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9

2024-04-28 14:07:4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双碳”目标对资源型地区 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资源 型产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必须加快绿 色低碳发展步伐 。文章明确了绿色低碳 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摘 要:“ 双碳”目标对资源型地区 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资源 型产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必须加快绿 色低碳发展步伐 。文章明确了绿色低碳 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分析了资源型 地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制 约因素,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地区传统产 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资源型地区 绿色低碳 传统产业

  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经济的核 心 内容,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经济的扩张 是资源型地区形成的必然条件 , 因此, 资源型地区 一般以资源型产业为传统 优势产业。在“ 双碳”目标约束下,资源 型地区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既 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 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 任务。资源型地区应聚焦传统产业及各 产业链条的重点领域和节能降碳关键 环节,深入推进节能改造,推动技术装 备升级, 强化全产业链节能降碳增效, 走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一、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概述

  1 .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从内涵看,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 式创新, 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 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 ,将环境保护作为 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 展模式。具体而言,绿色发展至少包括以 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 二是要把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 绿色发展的目标; 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 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 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1989 年英国学者大卫·皮尔斯从社 会及生态条件出发,首先提出了绿色经 济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发展不能超出 自然和社会所能承载的范围,否则将造 成发展的不可持续,甚至引发社会和生 态危机。

  2010 年,联合国给出了绿色经济的 定义,指出绿色经济是在改善环境过程,实现追求人类幸福和社会公正的一种可 持续经济模式。 2011 年,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进一步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旨在减少 环境风险和生态破坏 ,并在不破坏环境 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 .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 。 学术界对 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8 年 。 Ann P.Kinzig and Daniel M. Kammen(1998) 首次将低碳经济定义 为: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产出与人 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共同进步的 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2003 年,英国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本 关于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该文件将低碳 经济界定为:利用最少的自然资源消耗 和最低的环境污染,以获得最多产出的 经济模式。

  学术界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 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旨在实现经济 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 排放的降低 。对欠发达国家来说,低碳 经济是指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实现 碳排放的相对下降;而对于发达国家来 说,应当履行更多的碳减排义务,在维 持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应当致力于碳 排放的绝对降低。

  总之,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 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目标,通过技 术 、制度以及发展理念的创新,使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和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保 持 一 定平衡的新型绿色经济形态 。 可 见,低碳发展强调要降低能耗 、碳强度 和碳排放,加强碳排放管理,目的是解 决能源消耗带来的气候环境问题;低碳 发展实质上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 径,是绿色发展的具体形态。

  3 .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要求。 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过 程中由以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高 增长”的产业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排 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增长的 新型产业模式的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 可持续发展 ,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 新指标特征,其基本要求包括四方面:一 是碳结构合理化, 即产业生产出产品的 含碳量、碳基能源消耗综合配比要绿色、 合理;二是化石能源结构的优化,即产业 发展中消耗的能源要向新能源转变,限制高碳能源占比; 三是积极创新应用绿 色低碳技术;四是产业链低碳化,即促进 产业链协同,打造全程低碳产业链,以提 高产业链市场竞争力。

722CA19B-592E-4a7e-964D-FCA89A5F7443.png

  二、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 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

  资源型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滞 后,传统产业发展粗放,绿色发展总体 处于全国中下水平, 特别是在节能降 碳、产品升级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 科技体系支撑方面与国内先进水平仍 有不小差距。

  1 .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压力较大。 当 前,资源型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 关键期,以煤炭 、石油等传统产业为主 的资源型地区面临能源供给需求加大 和“ 双碳”目标形成的双重挤压 。一方 面,传统产业占比高、碳排放量基数高, 例如,2021 年山西省单位 GDP 碳排放 量较 2015 年增长了 16 .97% , 约为全国 平均水平的 3 倍,人均碳排放量约为全 国平均水平的 2 倍 。 另一方面,传统产 业又是碳达峰行动的主战场 ,煤电、钢 铁、煤炭、化 工、有色、建材、焦化等传统 产业碳排放量占比高,其中火电行业在 全省各行业中碳排放占比最大,节能减 排压力和运营成本压力较大。

  2 .传统产业存在产品低端化、同质 化问题 。资源型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 的传统产业大多是低端型 、粗放型产 业,且主要依赖于矿产等资源,这类产 业主要分布在资源富集区域,且产品大 多是能源 、原材料初级产品,处于产业 链前端,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水平和 科技含量不高, 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因此 ,传统产业降碳空间也不够大,产 业绿色低碳转型难度较大。 例如,山西 省钢铁行业有 25 户钢铁联合企业,这 些企业主要分布在 9 个地市的 20 个县 区,其中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钢铁产 能占比达到 96 .8%; 全省钢铁企业平均 产能不足 300 万吨 / 户 , 企业规模小、 数量多 、布局散的问题突出;钢铁产品 以棒线材为主,薄板、型材、中厚板等产 品比例偏低 ,普通建筑材占比较大,钢 筋、棒材 、线材等建筑钢材占 71 .6%,工 业材、高附加值钢材占比较小 。 多数企 业产品同质化和销售渠道单一,造成省 内市场价格竞争激烈 ,企业利润低,难 以满足绿色低碳改造的资金需求。

  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不足 。资源型 地区传统产业是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 主要产出源头 。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原 材料需求的扩大, 工业固废排放量将进 一步增加,同时,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固 废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在排放量不断增加和市场需求增速下降 的双重压力下 , 资源型地区还面临着利 用新增固废与消纳历史堆存固废的双重 任务,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量大率低”问 题十分突出。与此同时,虽然工业固废资 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堆存占地 、减少环 境污染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 境效益 ,但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投资回报 率低,且初期投资大、短期见效慢、成本 高、风险大。

  4.科技支撑能力仍有差距。近年来 资源型地区积极在传统产业开展绿色园 区、绿色工厂创建,培育绿色设计产品, 加大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改造力 度,支持绿色工厂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建 立重点实验室 ,打造绿色发展技术创新 平台,引导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绿色技 术产业化应用 ,但关键核心技术对传统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仍存在一定制约 。 虽 然产业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取得 积极进展 ,但仍难以完全满足绿色低碳 改造需要。此外,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支 撑明显不足,创新平台建设较分散,且存 在多头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难 以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和规模效应 ,对传 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形成制约。

BF823C1C-7AA0-4c40-ADC3-80D3B115AA53.png

  三、促进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绿色 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资源 型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 路径,要坚持节能 、降碳 、减污 、扩绿与 增长协同推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 场更好结合,积极构建传统产业绿色低 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推动传统产业 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

  1 .加大绿色低碳转型资金投入。 一 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动国家绿色发 展基金和低碳转型相关基金加大对传 统产业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进一 步向 资源型地区倾斜支持。二是加大税收政 策对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力 度。落实与资源型地区煤炭开采企业抽 采煤层气免征资源税、开采共伴生矿减 免资源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暂免征收 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 税即征即退、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免征环 境保护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在政府 采购中进一步加大绿色采购占比 。完善 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在新能源 汽车、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方面,加大 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四是加大信贷 倾斜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 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信贷、 能效信贷,围绕“ 双碳”目标为传统产业 企业主体提供全链条融资服务,同时严 格限制“ 两高”项目融资。五是建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多元投入机制 。 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工业 绿色发展基金,引导天使投资 、创业投 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向绿色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建立绿色企业项目 库,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纳 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2 . 加大绿色低碳发展要素保障力 度。 一 是实行更加灵活的能源价格政 策 。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对产能严重过 剩行业优惠电价政策进行清理整顿,全 面取消“ 两高”项目电价优惠政策。对高 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 、阶梯电价、阶 梯水价政策。对能耗、电耗、水耗超过产 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 价政策。二是加大用能权配额、发电量 限值等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用能权交易 制度体系,推动能源要素向符合绿色低 碳发展要求的优质项目、企业倾斜 。加 强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 衔接,对符合产业政策 、单位产品能耗 达到国际或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的绿色 低碳产业项目,适当降低能耗等量减量 替代比例 。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 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实行限 制用能 。三是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 。坚 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使用、绿色低碳配 置,推进新增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向绿 色低碳项目倾斜,在空间规划 、用地计 划指标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对于符合规 划导向的绿色低碳产业项目,适当降低 土地出让起始价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碳 排放强度,促进大中小城市功能错位和 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3 .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 应用。一是大力推动创新链与传统产业 链深度融合。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和绿色 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环节持续强化技术 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 开展绿色低碳跨界融合 创新,破解产业绿色发展层面的重大科 技和安全瓶颈。二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 通创新。加快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 业 ,整合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 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节能降碳水 平。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 业创新生态 , 围绕供应链协同发展、创 新能力共享、大数据驱动、产业生态共 建等 ,构建行之有效的融通发展模式, 带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产业链创新 能力实质性提升 。三是加大绿色低碳 技术转化和推广力度。以钢铁、建材、 焦化、化工 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推动清 洁高效用煤 、低碳原料替代、低碳零碳 工业流程再造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开 展技术推广和供需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加强设备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促进先 进适用的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 、新 工 艺 、新设备 、新材料推广应用 。积极落 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重点新材 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符合 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应 用 。四是开展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示范 。 聚焦重点用能行业,积极开展富氢气体 冶炼 、 氢能替代、 可再生能源电力替 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低碳零碳技术 示范工程。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 用上的投资力度,在绿色氢能与可再生 能源应用 、新型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 用等领域, 实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带 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全面提升传统产业 链关键环节 、 关键产品的低碳创新能 力 。

  4 . 搭建绿色发展服务和技术平台。 一是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服务平台 。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 智能、第五代 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 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数字化节能提效, 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构 建更加精准高效的能源管控体系,鼓励 企业基于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 化碳管理 ,依靠精准管理促进节能降 碳。二是打造绿色园区承载平台。以各 级各类开发区为重点,高质量打造一批 绿色低碳工业示范园区,开展绿色低碳 循环改造, 推动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 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协同推进大 中小企业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供 应链综合能效水平。有序引导传统产业 向园区集聚,引导企业加强工业固体废 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 。三是推动传统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把握数字化、 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数字经 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生产 过程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产 品生产碳排放监测和管理,利用数字技 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智 能制造生产过程管理, 推动数字孪生、 人工智能、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 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快重点用 能设备 、 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 云,提升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能力,优 化生产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 1] 刘晓明 ,赵旭强 .促进山西资源型与 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J]. 经济师 ,2014 (09):74-75+77 .

  [2] Ann P. Kinzig and Daniel M. Kammen.“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Vol.8.No.3. 183-208.1998 .

  [3] 郝玺龙 ,杨昆 ,杨露豪 . 山西省环境库 弦湿荧曲线的实证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 信息化,2023. 13(07):189-192 .

  [4] 焦 憔 . 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选择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2019 .

  [5] 刘涛,韩悦 .绿色投资、产业结构生态 化与 低 碳经济转 型 [J]. 经济 与 管 理 评 论 , 2023.39(06):17-29 .

  [6] 宋听 . 山西省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发 展 路 径 与 对 策 研 究 [J]. 经 济 师 ,2021 ( 10): 129-130+134 .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 题组,李平 .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J]. 中国 工业经济,2011(04):5-14 .

  [8] 王云 , 梁正华 .绿色发展:资源型地区 的必然选择[J]. 经济师,2015(04):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