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论文

2024-01-30 09:29:44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关键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培植乡村人力资本、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分析存在的轻视职业教育、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办学合力、高职院校涉农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等人才培养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多方参与形成办学合力、强化高职院校的涉农教育能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技能等具体对策。
摘要: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关键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培植乡村人力资本、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分析存在的轻视职业教育、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办学合力、高职院校涉农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等人才培养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多方参与形成办学合力、强化高职院校的涉农教育能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技能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乡村振兴
引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办好涉农职业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3]。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振兴,如何引进和培养高质量的心系农村的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培育高素质农民和技术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应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的整体布局和区域规划,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其在乡村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与创新中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科技下乡等具体措施,以人才资源推动社会发展资源要素在乡村的科学配置,提升高职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近年来,从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结合的角度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培育的文献并不多。高等职业教育应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4]。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5]。本研究将以秦皇岛为例,探讨地方高职教育如何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困境
(一)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尚未根本转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全体农民的参与,然而农民存在的消极心理和轻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对乡村全面振兴造成严重干扰。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尚未彻底扭转,很多农民认为选择职业院校是一种无奈、迫不得已的选择。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加之传统小农生存模式的制约,农民种田不以市场经营为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很难获得生存之上的额外经济收益。因此,非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在土地尚未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农村没有良好的实践条件,农民不愿意接受或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二)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办学合力
乡村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方尚未形成办学合力,乡村吸引力不足、人才聚集效应差、人才流失严重。尽管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关注度还有待继续提高,从政府层面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乡村融合发展,校村合作的工作力度还有待提升。目前,秦皇岛市政府层面尚未出台关于职业教育和乡村融合发展规划或计划方面的文件。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统筹规划,校村产教融合顶层设计缺失,加之高职院校与乡村企业、农民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尚未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职院校与农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合作办学形式简单、合作范围不广,中高职衔接发展共同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三)高职院校涉农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1.专业设置与乡村发展需求尚未对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多数以城市经济为中心,导致乡村产业成为产教融合的“洼地”[6]。高职专业设置与乡村发展需求尚未精准对接,以秦皇岛两所市属高职院校为例,近年两所学校均未开设水产养殖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等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林牧渔类专业,只是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招生对象等方面与农村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对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教学方式上,未针对农村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很多教学实践培训基地都集中在城市场域,学生亲近农村、了解农村的实践机会很少。在招生对象上,仍以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为绝对主力,广大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农民群体则被排除在外。
2.社会培训与乡村发展需求脱节。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仍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毕业生,教师自身农村工作经历不足;另一方面,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主体合力服务乡村发展的机制尚未健全,教师开展乡村发展培训的平台尚未建立。已经开展的农民培训前期调研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师生在文化、科技下乡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涉农培训、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同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依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为契机,营造良好的乡村职业教育氛围,提升高职教育在乡村的良好形象,以职业教育的成果影响乡村居民观念,打破农民自身存有的消极心理和观念,注重培育积极向上、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结合高职院校的各种短期培训班,主动服务乡村产业,帮助农户开拓市场、增加收入,让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以农户收入增加的事实引导农户改变轻视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的认识,扩散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让农户看到职业教育的优势,逐步改变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以接受职业教育、掌握技术技能为荣的风尚。
(二)多方参与形成办学合力
秦皇岛高职院校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探索,积累了“对口帮扶”“驻村帮扶”等经验,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高质量、可持续脱贫的根本,围绕青龙板栗、昌黎葡萄等农业特色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然而,在乡村产业吸引力不足、人才聚集效应差、市场驱动乏力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关键引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引导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村合作,加大涉农类专业的建设力度。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多元投入体系。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更需要高职教育与乡村产业结构调适、与乡村社会整合、融入农民日常生活。因此,高职教育助力乡村人才培养是一个集政府、行业、农民与社会于一体的过程,需要各方联动,形成办学合力。立足区域乡村产业优势、现代农业升级,统筹规划高职教育资源和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区域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和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合作,与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振兴定位进一步契合,合理划分各自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职能定位,使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联接乡村社会的重要纽带,搭建高职教育资源通向乡村社会的稳定渠道。
(三)强化高职院校的涉农教育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仅靠“外部输血”的方式不可能实现乡村的持久发展,必然要依靠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即要培养大量的乡村人才。高职院校应紧盯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村合作,及时调整办学重点和发展方向,主动参与乡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高素质农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1.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育农村急需人才。明晰农村急需人才的类型,优化秦皇岛高职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特色涉农专业,如水产养殖技术、林业技术、园艺技术、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专业或方向。围绕农业生产实践,打造一批涉农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和高水平教师团队,加强涉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时把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实践,实现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的对接。
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育,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培养乡村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到生产现场亲身体验获取有关知识与技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招生生源上,加大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的招生力度。在培养目标上,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人才,还要培养“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能带富”的创新创业人才[7]、组织管理人才和公共服务型人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由村委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致富能手等带头人的正确引导与组织管理。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将乡村致富能手由“单飞鸟”变“领头雁”,引导成才的离乡人士反哺乡村、回报乡梓[8]。与此同时,加强培育乡村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型人才。
2.回应农户实际需求,定向精准培养培训。对接乡村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明晰农户急需技术技能,基于高职教育的基础能力和优势资源融入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离开农村谋生的农民提供在城市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缩小与城市劳动者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差距;对仍坚守在农村的职业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技能素质,变“送科技下乡”为“种科技在乡”。如秦皇岛市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围绕乡土人才个性特长,举办设施蔬菜、农业管理、林果产业、金融服务等培训班,现场手把手传授、答疑解惑,不断提升乡土人才专业技能水平[8]。
统一规划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打造“高职+中职”的培养模式,对较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培训在高职院校进行,其他层次的技术技能则可以依托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拓展培训领域,繁荣乡村文化、激发农民对乡村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引导农民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工匠精神的认同,树立、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技能光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深入发掘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根据当地文化传统和农户生产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弘扬革命乐观精神和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
创新农民培训模式,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技术需求的紧迫程度,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探索田间地头现场学习、短时间分段学习、网上在线教育等灵活有效的培训形式,满足农民的个性化培训需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搭建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技术服务;用微信、QQ等交流平台打破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和农业操作人员的时空限制,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强化训后指导和跟踪服务,主动跟踪农业技能的更新换代,加强培训后的指导和跟踪服务,助推乡土人才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技能
乡村教师直接面向乡村学生和农民,他们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传授技术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培养乡村教师、提升乡村教师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另一重要任务。协调政府、高职、中职、中学等多方力量合动,共同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培养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设既包含校内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高技能教师,又包含熟悉农业、热爱农村的兼职教师在内的教师团队,并在职称晋级、岗位绩效等方面适当倾斜。
三、结束语
乡村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农民等主体共同努力、协调联动,未来应进一步创新校村产教融合模式,条件成熟时,积极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进一步加快乡村人才培养。相关政策虽已出台,但仍需各利益攸关方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主体作用,建设乡村生产基地、科研基地、技术推广基地等基础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社会服务,有效带动科教文卫下乡,全面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2]习近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3/content_5599268.htm
[3]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a.gov.cn/nybgb/2017/derq/201 712/t20171227_6131209.htm
[4]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01):159-169.
[5]王思摇,马秀峰.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No.1003(03):27-34.
[6]唐智彬,王池名.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与现实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9):61-69.
[7]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EB/OL].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 YJ/202006/t20200617_6346579.htm
[8]秦皇岛抚宁乡土人才“三力”齐发为乡村振兴赋能[EB/OL].(http://fp.hebei.gov.cn/2022-12/22/content_8919832.htm)
[9]朱忠义,郭广军,周凌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No.991(15):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