两侧沟岸农田造成危害。该泥石流沟的主要威胁对象为已有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上矿道路,及周边农田造成危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4)门家沟:门家沟流域平面形态呈柳叶形,该沟下游沟道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超过2m,堆积物质混杂。人工堆积体(堆渣)、坡面松散堆积物、滑坡、坍滑塌等是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主要成分。人工堆渣主要分布于上游沟道两侧,前缘大部直抵沟道内,易被地表汇流及沟谷洪水直接冲蚀而补给泥石流。属粘性泥石流,属低易发。门家沟属杨家沟右岸一级支流,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曾冲毁目前沟口耕地荒废,企业搬迁,危害程度降低,仅对沟口乡村公路形成危害,对杨家沟上游两侧沟岸农田造成危害。目前,门家沟流域内由于陶土矿露天开采,使大量采矿弃渣堆积于两条流域上游,直接增加了泥石流的固体松散补给物,加快了拦挡坝泥沙淤积速度,危险性小。
2.2含水层破坏
矿山开采在矿区中部形成了1处露天采坑。本次调查,该区岩层含水量低,地下水位低于采矿高程。采矿不会排干或破坏地下含水层。总之,矿区采矿活动对含水层造成的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2.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2.3.1露天采坑
矿山开采在矿区中部形成了1处露天采坑。采坑近东西向展布,向西侧开口,采坑形态呈不规则形,东西向最大长度751m,南北最大宽度717m,总面积0.24km2。该采坑平均开挖深度约150m。
采坑东侧,边坡最大高度205m,坡体自上而下分为四级台阶,自上而下第一级台阶高6~10m,台阶下部马道宽52~56m,第二级台阶高3~8m,马道宽6~10m,以上台阶高度小,且留足马道,仅有小范围松散层溜土。第三级台阶以下为主要采矿区,采矿期预留马道宽度小或未留马道,在地表水侵蚀及人为扰动等因素作用下形成滑坡。
北侧H1最大高度65m,已进行恢复治理,整平为一级台阶,台阶宽度50m。南侧边坡最大高度60m,目前正在进行开采,形成一级台阶,台阶宽度10~45m。采坑东侧由于开采工艺问题,已形成H2滑坡,最大坡高301m。
该采坑面积0.24km2,当地地貌景观破坏严重,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
2.3.2废石弃渣堆
矿区共分布大小2处废弃石渣堆,ZD1沿CK1北部及小湾沟南岸山坡地带堆放,ZD2沿ZD1坡脚平台地带堆放。ZD1渣堆分布于CK1采坑北部,面积0.11km2渣堆呈台阶状,自东北向西南分为7级台阶,高度9~17m,台阶间修有马道宽4~7m;ZD2渣堆分布于ZD1西侧,面积0.18km2,呈台阶状,自东南向西北分为9级台阶,台阶高度9~12m,台阶间修有马道宽2~5m,呈近东西向不规则状展布。
2.3.3矿山道路
矿山道路大多数在露天采坑及堆渣区内,面积为0.03km2,渣堆和采坑区的外部沿自然地形压实而成,但已进行了恢复治理,治理后渣堆分级堆放,绿化效果较好,对地形地貌未产生较大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
2.3.4矿山建筑
矿区矿山建筑主要是在露天采坑西南的矿山办公生活区,共分布2处,总面积0.01km2,大多数是彩钢房,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造成的地形地貌影响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
2.4土地资源破坏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土地资源的破坏根据矿山工程分布区域及其特征,分片进行评估。
2.4.1 CK1采坑及ZD1、ZD2弃石渣堆区
ZD1渣堆分布在CK1采坑北部,ZD2渣堆分布在CK1采坑西北部,ZD1、ZD2紧密相连,CK1采坑对土地及植被资源的破坏属挖损破坏,ZD1、ZD2废弃石渣堆对土地及植被资源构成压占破坏。CK1采坑挖损林地面积0.38km2,ZD1渣堆压占林地面积0.14km2,ZD2渣堆压占林地面积0.16km2,合计挖损、压占林地资源0.68km2。该区域采坑、渣堆挖损、压占土地及植被资源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
2.4.2矿山道路
大部分矿山道路位于露天矿坑和渣堆区域。渣堆和渣堆区域大多沿自然地形压实形成的,目前在使用,(但是占地面积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
2.4.3矿山建筑
矿区矿山建筑主要是在露天采坑西南分布的矿山办公生活区,共分布2处,大部分为彩钢房,分布零星,压占的土地资源均为草地,总建筑面积0.006km2,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
2.5水土污染
矿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埋深低于开采设计深度。矿区第四系黄土、黄土状土和坡积层基本上不含水。露天开采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影响较小。矿区地表没有常年径流,没有季节性河流,没有水源地。该矿区居住人口较少,产生的污水和垃圾较少。矿体为粘土矿,矿渣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低。矿山开采活动对水土环境整体污染较小。矿山生产阶段为开采原矿直接出售,矿区内未开展选矿、洗矿等活动,无化学物质参与。矿山开采中,露天采坑开挖、废弃石渣堆堆放破坏了原生土壤结构,造成采坑、渣堆区土壤完全被破坏,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对矿山土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
3治理工程设计
3.1露天采坑整治
露天采坑,按照16%坡率整体对采坑进行整治,放坡中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坡肩地带严禁开挖,采用下填、上削措施放坡,坡肩地带采用植生袋固坡并恢复植被。开挖中以8m高度为一个台阶,台阶间留2m宽马道,要求挖方台阶与下部回填台阶为一个系统,要求整体美观。回填欠方利用渣堆取土余方,主要在渣堆高边坡地带取土,最终做到土方挖填平衡,使得采坑、渣堆边坡得到有效防治,整形后的场地整体覆土绿化[1]。对坡体上部进行坡面清理,沿露天采坑回填上限为削坡线,采取分级进行放坡整治,每级平台高度为8m,外缘边坡坡率最大1:5,台阶间留2m宽马道,要求挖方台阶与下部回填台阶为一个系统,要求整体美观。回填欠方利用渣堆取土余方,主要在渣堆高边坡地带取土,最终做到土方挖填平衡,使得采坑、渣堆边坡得到有效防治,整形后的场地整体覆土绿化。
3.2弃石堆整治
根据工作区弃石堆所处的位置和其周边的地形特点,特别是ZD1渣堆的规模大,边坡高,应该根据地势对其进行分级的整理,降低堆积高度或者边坡比。以1428.00m为开挖界线,其上矿渣全部挖除。其下渣堆进行平整,根据渣体堆置的形态特征及原有地形条件,采取分多级平台进行放坡整治,每级平台高度为8m,外缘边坡坡率按1:3进行放坡,并修建平台(马道),平台宽度4m。削方的渣体就近回填至露天采坑,平整后边坡覆土绿化。渣堆开挖时需将可利用覆土放至安全地带保存[2]。ZD2平台向下开挖24m进行平整,削方的渣体就近回填至露天采坑,平整后进行覆土绿化。
3.3泥石流治理
小湾沟泥石流从ZD1北侧坡脚穿过,渣堆堆放于沟道内,沟道内局部地段修建有排水渠,且原有排水渠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损坏,渣堆以下两岸侧蚀严重,通过新修水渠及修复的治理方案[3]。冯家沟、大坡沟、门家沟沟脑位于ZD2坡脚,在沟脑处修建挡土墙,挡土墙高2m,基础埋深1m,稳固坡脚,防止矿渣流入沟道。
3.4生产生活区拆除
矿区矿山建筑主要是在天桥沟北岸分布的矿山办公生活区,共分布2处,大部分为彩钢房,分布较为集中。对该区域存在的建筑物全部拆除,拆除的建筑垃圾运至CK1露天采坑掩埋,拆除场地表面为原始土层,对于建筑基础部分实施翻耕植草,外围空场区自然恢复植被。拆除总面积1500m2,外运平均距离约0.5km。
3.5覆土植草,恢复植被
矿区处于安口镇附近,矿区在整体完成地质环境问题的恢复治理后,对工程区整体进行覆土绿化。要求覆土厚度不小于30cm。鉴于矿区条件,利用陶土矿前期开采治理形成的草皮覆盖至表层。根据矿区自然条件,采取草灌木混栽技术,灌木行间距2.0×2.0m,每亩280~300株,灌木选择当地适生种类,如火棘、连翘、沙地柏、黄杨、野枸杞等,灌木间撒播草籽[4]。草籽选择适合当地气候与土壤环境生长的菊苣、白三叶、狼尾草、野苜蓿、白茅等,播撒面积0.14km2。
4结论
矿区治理区现状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土污染等几个方面。其中露天采坑1处。弃石渣堆3处,泥石流沟4条、矿山生活办公区2处。采取露天采坑挖高填低稳坡、弃石渣堆削坡平整、废弃建筑物拆除、表面覆土以及植被恢复等治理工程进行生态修复。通过治理矿区生态地质环境将得到极大地改善和恢复,对实现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昊,张道阔,孔庆强.南阳市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及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研究[J].中国锰业,2022,40(6):37-42.
[2]刘宇忠.甘肃省花崖沟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方法研究[J].冶金与材料,2023,43(7):62-64.
[3]刘在铭,贾升霞.甘肃渭源县下寨村连片采石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1,36(2):100-102.
[4]周兵,左全虎,张国祥.浅析冕宁县大顶山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四川有色金属,2023(2):6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