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三国志》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论文

《三国志》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论文

7

2024-04-29 11:15:17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三国志》里群雄势力分而治之、各自为政的史实充分反映着 古代中国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手段,因而成为促进中国企业管理调整、改进和 创新进程的传统文化资源。

  编者按:《三国志》里群雄势力分而治之、各自为政的史实充分反映着 古代中国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手段,因而成为促进中国企业管理调整、改进和 创新进程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方面,《三国志》里在施政 时应注重义利并举的思想,放到企业就是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时候应当履行企 业社会责任,否则一味逐利,不讲道义,最后只会如晚年孙权自噬其身。在 企业日常管理方面,《三国志》里曹魏、孙吴和蜀汉三雄的案例为企业提供 人才和制度方面的管理经验,即广纳人才并重视培训;集体决策规避风险; 上下同欲目标一致;明确制度赏罚分明;管理者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关键词:三国志;管理;义利观;人才

  企业管理是 一 门强实践性学 科,企业管理具备科学规律的认知 和理解都须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 特点,形成“认知——实践——调 整”的良性认知循环。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企业管理经历着从无到有 的历程,管理理论和管理务实也由 最初的单方面引进、照搬、借鉴, 如今已发生本土适应转变——即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西方 企业管理科学做出调整、改进和创 新。在这个转变进程里,中国传统 历史文化无疑是重要的促进资源。 《三国志》便是这样的传统资源。 《三国志》里多是统治者的治国管 理和治军管理,但各阵营为推动治 国和治军而使用的人才和组织管理 策略,蕴涵着普适性的管理原理、 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对现代企 业管理学研究意义重大。

  一、《三国志》义利并举观与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重义轻利备的思想受推崇,但也有很多人 提倡义利并举,义利双兼。《三国 志》里群雄势力从崛起到制霸再到 覆灭,也暗示应当义利并举。《三 国志 · 吴书 ·骆统传》记录吴国大 将骆统事迹,将义利观与富民利 民联系起来。骆统在早期与家人经 历过饥荒,所以在孙权阵营里上疏 孙权:“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 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 以民行”,提醒孙权强盛国家终要 靠民众齐心打造,道德仁义也要靠 老百姓彰显。可是,骆统实地走访 守郡的城镇乡野后发现,人民的 “利”被悉数剥夺,不能守“义”; 官民关系恶化,不愿守“义”。孙 权也看到了后果,认为“尤以占募 在民间长恶败俗,生膏叛之心,急 宜绝置”,再不管民间疾苦,人民 怨声载道,全都要叛逃了。到晚期 三国,江东豪族卷土重来,孙权为 保权力抛弃初心,变得猜疑暴戾, 残暴嗜杀,罢免并诛杀大批贤良功 臣;民间新旧权贵争权夺利也大开杀戒,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东吴民 间成地狱。西晋大军进入王都建业 前夜,东吴将士竟然没有 一 个迎 战,悉数溃逃,吴国君臣俱降。

  三国如此,当今义利并举更 成为社会共识。对企业来说,义利 并举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履行 社会层面的法律义务,正如孔子在 《论语 ·宪问》所言:“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企业逐利时不忘道义,不忘创业初 心就可以了;否则, 一味逐利,不 讲道义,逃避企业社会责任,最 后只会自噬企业其身。企业社会责 任对内部控制、股权结构、外部市 场、公共关系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思考并加强与人力、资本、环境、 社会的良性互动,所以企业社会责 任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1]。在人力 资源管理方面,保护员工的权益, 主动及时缴纳社保;尊重员工,保 护员工健康,不侵害员工的合法权 利。在股东和所有者关系管理方 面,按时、真实、详尽披露公司经 营数据和财务报表,尊重投资股东 的知情权,按时召开股东大会商讨 公司的战略计划。在经营管理方 面,应符合法律规定和行业规范。 在公共关系管理方面,企业要关心 社区事务,用作公益和慈善性质的 投资,均不应以赚取商业利益为目 的;对弱势群体、受灾群众等,企 业应及时伸出援助,尽到公益责 任;还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 节约能源和降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 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 态的破坏[2]。

1F10915E-7495-457e-A685-F0530CDC83DA.png

  二、《三国志》与企业日常管理

  (一)广纳人才,重视培训

  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选对人才、留住人 才,以及如何减少双方的摩擦, 都是企业管理实践关心的问题。 在《三国志》里,早期的孙权对这 些问题给了答案。孙权称帝最晚, 却是最晚被西晋消灭的一支三国政 权。接位孙策后,孙权为了尽快站 稳,以来者不拒式的招人方式吸 收新旧支持势力[3]。《三国志 · 吴 书》记载了曹操通过询问孙权使臣 来打探孙权的“人才政策”:“(曹 操问)‘吴主何等人也’,(使臣) 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 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 行陈,是其明也……屈身于陛下, 是其略也’。”使臣的回答,表明 孙权选人不看身份不看背景,只要 有一点过人之处,孙权都认为“能 为我用”,尽收帐中。孙权从乡野 到朝堂收编人才后,不仅在后续的 出访、战事、政务等给予锻炼的 机会,还主动跟进培训,督促他们 学习。

  从企业管理视角看,孙权的 员工管理在员工招聘和员工培养两 个方面提供参考。孙权作为后起政 权,在当时的地位好比如今国内的 中小企业;人才优先选择效力曹 魏、蜀汉政权,好比如今求职者更 青睐有品牌、有保障的大企业大公 司。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方面先天 性比不过大企业,更不用说招到技 能对口型、即招即用型员工。中小 企业须学习孙权,首先,放宽招聘 门槛,放宽背景条件,既给更多人 加入的机会,又提高公司选到人才 的可能性。其次,及时给予人才培 训[4]。培训精进了员工业务知识和 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 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为公 司创造更多利益。

  (二)集体决策,规避风险

  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决策 正确就能决胜千里之外,反之,一 步走错则满盘皆输。东汉末年群雄 割据,波谲云诡,各路人马在聘请 谋士上都下足了功夫,并采用集体 决策以提高计谋的准确度。在《三 国志》里,曹操秉持“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方针,不仅劝顺了包 括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司马 懿、程昱在内的知名谋士,还不忘 用计“挖角”敌对阵营的谋士,比 如徐庶、许攸。曹操组建了三国里 最庞大的智囊团,为每一次行动出 谋划策。相反,曹操在赤壁之战里 听不进程昱和荀攸的劝诫,在天灾 人祸并发的情况下仍要一意孤行, 导致整个战略、战术决策形成蝴蝶 效应,连环失利。这对曹操来说可 算是血淋淋的一场教训,此后曹操 在决策上再也没犯过相同的错误。

  商场如战场,同样要在市场 里“征战厮杀”的企业公司,更需 要集体决策。首先,集体决策就是 群策群力,鼓励各方提建议,促进 彼此相互尊重不同的观点,消除顾 虑,确保每个人的想法得到表达。 其次,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少不 了因为职务、认知、利益等差异 带来的争端,恰好可以利用争端寻 求创造性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原 有方案,得出陈旧而平庸的决策结 果。最后,企业作为一种组织需要 有效地组织群体力量执行方案。而 要成功组织这种力量,就依赖于决 策共识。通过集体决策达成的决策 共识代表各方利益的妥协或一致, 如此才有推动企业成员执行决策成 果的积极性[5]。

  (三)上下同欲,目标一致

  “凝聚众智,上下同欲者胜”,这是《孙子兵法》阐述的制胜之 道。《三国志 · 吴书》也用“能用 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 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句话也概 括了孙权的管理智慧,那就是集思 广益和上下一心。孙策过世、孙权 继受基业之时,孙氏家族的地位并 不稳固。江东豪强存在数百年,势 力根深蒂固,几乎每个江东大族都 养有私兵,不受孙权调遣。正是因 此,赤壁大战时孙权只能给周瑜 三万兵马。而孙权想要让这些拥兵 的将领们动用自家私兵,靠的就是 跟他们利害一致,讲清楚抗曹成功 或失败会有何种结局,允诺战胜后 论功行赏加封官爵。之后每次军事 扩张获得的人口、城池与疆土,孙 权都分给参与作战的将领们。孙权 这样把自己王图霸业的大目标分解 成部下攻城掠地占山为王的小目 标,上下同欲,为王而战就是为自 己而战,东吴得以迅速扩张。

  孙权的管理方法实质上就是 “同心而共济”。让员工产生“为 自己工作”的职场思维,才是成功 的员工管理。员工在入职前都会为 自己制定个人职业目标,并且会以 实现该目标展开工作。不同的企业 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员工进入企 业之后,如果个人目标与企业总体 目标不相符,员工就会产生疲惫 感[6]。员工是企业团队的一员, 在企业已经确立总体目标、大局目 标的前提下,管理者必须让员工充 分认识到统一的共同目标,才能使 整个企业上下团结 一 致、同心协 力,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 力并以此去争取胜利。所以,管理 者应当效法孙权,把抽象的、长远 的、不易实现的公司目标分解为具 体的、日常的、容易执行的员工个人工作目标,让员工人尽其才,各 得其所。

  (四)明确制度,赏罚分明

  奖赏与惩罚相辅相成,是《三 国志》里理政整军的重要手段。 诸葛亮认为:“赏以兴功,罚以禁 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入蜀之初,蜀地社会混乱,本地 豪强兴风作浪力图赶走刘备这支外 来势力。刘备起初想用加封官爵收 买人心,但诸葛亮指出:“蜀土人 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 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 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 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 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 并济,上下有节”(《三国志 · 蜀 书》)。诸葛亮与法正、李严、伊籍 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严明法纪, 着重严厉打击蜀郡豪强的腐败与叛 乱行为,恢复社会秩序。如此刘备 政权得以稳固,为三国鼎立奠定了 基础。

  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制度明确, 赏罚分明。企业管理者都希望员工 有很强的执行力,分配的工作能够 保质、保量地完成。订立明确的赏 罚制度便能提高员工执行力,只有 制定明确的赏罚制度,才能有效管 理团队中每个人的行为。对于创业 公司来说,明确赏罚制度不仅是约 束员工行为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工 作积极性,更能遏制员工的消极工 作情绪和行为,引领良好职场风气 形成[7]。

  (五)以身作则,正面激励

  陈寿在《三国志 · 蜀书 · 先 生传》称刘备为先生,言其“弘毅 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英雄之器”;辛弃疾称刘备“求田 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禹锡称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 然”,足以看出刘备的口碑。刘备 以身作则,礼贤下士,包括诸葛亮 在内的大批仁人志士才忠心耿耿, 病危之时也不离不弃。刘备病逝 后,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仍感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为蜀汉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蒋琬、费祎亦不离 不弃。

  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身 先士卒放在企业管理情景里同样有 效。管理的信度最终取决于员工认 可,取得员工认可就需要管理者亲 身示范,因为管理者好比羊群里的 领头羊,他的一言一行均会引起身 后众羊的效仿。并且,示范效应会 让“头羊”的行为在“众羊”眼里 无限放大,所以管理者更应当以身 作则[8]。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战略 制定者,更是领头执行者。管理者 设定战略方案,为员工划定前进路 径,更要懂得亲自走到这条路上, 与员工一起越过障碍、克服困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1182D5AE-7D0E-4588-A3E0-9B9A0B009355.png

  三、结语

  三国群雄演义,每个人物都 展现出重视战略、善于决策的共同 特点。他们在波谲云诡动荡时局里 表现着从大局出发、从长远思考的 管理智慧;把握局势发展方向,争 取战略主动和优势地位,趋利避害 的管理思想;义利并举优待部下, 领导人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的管理 道德;还体现了吸引人才和培训人 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集体决策 提高战略精准度的决策管理方法。 这些管理智慧、思想、方法和道德 帮助三国群雄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更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 人才、决策和制度等日常管理提供 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泊宁. 公司治理与企 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综述[J]. 营销 界,2022(15):110-112.

  [2]刘宗华,毛天平. 企业 社会责任、感知利益与员工绿色行 为[J]. 中国人事科学,2023(1): 71-83.

  [3] 伍 薇 .《三 国 志》 中 领 导者对不同性格人才的管理要 略[J]. 领 导 科 学,2019(23): 74-77.

  [4]武晓玲. 论企业人才管理 能力[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 旬刊),2020(8):39-40+45.

  [5]秦文纲. 集体决策和个 人决策的适用性讨论[J]. 浙江工 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9-31.

  [6]孙士达. 目标融合推动 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J]. 北京市 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2):18-20.

  [7]何兴安. 张弛有度——论 企业管理中的奖惩制度[J]. 智库 时代,2019(1):84-85.

  [8]谢莎. 企业领导以身作则 努力做好“三个垂范”[J]. 东方 企业文化,2014(2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