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正向婚育观的引导与教育研究论文

2024-04-15 11:23:33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社会的发展及思想的转变促使青年群体不婚不育行为日益显著。文章通过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对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进行剖析,研究青年群体不婚不育的现状及婚育观的转变所带来的行为表现。
摘要:社会的发展及思想的转变促使青年群体不婚不育行为日益显著。文章通过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对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进行剖析,研究青年群体不婚不育的现状及婚育观的转变所带来的行为表现。笔者察觉到婚育观实为导致青年群体不婚不育行为产生的“水下冰山”,而不融洽的家庭环境和偏执的教育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群体“水下冰山”的形成。因此,为避免不婚不育行为愈演愈烈,需要广大家长以身作则,注重子女内心的真实渴望并给予正向指导;需要社会加强正向婚育观的引导及教育。
关键词:萨提亚冰山理论,正向婚育观,家庭教育,青年群体
引言
近年来,随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增长且明显,而婚姻和家庭问题也尤为突出。由于人们对于婚育观的认知转变,“不婚不育”现象在我国青年群体当中持续存在并愈发普遍。根据国家民政部数据,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6.93万对,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763.6万对,连续八年下降;除此之外,2023年的生育率预计低于1.7,相对于2016年的2.05,生育率下降了20%。不难看出,当代青年群体对于婚育行为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笔者认为,婚育观的转变是影响青年群体婚育行为转变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萨提亚冰山理论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究其溯源,探析家庭内部不同因素对于青年群体产生不婚不育想法的影响。
一、萨提亚冰山理论的定义
萨提亚冰山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的,该理论实为一种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身”如同一座冰山,外界能直观感受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水面上所浮现的一小部分,称之为“水上冰山”;而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主体,是不易被他人注重到的个体内心世界,称之为“水下冰山”,它包含了应对姿态、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层次,是自上而下构成的复合体系,即使它不易被外界发现,但能深远持久地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
二、现代青年人不婚不育现状
现如今,我国人口出生率自1978年以来首次跌破10%,青年群体不愿生育的情形和晚婚现象频发,涌现出大批量的“丁克家庭”和不婚主义者。据《2021年中国当代不婚主义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单身人口总数约为3亿人,其中不婚人群在单身群体中的占比约为25%。换言之,每4个单身的人中就有1个可能是不婚者。再结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调查数据来看:觉得“教育孩子太难”和向往“丁克家庭”的城镇青年男女占有相当比例,分别为35.7%和14.61%。数据表明,偏离正向婚育行为的人群占比较多,当务之急则是要加强对青年群体形成正向婚育观的引导。
三、现代青年人婚育观的变化及其对婚育选择的影响
通过萨提亚冰山理论来看,社会上诸如不婚不育的行为表现正是部分青年群体面对婚姻家庭的应对姿态,是“水上冰山”;而影响冰山的形成因素是由他们自身亲临的情境所带来的感受和对外界信息的探知所形成自主的观点组成,这些影响因素促使了当代青年群体产生不同的婚育观,而婚育观实为“水下冰山”的呈现形式。
(一)现代青年群体的婚育观
婚育观是指人们在未来的婚姻选择以及生育方面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引导并影响人们的婚育实践。在传统思想中,婚育和家庭在个人幸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多数人都渴望通过婚姻顺利和家庭美满来获得人生幸福感,这是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阶段——爱和归属感,家庭和孩子会为夫妻双方带来情感上的需求满足。但在信息化社会产生的舆论干预和自我内心思考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的观念正变得更加开放,渐渐不拘束于先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宗接代”的想法。现代青年群体的婚育观从通过组建幸福家庭获得个体幸福和归属感,渐渐演变成试着脱离婚育因素直接追求个体幸福。
(二)婚育观影响青年群体的体现
在新时代婚育观的映射下,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庞大的单身人群促使了“单身经济”的盛行,单身经济中的受众人群注重享受和消费,为了追求精致、高雅、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一掷千金,这些行为的表现都充分强调了个体意义上的价值和获得感。除此之外,根据2020年9月份贝壳研究院联合珍爱网发布的《90后独居青年生活真相》数据,46.9%的90后受访者当前处于租房独居的状态,且独居人群的数量仍在逐年递增。
在新时代婚育观的映射下,青年群体的社交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相较于结婚,他们更倾向于恋爱。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面向青年群体的娱乐方式和社交渠道层出不穷,这让当代青年群体的娱乐成本及社交成本大幅下降,同时也间接地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持和情感互通的必要性和能力。在这个大环境下,青年群体渐渐脱离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体验,开始追求恋爱过程中的自我满足和人生体验。他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恋爱上,把恋爱阶段的体验作为是否结婚、生育的标准。
四、通过冰山理论探析家庭教育对现代青年人婚育观变化的原因
家庭是影响青年子女婚育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在青年子女逐渐形成并加固的情感观念、价值观念里起着渗透作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环境,这或可能是导致青年群体婚育观有所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下文将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方式来剖析青年群体“水下冰山”的形成历程。
(一)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会因为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冲突,而这种冲突带给子女的影响尤为明显。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依赖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父母相应地陪伴,而倘若这时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年少的子女将感受到安全感的缺失,他们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通常会采取不同的应对姿态来表现自身对矛盾的厌恶以间接地寻求父母的关心与注意。
从冰山理论中我们知道,当一个家庭出现内部矛盾,从而无法按照健康的方式去正常运转时,那么家庭中的成员很可能会以某种“病态”的姿态去维持着家庭的平衡,或是以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帮助自己适应这个“不健康”的环境。而应对姿态的不同选择或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子女的心理成长历程,他们可能会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和睦而对组建婚姻家庭感到失望,对未来自身的婚姻家庭产生抗拒以及不信任感。
2.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相处。父母为了维系家庭的运作以及更好地发展,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缺失对子女相应的关怀和教育,更有甚者则是直接对子女漠不关心。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子女缺乏关爱,从而渴望被爱,随之而来的便是安全感的缺乏。久而久之,青年人面对情感时的表现往往会有两种:(1)在恋爱期间尤为焦虑,唯恐伴侣离之而去,若是伴侣未能及时予以回应自己的情感输出,内心将会焦躁不安,从而产生对婚恋的不信任感,对组建婚姻家庭怀有偏见。(2)由于内心缺乏爱,认为自身也不具备爱人的能力,在与人的沟通相处中举步维艰,从而封闭自己在情感方面的诉求,专注于个体价值的实现。
在冰山理论中,人的“渴望”是冰山的第六层次,是极其隐晦的内心感受。父母给予的亲情关怀,是满足子女渴望的实现方式,彼此的沟通交流则是传递爱的桥梁。结合理论来看,父母要注重子女的情感诉求,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的情感缺失愈发严重,这将加剧子女对家庭的失落感、无助感,从而影响了正向价值观(含婚育观)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过度施压型家庭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下,父母在青年成长历程中普遍对其给予过大的期望,他们通常会通过口头的言语教育孩子,例如所谓的“要发奋图强,将来才能让家庭过上幸福生活”。与此同时,孩子在对外界的感受中也会有所思考,“家里人省吃俭用,家庭确实不易”,这些言语的传递和子女的思考并不局限于对孩子学业及未来发展的施压,还间接地会导致孩子在不同领域的价值观产生思想偏差。在冰山理论中,观点是促使“水上冰山”形成的重要一环,包含了信念、假设、预定立场、主观现实及认知。青年人的婚育观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父母过度教育的情形下,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他们在基于未来的理想化憧憬和困于现实化情境的矛盾中,不禁扪心自问——既然养家糊口这么累,那我为什么要结婚呢?既然养育孩子成本这么高,那我为什么要生小孩呢?在这种外界的施压和内心的抗拒中,青年人形成了偏执的婚育观。
2.过度指导型家庭教育方式。萨提亚冰山理论中的期待包括了对自己、对他人、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在青年人成长到即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对其未来婚姻家庭的期待往往最高,这也导致了近些年来“催婚”“逼婚”现象的频发。部分家长会将他们的婚姻标准对青年人的婚姻选择进行过度地期待与指导,但父母过度地指导忽视了青年人现阶段的规划发展以及对婚姻家庭的需求程度,轻则让青年人产生婚姻焦虑,重则导致青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设想过结婚发展到恐婚,甚至不婚。在父母对自身的期待下,青年群体也开始产生对自我的期待和对他人的期待—自己是否足够优秀,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自己的未来伴侣是否符合父母标准、自身择偶标准。如果身边的发展对象都达不到自身的预期标准,他们就会受挫于现实落差,产生内心的自我怀疑,从而推迟结婚的年龄甚至降低自己的婚姻意向。
五、培养青年人健康婚育观的建议
(一)家长应该注重子女的内心需求并且给予正向的引导在孩童时期,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与需求,给予相应的陪伴以及相互沟通,让孩子产生被爱、被接纳与被认同等正向感受,这样能够填补孩子内心的空缺,避免负面情绪的诞生从而导致错误的价值观形成——青年群体偏执的婚育观恰然也包含其中。在成长时期,家长应尽量采取与子女平等沟通的交流形式,要注重言语的正向传递、行为指导的方向及力度,切莫徒增子女无形的压力;学会倾听子女的想法并给予中肯的评价以及相应地鼓励,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
(二)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提高做好子女教育的思想觉悟
很多家长曾经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就不是正向的,当他们为人父母后,极大程度上会将自身接受过的教育理念强加于子女身上。所以家长应当审视自身是否有上一辈教育方式下产生的行为、思想上的偏差,从自己身上寻找不足然后在根源性的教育方式上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尽可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树立一个言传身教的好榜样。子女形成偏执的婚育观大部分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不美满,因此家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应当和睦相处,尽量避免争吵和打骂,打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
(三)社会应当加强对适龄青年婚育观的引导和教育
现代化的推进促使了多元化的婚育观形成,而由于家庭因素而促成的偏执的婚育观,不仅需要家庭内部的调和,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新时代,婚育行为不仅仅是家庭私事,更关乎到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父母如何引导子女形成正向婚育观的宣传教育,还要在学校、社会等不同渠道加强对适婚青年婚育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结语
婚育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人文现象,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途径。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中的发展与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特定历史时期里社会的婚育观念并非独立或静止的,而是与社会各个要素存在普遍联系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中国社科院发布蓝皮书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迅猛、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传统的婚育观念出现淡化和转变都是有迹可循的。当前社会上结婚率和生育率逐年降低的现象就能说明其变化的体现,在此笔者关注到了婚育率下降趋势背后的家庭教育因素对婚育观产生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不婚不育行为现状进行深层次研究,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探析其背后的家庭影响因素,对不婚不育行为而导致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解释。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促使正向婚育观形成的建议与方法,助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希望对未来青年群体婚育观念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红娥.单身经济的发展、特征与趋势[J].人民论坛,2022(23):122-125.
[2]林蒙丹,林晓珊.结婚买房:个体化视角下的城市青年婚姻与住房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2020(08):28-35.
[3]王仲.当代青年人婚育观分析[J].中国统计,2013(09):15-16.
[4]郑航.当代青年人群的婚育观差异[J].人口与健康,2022(09):15-17.
[5]董小苹.由丁克家庭的产生透析当代中国青年生育观的壇变[J].当代青年研究,2001(06):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