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80

2022-11-08 15:39:19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集中区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介绍了产业集聚区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并结合安徽省芜湖市产业集中区实例,分析探讨了产业集中区现状及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集中区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介绍了产业集聚区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并结合安徽省芜湖市产业集中区实例,分析探讨了产业集中区现状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中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境内产业集中区不断建设发展,现如今在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出了关键作用。本文列举安徽省芜湖市产业集中区实例,从介绍其发展情况开始,分析随着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而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完善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路径策略。

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二、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现状

  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境内的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其占地面积达到了约200km2,并且产业区内固定人口约为35万人。早在2008年,国家就明确提出安徽省要积极借鉴沿海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经验,承担沿海地区产业转接,促进自身经济高速发展。两年后,国务院正式出台相关文件,其目的为打造国家首个以转接沿海地区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集中区,并且将这个区域产业集中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此芜湖市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同年,芜湖市鸠江区启动建设国家级区域产业集中区,项目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目的是打造国家级高水平建设区域产业集中区。在2012年,为加快芜湖市鸠江区江北区域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建设速度,省领导机关迅速作出消除区域产业集中区体制障碍,完善集中区管理体制的指导,并且由芜湖市直属管理,加快了区域产业集中区的建设速度。在省领导机关迅速作出建设指示的背景下,芜湖市鸠江区江北区域新兴产业集中区的管理体制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各机关单位认真执行省领导机关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促进区域产业集中区高速发展。芜湖市直属管理江北集中区建设发展后,各级领导班子迅速重视起来,强调以建设江北集中区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自从芜湖市鸠江区启动建设国家级区域产业集中区以来,大力借鉴沿海地区区域产业区发展建设经验,并且紧跟国家关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发展,力图打造以现代化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区域产业集中区,承接国家关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任务,涉及转移产业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型制造等方面,借助产业集中区优势,不断提高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推进各个产业创新性发展,完善产业集中区发展体制,树立起集中区鲜明特色旗帜,力图打造好国家首个以转接沿海地区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集中区。

  截至目前为止,江北区域产业集中区产业布局合理,借鉴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区发展经验,并结合芜湖市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在江北区域产业集中区中以不同的片区规划出不同产业功能区。例如在大龙湾片区,存在三大功能区。其一为西湾科技城,重点为全力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借助平台优势发展电子信息、计算机科技、大数据等产业;其二为前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为大力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其三为北湾智能装备制造园,重点打造以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园区。截至2020年底,江北区域产业集中区投入建设资金高达385亿元,总体规划建设项目达到20个。

  三、江北产业集中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快速发展,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群不明显

  芜湖市作为安徽省GDP排名第2的城市,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招商引资方面,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从安徽省的经济形势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是珠三角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为例,绝大多数知名企业都分布在以上地区;从产业集中区自身的发展来看,存在着工业基础薄弱、引资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周边缺乏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

  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问题,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许多有意进入集中区发展的企业推迟了其集中区发展计划,已经开工的项目由于后续建设资金没有到位,导致建设速度缓慢。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如今比较缓慢,一部分原因也是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立医院、学校、汽车站、商城等,虽然项目早已进行建设,但由于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短时间内难以投入运营。

  (三)历史遗留问题多,资金缺口巨大

  自从芜湖市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项目建设启动以来,慢慢造成了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款和基础设施建设款这两个项目上欠下了很多债务。虽然现在部分产业集中区投入运营,有了一定程度的收入,但仍然难以还清所剩的46亿元债务。早些年,由于产业区自身的税收优惠和受疫情影响等原因,产业区的收入不足,偿还债务主要依靠国务院财政部门等机构资金补贴。财政补贴依然难以偿还完所欠债务,导致企业引进难、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集中区发展。

  四、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一)围绕产业精准招商

  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链招大引强。在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链精准招商方面下功夫。全面调研梳理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现状,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情况,锁定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瞄准国内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聚焦主导产业,主动承接沪苏浙产业溢出,精准对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求突破。充分利用江北新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金字招牌,加强与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区合作,探索创新有效的管理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先进园区开展合作共建,力争湾谷科技园、江北软件园等项目建成与产业落户同步。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对高质量水平、创新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的吸引。

  (二)努力提高配套水平

  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配套的支持,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江北产业集中区建设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认真谋划招引教育、医疗、酒店等配套项目,积极配合市政部门积极推进泰山路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园,研发科技基地,着力培育新区商圈,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不断提升商业配套水平。统筹抓好城市社区教育医疗、影院商超、健康养老、社区服务、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塑造集公园绿地、滨水景观、商业服务、公共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城市风貌,提升人居品质。

  (三)稳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实行领导包案制,按照分类处置、一案一策方式,通过项目嫁接盘活、依法破产、闲置土地收回等办法,依法合规处置项目。加大与法院对接力度,通过资产查封、拍卖等方式,依法处置涉诉国有资产。消薄增收作用,在生态价值实现、产业带动等方面应有的作用未得到发挥。市级层面,新能源的发展与用能空间关联度不够,一些地区发展新能源积极性不高。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由于新能源产业涉及的技术分散在各个学科,包括信息、电气、材料、工程热物理等各个学科,建议浙江省教育部门在学科设置方面完善学科布局,更新学科体系,在强化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与可再生合成燃料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试点推行面向未来的可再生合成燃料相关专业设置,全面建立新的能源学科教材与培养体系。在原有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上,对相关科研团队进行整合,大力建设储能学科和“大能源”学科平台,加快培养新能源产业各领域的高科技紧缺人才。

  (二)加大支持创新研发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在电力设备制造、潮流能、动力电池、氢能、综合能源信息化与智能化等新能源优势产业领域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按照“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原则,广泛征求业界意见,设定中长期技术发展路线图及产业应用目标,实施省级新能源重大科技专项,调动企业参与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建设,打造完善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执行体系,提升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鼓励支持转化效率高的项目增加保障小时数或优先上网,通过建设技术先进的新能源工程项目,促进转化效率高的产品应用,推进产业升级。

  (三)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

  充分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鼓励地方科创研发平台申报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建设一批重大科学装置,重点支持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及分中心建设,积极支持省属产业和科技投资平台对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央企技术平台;支持国际知名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省内新能源龙头企业与国外领军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政策保障

  建议在国家和浙江省政府扶持引导下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化投融资和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研究,激发企业进入新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领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投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和高校等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团队,调动高校的人才优势融入到企业的应用创新中,一方面弥补了企业的创新人才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将各个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带到企业去,引导企业的技术发展和研发方向;同时也将企业的需求带进校园,避免工科学科科研的空虚化。

  


      参考文献:

  [1]王正新,叶德俊.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在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3:32-34.

  [2]杨帆,夏荣立,杨威.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21(09):22-26.

  [3]张华明.浙江新能源产业的“新愿景”[J].经贸实践,2011(02):40.

  [4]李爱香.浙江新能源产业系统评价及补贴政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4(32):23-27.

  [5]杜平.抓住机遇突破发展浙江新能源产业[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09(05):41-43.

  [6]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能源局.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R].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zj.gov.cn/art/2021/6/23/art_1229203592_2305636.html.

  [7]浙江:用电大省探路绿色电力[N].融媒体中心,2021.12.20,http://www.zj.sgcc.comcn/html/main/col8/2021-12/20/20211220 173310717936406_1.html.

  (作者单位: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智江南<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0)

  [作者简介:方丽,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许斌,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统计分析;王博颖,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