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以工业“三化”引领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研究论文

以工业“三化”引领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研究论文

12

2024-06-07 15:47: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高职教育主要功能之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就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即“立足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摘要:***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在《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石化、冶金、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进行“三化”改造。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高职教育主要功能之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就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即“立足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三化”改造,区域经济,专业建设

  冶金与有色金属工业作为甘肃省传统的支柱产业,正在进行“三化”改造,所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对烧结、炼铁、炼钢、轧钢、氧化铝、电解铝、焊接、金属压力加工等不同岗位设备运行和维护相关的理论知识及现场操作技能的要求,以此来促进冶金有色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强。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对冶金与材料专业群进行重构与优化,利用人才、专业等优势,积极探索为社会服务新途径与方式,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甘肃传统工业发展做贡献。

9fa70e5df66759f1f68b28f1acf2640.png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1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1.1.1工业“三化”融合方面

  工业作为富民强国的重要基石,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坚持绿色化保障、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以此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破解发展难题。

  1.1.2高职专业群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发展的关系。但专业群发展不能胜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任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产教脱钩问题较突出。这也给职业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问题和探索的导向。

  1.2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纵观世界历史,没有哪个国家的强国之路可以避开工业化的足迹,而工业改革发展进程中需要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与政府、企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确定了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创新模式。如德国“双元制”培养体系,为德国造就了一大批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产业工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职业教育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拳头项目”。

  2研究目标及内容

  本文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甘肃生态产业,融入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的总体战略规划,充分考虑学院特殊的办学背景、区位优势和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关键人才储备为出发点,结合酒钢集团公司对战略性人才培养的规划思路,提出了初步定位。

  2.1研究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实践调研,分析学校和产业、行业、企业的依存关系和社会功能,总结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2)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群。不断优化专业群结构,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扩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缓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

  (3)校企双主体双向联动,出台“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指南”。精准定位行业需求,共同制定“四个合一”(产教合一、工学合一、知行合一、德技合一)的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4)以工业“三化”融合为背景,革新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与重构,提升交叉融合人才的培养,增强冶金与材料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梳理省内“三化”改造典型新模式。树立“三化”改造行业标杆,引导本地标杆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办学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出与企业零对接的员工。

  2.2研究内容

  2.2.1工业“三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三化”是指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和开发区高效化,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产业集群化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集中产业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聚集,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还可以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企业规模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将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规模化经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3)开发区高效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优化政策、加强基础建设等方式,开发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和资源聚集。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开发区高效化还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工业“三化”建设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动力,通过实施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开发区高效化等措施,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2.2.2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特点和优势。①冶金与材料专业群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粉末冶金、材料加工与制备等。②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粉末冶金、材料加工与制备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特性使得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空间,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案。③金属与材料专业群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人员在材料设计、材料制备、材料表征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基础研究的进步。这种研究模式使得冶金与材料专业群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工业界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④随着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能源等领域,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不断扩大,为冶金与材料专业群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⑤冶金与材料专业群所在的行业前景十分广阔。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⑥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研究人员在新型材料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新型高温合金、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等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⑦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不少人已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为推动我国冶金和材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⑧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广泛。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这不仅提高了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我国冶金和材料工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⑨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尤其在工业生产、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密切。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地方经济对高质量、高性能的冶金和材料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①地方经济发展对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推动作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冶金与材料专业群提供了资金支持。政府和企业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加大了对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投入,包括科研经费、教育经费等。这为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冶金与材料专业群提供了市场需求。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型材料。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发展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冶金与材料专业群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机会。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冶金与材料专业群需要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②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为地方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不断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引领。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随着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的发展,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不断增多,为地方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这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为地方经济提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契机。随着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0b24afcc74b5a9c8de09b8231cf1930.png

  2.2.3区域经济产业服务的专业群建设途径

  (1)加强专业的宏观调控,合理设置专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建设主动对接市场,服务产业,坚持“四个对准”(对准产业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实践,对准就业提素质)。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包括智能钢铁冶金技术、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金属智能加工技术,智能焊接技术等传统专业等4个专业,该专业群与酒钢公司、东兴铝业等多家企业合作培养冶金、焊接等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2)合理定位,突出特色。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有企业背景的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结合国有企业办学特点,创新性的提出了“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

  (3)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分层分方向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行分层分方向培养。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保证专业及时性。信息经济发展日新月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瞬息万变,学校培养的人才始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行、企、校资源,成立校企合作办学机构,探索和实践在该机构下的合作办学机制,让行业和企业在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合作,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建共管,职责分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专业建设机制。

  2.3.4工业“三化”融合背景下冶金与材料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

  工业“三化”改造可有效帮助企业提质增效,依靠“老树发新枝”的办法,让传统产业插上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翅膀,能够让传统产业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配合企业的“三化”改造,强化对冶金与材料专业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和优化。

  (1)课程体系重构。主要加强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建设。通过长期的改革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基础课程平台,以及模块化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一个面向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训课教学体系和校内校外实践环节,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素质拓展和课外科技创业讲座,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X”技能等元素,拓展和延伸知识范围,构建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和有机衔接,促进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高度融合发展和有机衔接,增强冶金与材料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引进企业工程师、技术员进校园实践教学,建设具有新型“智慧供应链”相关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加强智慧实训基地建设。本着“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校企共建或者一个区域内建立综合性的公共智慧实训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本区域内的企业职工培训、社会劳动力培训等开放,也可以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