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贵州省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建议论文

贵州省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建议论文

38

2024-06-05 09:28:35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贵州省锰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资源丰富,近年来找矿成果丰硕。贵州有一定锰加工产业基础,但长期以来贵州锰加工产业面临产业链条短、生产开采对生态环境存在影响等不利因素。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市场对锰系动力电池材料等含锰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贵州锰矿资源推动贵州锰矿精细开发、优化矿山布局,提升锰矿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水平是实现贵州锰矿资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摘要:贵州省锰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资源丰富,近年来找矿成果丰硕。贵州有一定锰加工产业基础,但长期以来贵州锰加工产业面临产业链条短、生产开采对生态环境存在影响等不利因素。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市场对锰系动力电池材料等含锰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贵州锰矿资源推动贵州锰矿精细开发、优化矿山布局,提升锰矿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水平是实现贵州锰矿资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贵州;锰矿;加工;高质量发展

  1贵州锰矿资源概况

  1.1资源禀赋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锰矿资源分布区,据2022年贵州省自然资源公报数据,贵州保有锰矿资源储量82417.38万吨,居全国第1位。贵州作为中国三大锰矿集中产区之一,具有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规模大、外部开发条件好的特点,锰矿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铜仁市、遵义市,两地资源量之和约7.83亿吨,约占全省总量的94.9%。其中,铜仁市资源量约7.18亿吨;遵义市资源量0.65亿吨。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等地也有少量分布,资源量合计约0.42亿吨。

  目前全球主要开发利用的的锰矿类型为氧化锰矿石,平均品位在25%以上。而贵州地区锰矿资源矿石类型主要为碳酸锰(菱锰矿),其中的Mn含量11%~28%,平均在18%~19%左右。

  1.2矿山开发现状

  据统计,2022年贵州全省锰矿有效采矿权34个,证载规模587万吨/年,大中型矿山数量33个,数量占比97.1%。其中,大型矿山14个(10万吨/年以上),证载规模485万吨/年;中型矿山19个(5~10万吨/年),证载规模100万吨/年;小型矿山1个(5万吨/年以下),证载规模2万吨/年。

  1.3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是中国三大锰矿集中产区之一,是全国锰矿石、电解金属锰、锰系合金、锰系新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大省,经过多年的发展,锰相关产业已成为贵州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据统计,2022年贵州全省锰产业规上企业30户,实现产值约212亿元,同比增长16.7%,锰矿石、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和高纯硫酸锰等相关原材料和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贵州省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建议论文

  1.3.1锰及锰系材料

  贵州省内现有锰系材料主要为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其中,生产电解金属锰的原材料既可使用低品位碳酸锰矿,也可使用进口高品位氧化锰矿,一般由企业根据工业技术特点、原材料价格、综合成本等灵活掺杂混合使用。而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由于对原矿要求较高,尤其是对有害杂质要求严格,一般选用进口高品位氧化锰矿。

  1.3.2锰系合金材料

  贵州省锰系合金材料产业主要产品为硅锰合金,还有少量高碳锰铁、中低碳锰铁等。硅锰合金冶炼生产中,锰矿平均品位一般在35%最为适宜,省内碳酸锰矿石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一般采用进口氧化锰矿(品位多在40%以上),同时掺杂加入部分国产低品位碳酸锰矿混合使用。

  综上,由于贵州省内均为低品位碳酸锰矿,且矿石埋藏较深开采成本相对较高,加之锰矿开采企业产能利用率不高,涉锰工业企业根据生产工艺、用矿成本、资源保障、质量控制等方面要求,在原料矿物选用上形成“省内自产+外购+进口”的格局,其中低品位碳酸锰矿主要采取“省内自产+外购”的方式,高品位氧化锰矿全部依赖进口解决。

  2存在问题

  2.1在找矿勘查方面的问题

  一是锰矿勘查进度有待提升。现有有效探矿权中,勘查程度符合转为采矿权的较少,大部分矿未提交找矿成果,普遍需要需提高勘查程度。二是矿山挖潜力度整体偏弱。多数矿山未开展生产勘探,已设采矿权浅部、深部及周边资源潜力不明,制约矿山扩大产能。

  2.2在矿山开发方面的问题

  一是存量资源未盘活。受本地锰矿石品位低、杂质种类多等自然因素制约,本地锰矿石主要用于生产电解金属锰等初级产品,随着电解金属锰淘汰落后产能,本地锰矿石从2020年的328.08万吨减少至2022年的109.4万吨。二是绿色发展水平不高。锰矿山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部分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低,工艺技术落后,装备设施老化,自动化程度低,缺少投入升级改造的能力和资金,生产能耗高,“三废”排放较大,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三是深井开采技术创新不足。全省锰矿资源多数埋深超过1000米,开采条件复杂,深井(超深井)建井、绿色开采、通风、地压地温防范、井筒提升等技术尚未攻关。

  2.3在精深加工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未突破,制约本地资源高值化开发应用。全省除电解金属锰企业高比例使用本地碳酸锰矿外,其余锰系材料企业利用本地锰矿石生产锰系功能材料技术路线经济性未有效解决,单位产品成本远高于现有技术路线,主要利用进口高品位氧化锰矿,导致矿山企业开采积极性不高,制约本地资源优势的转化和发挥。二是锰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未攻关,混合堆存处置难度大。传统电解金属锰生产过程中,产生含有重金属和氨氮等有害物质的锰渣,由于理化性质差别较大,难以分类利用处置。目前,解决新增锰渣、存量锰渣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处于探索中,但受技术性、经济性等因素制约,锰渣未能实现规模化应用。三是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传统锰产业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实力相对较弱,产业布局较分散、集中度低,整体竞争力不强,以初加工产品为主,锰系新能源材料高附加值产品不足,加之本地锰矿石(碳酸锰矿)的富碳特征及初级加工利用方式,主要原料生产环节与能源投入均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给锰产业碳减排造成巨大压力。

  3发展前景

  从供给侧来看,贵州锰矿资源保障能力强。一是贵州全省锰矿石保有资源量大,按当前本地锰矿石需求量的三倍预测,全省锰矿石可供开采大约250年。二是通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锰矿矿业权地质找矿,预计可新增一批锰矿资源,进一步夯实锰矿资源保障能力。三是现有采矿权证载规模已基本满足产业发展对锰资源的需求,现有探矿权转为采矿权后,预计新增一批锰矿开采产能,将进一步增强锰矿石供应能力。

  从需求侧来看,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需求。一是随着国家新基建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未来市场对钢材的需求仍然较大,作为钢材冶炼加工重要原材料的锰资源的需求量也将保持一定规模。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巨大发展空间将为锰系材料和电池产业发展创造新需求。三是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磷酸锰铁锂等新兴锰系电池材料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对应锰需求量也将增加。

  从发展环境来看,一是围绕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求,聚焦“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绿色发展应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迫切要求建立锰矿绿色开发、高值利用模式和机制,加快构建赋有贵州特色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二是在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背景下,贵州的生产要素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的丰富发展,将为贵州锰矿开发和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更多空间。

  4贵州锰矿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4.1严格锰矿开发准入条件

  严格按照《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控制新建、改扩建锰矿山矿山规模。推动大型锰矿床新建产能5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矿山,中小型锰矿床新建产能5万吨/年以上的大中型矿山。开采规模小于最低准入规模的矿山,不得批准矿山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限期完成技改扩能,到期技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应责令关闭退出。

  4.2优化锰矿山开发布局

  统筹处理好矿山开发布局与“三区三线”的空间和时序关系,进一步优化铜仁松桃、遵义地区锰矿山结构和布局。鼓励直接以锰矿石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企业参与锰矿资源开发,推动停产停建矿山尽快复工复产,促进早日建成投产和增产保供,释放锰矿产能。通过市场化方式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形成大型矿山企业为主体、大中型矿山企业协调发展的精细开发新格局。地方政府要组织编制、评估、修编和实施锰矿优化重组实施方案,对适宜整体开发的单个矿体(矿床),原则上由一个市场主体开发;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能够与大矿进行整合开发的,支持大矿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引导存量锰矿资源向链主企业集聚。

  4.3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支持矿山企业推广使用先进开发利用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提升锰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提高锰矿石资源利用水平,实现优矿用好、呆矿用活、劣矿用足。推动大型矿山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和中小型矿山机械化改造,打造一批自动化、智能化标杆矿山。支持鼓励新建、改扩建地下开采锰矿山采用充填法采矿。

  4.4严格执行锰矿山关闭退出政策

  对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锰矿开采的,越界开采、以采代建、持勘查许可证开采且拒不整改的,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矿方法、工艺和设备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或者经停产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应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对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与生态红线及各类保护区重叠的矿山企业,积极引导关闭退出。

贵州省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建议论文

  4.5严格规范矿山企业开采行为

  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矿山初步设计和安全实施设计开采锰矿资源,不得以租赁、承包等形式将采矿权转让给他人开采,不得擅自改变开采方式和采矿方法,不得采取破坏性方法开采锰矿资源。对擅自破坏保安矿柱、越界开采的,严格依法查处,顶格处罚。常态化从严开展打击非法采矿、重大安全隐患不整改、破坏矿山生态环境和没有实行全层开采、贫富兼采、回采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根本好转、违法违规行为不反弹。

  4.6规范电解金属锰产业

  重点推动电解金属锰存量兼并重组,严格控制增量,倒逼电解金属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现有年产规模较小的电解金属锰单条生产线和电解金属锰总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引导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做到每个县(区)布局1-2家电解金属锰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区)逐步退出电解金属锰产业。

  4.7发展锰系合金产业

  按照“总量控制、整合重组”的思路,发挥要素资源优势,巩固锰系合金产业基础,着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进产业技术、管理、资源、市场融合发展,推动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支持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合作,提高国内市场话语权,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主动适应未来炼钢技术发展,通过原料处理、改进冶炼工艺等手段,提高纯净产品、氮化产品、炉外精炼产品、复合合金等高附加值品种比例。支持锰系合金产业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强化清洁生产,降低生产总能耗,推动固废高效利用,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4.8发展锰系新材料产业

  做大做强以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锰基软磁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锰系新材料产业,整合市场资源,推动集群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强锰系新材料上市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加强对锰矿产品的市场研究,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整合,深入分析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支持鼓励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开展贵州本地碳酸锰矿高效选矿、制备高纯硫酸锰和高性能锰系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或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快盘活本地锰矿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

  4.9培育壮大锰系关联产业

  抢抓新能源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培育以新能源汽车、高比表面积及高磁导的磁性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锰基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提升锰系中间产品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进行合作与联合,促进锰加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鼓励企业间的合作联盟、产业园区建设等方式,促进锰加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加快重点领域补链拓幅,高起点建设锰产业链下游生产能力,鼓励高纯硫酸锰、四氧化三锰、电池用二氧化锰等锰系材料生产企业与下游产业匹配,构建锰产业链条。大力提升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锂电池主要原料的生产供应和配套能力,鼓励发展电剂、电池结构件、铝塑膜、铝箔、极片、极耳、包覆材料等锂电池细分领域原辅料,助推锰产业高质量发展。

  4.10开展锰渣无害化、资源化研究和矿山生态污染防治

  重点开展锰渣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规模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或技术集成与示范,力争锰渣在生产水泥调凝剂、混合材、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新型墙体材料等低成本产业化技术上取得突破,促进锰渣规模化利用,降低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贯穿锰产业发展全过程,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研究组织实施贵州锰矿开发环境影响总体评价,分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客观地确定产业发展规模和污染物排放量,实行锰渣总量控制,确保锰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区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持续排查、评估区域锰污染风险隐患,严格落实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大力整治锰矿开采、冶炼生产、锰渣堆存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鼓励推广使用绿色开采、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促进“三废”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