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研究

23

2022-10-20 13:47:21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为考察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心理适应与复原力的关系。以《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为工具,采用SPSS19.0软件随机对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总体水平上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较好,在性别变量上心理复原力存在显著差异;(2)性别变量在心理复原力、心理适应能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心理复原力与体育竞赛、(陌生VS学习)情景、考试焦虑情景、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呈正相关,与群体活动呈负相关。

  摘要:为考察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心理适应与复原力的关系。以《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为工具,采用SPSS19.0软件随机对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总体水平上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较好,在性别变量上心理复原力存在显著差异;(2)性别变量在心理复原力、心理适应能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心理复原力与体育竞赛、(陌生VS学习)情景、考试焦虑情景、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呈正相关,与群体活动呈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复原力

  一、问题提出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许多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在受到外部刺激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系统对环境做出反应,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的发展需求,使个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遭受或经历困境、创伤后仍能很快对新环境适应的现象[1]。从复原力的一般操作性定义角度出发,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处于高危压力事件或应激事件中,仍然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和调整心态,这是由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支持所决定的[2]。从而复原力变量成为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是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变量和因素出发[3]。国外对复原力的一些研究文献中,发现主要是集中在个体在面对应激情景的关系研究;国内研究学者主要是国内教育背景下辍学的学生以及经历重大灾难创伤事件后的个体进行复原力的重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的不稳定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面对重大灾难创伤事件时,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展开,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其心理健康普查,以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心态的转变及心理弹性为研究点,探讨大学生处于高危压力事件和应急事件中时应如何做出调整,并对心理适应与复原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展开研究,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某大学大学生为研究被试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不同专业大学生共发放和回收问卷3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3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28%,无效问卷主要是填写不完整。其中男生62人(占18.4%),女生275人(占81.6%)。

  (二)研究材料

  1.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是我国香港中文大学于肖楠[4]的修订版,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由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分量表构成,共计25个项目,计分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全量表和三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分别为0.91、0.88、0.88、0.60,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英文版量表在美国的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7。

  2.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是由陈会昌等针对青少年所编制,并初步建立常模。适用于9~21岁的青少年,该量表由体育竞赛、(陌生VS学习)情景、考试焦虑情景和群体活动4个分量表构成,共计20个项目,计分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该量表在1985年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83,在1985年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5]。

  (三)研究程序

  采取问卷现场发放的形式进行集体实测。在实测期间,对每个学院本科大学生进行普及宣传,再次进行现场实测,并安排工作人员和班级负责人在场维持秩序。被试者会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适应能力的差异比较

  研究数据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总体水平上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复原力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心理适应水平、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方差分析

  以心理复原力、心理适应能力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专业、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数据表明,发现仅有性别变量在心理复原力、心理适应能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女生的心理恢复能力显著高于男生。这反映出男生在重大危机事件下,自我适应和心理恢复能力总体水平较差,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相对还比较短缺。因此男生相对来说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同时也要兼顾女生的心理恢复力。

  (三)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体育竞赛、(陌生VS学习)情景、考试焦虑情景、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呈正相关,与群体活动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适应能力的差异

  既往的相关研究表明,在重大灾难发生后人患精神疾病的概率高达10%~20%,其中一般的心理问题最为明显[6]。在面对重大灾难创伤事件时,适应能力和心理动力强的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及心态调整的能力的人表现为不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6]。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总体较好,这一结果与杨彩霞等人研究结果相一致[7],说明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源或困境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心理适应能力上存在差异,表明在面对相同的压力情景。时,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经历创伤事件后的适应期,正处于分化期,将来不知道如何面对各种生活事物,不适应现实的生活。因此在进行危机事件防护阶段需要更加关注男生,拓宽信息的接收和普及,从而提高大学生在面对重大应激事件时的心理恢复力。

  (二)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

  性别变量在心理复原力、心理适应能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女生的心理恢复能力显著高于男生。这反映出男生自我适应和心理恢复能力总体水平较差,原因可能源于女生持感性认识,而男生持理性认识,女生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由于感性的认识,发泄的渠道多于男生;而男生在缺少娱乐设施的情景下,更难去适应生活,自我适应和心理恢复力的程度会差些。因此面对重大事件时需要更加关注男生群体,鼓励加强锻炼、培养责任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复原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心理适应能力越好,复原力水平就越高。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确立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个体的身心发展及心理能量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艾瑞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自身与自我、人格发展紧密联系,本质上是指个体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一性[8]。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越好,心理适应就越好,心理恢复能力也越好。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体育竞赛、(陌生VS学习)情景、考试焦虑情景、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呈正相关,与群体活动呈负相关。总体上心理恢复能力较好,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弹性,就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五、结论

  一是在总体水平上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较好,在性别变量上心理复原力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性别变量在心理复原力、心理适应能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三是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体育竞赛、(陌生VS学习)情景、考试焦虑情景、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呈正相关,与群体活动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雷鸣,杨张祥,朱珊珊.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3):457-459.

  [2]刘宣文,周贤,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发展研究,2004(02):87-89.

  [3]刘兰兰,大学新生生活事件、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4):164-166.

  [4]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05):1169-1171.

  [5]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03):28-32.

  [6]陈雪峰,王日出,刘正奎.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3):499-504.

  [7]杨彩霞,石梅,王伟.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复原力、心理病理症状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06):420-422.

  [8]陈园园,石伟.自我肯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9):1378-1383.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第一作者简介:秦绍学(1997—),男,汉族,贵州省毕节人,佳木斯大学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通讯作者:耿希峰(1972—),男,汉族,黑龙江通河县人,硕士,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