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资本市场助力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讨论文

资本市场助力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讨论文

2

2024-02-05 09:06:4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当前,南京正处于加快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对于南京优化科创金融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围绕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展开分析,并结合当前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资本市场角度对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摘要:当前,南京正处于加快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对于南京优化科创金融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围绕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展开分析,并结合当前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资本市场角度对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市场,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讨

  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南京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全省唯一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资本市场是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人民银行等8部门印发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并围绕畅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债券融资、强化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引导提出三方面举措,这为下一阶段区域资本市场支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南京正处于加快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作用,加大资本市场对科创金融的支持力度,对于南京推动金融和科技及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优化科创金融生态、早日建成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发展现状

  为满足科创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近年来,资本市场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创新金融服务、丰富产品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精准服务等手段,全面提升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与效率,在增强科创企业自身竞争力,稳定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资本市场主要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渠道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股权融资方面。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落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2022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分别达到3262亿元、3530亿元和168亿元,高效引导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是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科创企业的重要抓手。当前,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区块链建设试点成效渐显,“专精特新”专板市场持续扩容,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市场互联互通机制逐步畅通,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效能不断提升。

333.jpg

  债权融资方面。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构建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债券融资支持体系,创新性推出创新创业公司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科创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皆旨在提升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能力。2022年,科创票据和科技创新债发行规模分别为1510亿元和887亿元,债券市场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已形成涵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定增基金等相互补充、互相协调的成熟结构体系,为大量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提供风险资本和全面增值服务。截至2022年末,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分别达到10.9万亿元和2.8万亿元,对于促进长期资本形成、凝聚创新资本、驱动科技创新、促进直接融资、改善经济结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现阶段,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科创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特别是区域股权市场、债券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对科创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然有待提升。

  一是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塔基功能仍待进一步强化。随着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相继落地,场内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生态得到持续优化。但对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而言,场内资本市场门槛较高,难以实现有效辐射,需进一步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孵化与培育功能。但现阶段,区域性股权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引导、培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围绕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场内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区域性股权市场标准化融资工具等创新试点仍处于探索阶段,区域性股权市场提供资本市场基础服务和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债券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由于科创企业成长性与风险性并重,而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偏低,长期以来,债券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以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中小企业参与度较低,债券发行难度较大。同时,我国高收益债市场尚不完善,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较为有限。但从海外市场发展经验来看,高收益债市场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性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能够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高收益债发行交易配套制度,相关机制仍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是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科创企业发展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创投对于投早、投小仍存在诸多痛点和难点,整体意愿不足;国有资本面临保值增值压力,存在资金投不出去、不敢投等问题;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重点关注于研究成果转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不足;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愿释放股权,对私募股权投资积极性不高。

555.jpeg

  三、资本市场助力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思路建议

  近年来,围绕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南京着力健全多元化、全链条的科创金融生态体系,南京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效能持续提升,在增强科创企业自身竞争力,稳定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南京共有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51家,占南京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42%,上市公司总市值3190亿元。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中南京本土企业共计1423家,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成为支持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但现阶段南京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高原无高峰、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资本市场对南京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资本市场助力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议如下:

  一是立足南京科教资源丰富这一优势,打造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特色模式。南京高校科研资源丰富,青年人才众多,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在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应当立足这一关键优势,加强金融对促进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支持作用,探索建设具有南京本土特色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二是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区域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议南京积极把握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落地这一重要契机,加快部署、抢抓机遇,加大力度鼓励科创企业利用股权、债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建议着眼南京“专精特新企业集聚高地”这一优势,把握北交所、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等结构性改革机遇,探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专项服务通道,通过成立北交所上市服务团,为拟上市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企一策”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清除上市障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效融资。建议加快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探索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在南京先行先试,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抓手,全面提升南京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效能。

  三是进一步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孵化与培育作用。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是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科创企业的重要抓手。建议积极向证监会申请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探索相关制度优化和业务创新在南京先行先试,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延伸下沉至中小微企业,打通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议以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为抓手,加快探索金融服务与产品体系创新,积极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加速畅通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其他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衔接,提升区域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综合能力。

  四是多措并举优化科创金融生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强化金融支持外,还应从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精准扶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多方面精准施策,合力推动南京科创金融生态的优化,助力南京加快建成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董志勇,李成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1-11.

  [2]韩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22(07):90-93.

  [3]黄华,谈樱佳,刘孟娟.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22(04):67-75.

  [4]江胜名,张本秀,江三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态势与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8):78-91.

  [5]刘志彪,徐天舒.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链强链的专项行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1):23-32.

  [6]陆氓峰.“专精特新”群体生态分析: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22(04):65-72.

  [7]王档伦,郑炫折,朱毅.商业银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思考[J].西南金融,2022(05):16-28.

  [8]王洋.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条件与路径[J].现代金融导刊,2022(03):31-34.

  [9]温博.破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思考与建议—基于产业链融资模式的探讨[J].河北金融,2022(09):19-23.

  [10]赵中星.江苏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发展调研与对策[J].江南论坛,2022(0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