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官体验的产后抑郁治愈睡眠枕设计研究论文

2023-09-07 14:02:3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促进我国“三胎”政策的发展,针对产后女性抑郁情绪问题,从感官体验角度出发,设计一款安抚产后女性情绪、保护女性身心健康的产品。结合人体大脑分析,研究产后抑郁情绪导致女性在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从生理上分别对“五感”中视、听、嗅、味、触逐个分析,总结出产后女性心理需求。根据产后女性的特征与需求,归纳出产后女性抑郁情绪大多会出现睡眠障碍的状态。通过感官体验角度对助眠类产品睡眠枕进行深入研究,从“感官”角度找出睡眠枕的干预措施,以便通过助眠类产品睡眠枕对产后女性的抑郁情绪进行干预,达到缓解与治愈的作用。
摘要:为促进我国“三胎”政策的发展,针对产后女性抑郁情绪问题,从感官体验角度出发,设计一款安抚产后女性情绪、保护女性身心健康的产品。结合人体大脑分析,研究产后抑郁情绪导致女性在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从生理上分别对“五感”中视、听、嗅、味、触逐个分析,总结出产后女性心理需求。根据产后女性的特征与需求,归纳出产后女性抑郁情绪大多会出现睡眠障碍的状态。通过感官体验角度对助眠类产品睡眠枕进行深入研究,从“感官”角度找出睡眠枕的干预措施,以便通过助眠类产品睡眠枕对产后女性的抑郁情绪进行干预,达到缓解与治愈的作用。
关键词:感官体验;产后抑郁情绪;治愈睡眠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产后女性在家庭与工作兼顾的高压环境下积聚了大量的负性情绪,从而使产后女性抑郁情绪爆发,导致母亲携子跳河、坠楼等非常事件屡屡发生。为了促进国家“三胎”政策落实,优化生育政策,提高女性需求与幸福感,则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女性产后抑郁情绪涉及到自身、婴儿、伴侣以及家人,为避免产后抑郁带来的连锁反应,陪伴、关注与关爱是家人应当注意的重点问题。现在市场上针对缓解产后女性情绪的产品较少,为提高产后女性安全权益,减少精神压力,笔者以“五感”为干预手段,设计了一款服务产后女性、满足产后女性需求的人性化产品[1]。
一、相关概述解析
(一)感官体验概述
从狭义角度分析“五感”,它是指人的初级生理感知器官: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体(触觉)。从广义角度分析“五感”,是指人经过感官刺激使大脑获取感官信息,通过感官信息的叠加与整合,达成对事物全面且系统的认知,加深体验者印象[2]。
(二)产后抑郁概述
产后抑郁症发生在女性产后的6周之内,若3到6个月得到干预能够及时平稳身心状态。产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同时伴有睡眠紊乱、缺乏兴趣、食欲降低等现象,抑郁情绪则依然能够正常地生活。在治愈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之外,还可以依托产品的感官刺激对产后抑郁情绪女性进行感官体验,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治愈效果[3]。
(三)睡眠枕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原因主要为生活压力所导致的失眠障碍。睡眠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早的睡眠产物,至今可依据人体工程学中头颈肩生理曲度对睡眠枕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将睡眠枕的形态、材质、功能等进行更迭。用以使用者减轻生理及心理的负担,提高睡眠质量及舒适性,更好地服务于人[4]。
二、抑郁情绪与睡眠枕的关系及意义
(一)抑郁情绪与睡眠枕的关系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下,情绪带给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感官体验呈现的睡眠枕产品逐渐出现于寝室、卧室、宾馆等各种场合。随着国家对“三胎”政策的施行,产后女性抑郁情绪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婴儿、家人及社会的行为直接影响产后女性抑郁情绪的睡眠问题。产后负面情绪和五官感受皆源于大脑,负性情绪主要由睡眠时长短、育儿科普不足及思虑过多等产生,感官体验则可以通过感官刺激干预大脑负性情绪的发生,形成出现即干预的闭环关系。为提高产后女性睡眠质量、减少精神压力,以“五感”为干预手段,设计一款服务产后女性、满足产后女性需求的人性化的睡眠枕产品,如图1。
(二)抑郁情绪与睡眠枕的意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睡眠问题为基础层的需求,表现出睡眠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本能需求。产后女性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哭泣、失眠及应付能力不足等行为,失眠成为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产后女性的睡眠时长短是导致产后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那么提高睡眠时长除了解决睡眠枕的实用性,更应该具有针对性地满足产后女性的助眠需求[5]。睡眠枕作为睡眠产品中最接近大脑的产品,既能解决基本睡眠问题,还能融入感官刺激功能提高睡眠质量,满足用户的多感官需求,从而达到干预产后抑郁情绪的效果,如图2。
三、基于感官体验的抑郁情绪及睡眠枕设计分析
(一)基于感官体验的抑郁情绪设计分析
1.视觉体验的情绪治愈。视觉在感官体验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人类大脑中视觉信息接收的占比为80%。目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抑郁症的产生与大脑中5-羟色胺的释放较弱有关,光照对激发大脑中5-羟色胺释放并干预抑郁症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对失眠症状起到缓解作用的为暖光灯,而且也会对抑郁症的治愈起到干预作用[6]。
2.听觉体验的情绪治愈。正性情绪的音乐不仅能改变大脑左侧额叶的活动,而且还能使生理信号发生改变,愉悦的音乐会使被试者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处于升高的状态。音乐研究者表示,音量越大、速度越快、断音越多、节奏越不均匀,则该音乐所表达的激动水平越高;反之,则该音乐所表达的激动水平越低。纯净的音色表达正向情绪,肮脏的音色则表达负向情绪[6]。
3.嗅觉体验的情绪治愈。嗅觉治愈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芳香疗法,通过嗅觉器官“鼻”的吸入或皮肤表面的渗入吸收,达到干预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也被归属为治愈情绪的外治法[7]。应立英等团队发现降低患者焦虑水平的香薰疗法为芳香药物石菖蒲等中药通过提炼所获取的精油。将精油反复按摩渗入至体内,传递到脑部区域,使大脑前额叶分泌出内啡肽和脑啡肽两种荷尔蒙,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4.味觉体验的情绪治愈。关于味觉情绪的体验,狭义上,“甜味”能促进多巴胺的产生,使正向情绪逐渐提高[8]。广义上,味觉分为心理味觉、物理味觉和化学味觉。心理味觉即五感综合感知,可以从产品的形体等视觉体验中获取元素。物理味觉是通过产品的软硬等触觉元素来展示。化学味觉则是复合材质仿制而成的嗅觉元素,通过其他感官联觉而来的综合味觉。
5.触觉体验的情绪治愈。触觉体验是通过外界对皮肤的触觉刺激鉴别外部环境的体验。产品的疏密、冷热、软硬等材质的质感带给人不同的使用情感。坚硬的材质给人以冰冷的感受,柔软的材质给人以温暖的感受。缓解情绪的产品中,指尖陀螺、按钮模仿、泡泡纸等都能够减少负性情绪的增加,其材质的稳定性与有序性能够抚平情绪的产生,达到治愈抑郁情绪的效果[10]。
(二)基于感官体验的睡眠枕设计分析
1.视觉体验与睡眠枕设计。
(1)基于睡眠枕造型的视觉体验。不同的睡眠枕造型能够带给用户不同的视觉感受与情绪价值。睡眠枕在满足睡眠需求的同时,需要注重符合人机工程学关于头颈肩尺寸的计算。造型上S型睡眠枕倾向于使用具有舒适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圆润曲线。S型睡眠枕流畅饱满的曲线形态,贴合头颈肩部位,起到缓解颈椎压力、增加睡眠舒适的作用[11]。
(2)基于产品色彩的视觉体验。艺术心理学表示,色彩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是情绪表达的重要途径。东方色彩的含蓄、沉稳,西方色彩的艳丽、奢华,都蕴含着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取向。绿色代表新生、环保,红热代表警告、热情,灰色代表朴实、肃静,每个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情绪价值[12]。
(3)基于产品功能的视觉体验。灯光带给人们明暗上的视觉体验,灯光置入睡眠枕内部,作为感官刺激缓解抑郁情绪的辅助手段,是最为快捷、安全、有效的情绪治疗方法。如设计师Rebecca Erdes设计了一款光疗睡眠枕,主要用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人群。此睡眠枕可以通过拥抱和挤压的力度调节灯光的亮度,达到减少压力及焦虑的效果,给予使用者情感慰藉[13]。
2.听觉体验与睡眠枕设计。音乐作为调节人们情绪的重要途径,其感官体验与睡眠枕结合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音乐睡眠枕的音频在0.4-5HZ的情况下,能够平稳使用者的脑电波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如丹麦作曲家尼尔斯-耶杰研究的音乐枕,音乐枕内部装有扬声器、MP3播放器及存储盘等硬件设备,主要由流水声、鸟鸣声等轻音乐帮助士兵缓解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14]。
3.嗅觉体验与睡眠枕设计。将香料药材运用到睡眠枕中,能够起到干预失眠治愈情绪的作用。中草药睡眠枕通过中医闻香原理,将薰衣草、檀香、木香等多种药材置入枕芯,通过气味对头皮的感官刺激传递到脑部区域,达到缓解负性情绪获得良好睡眠质量的作用。同时,中草药睡眠枕具有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排出体内毒素、增强身体免疫力、抗胃肠胀气的功效[15]。
4.味觉体验与睡眠枕设计。将味觉感官体验融于睡眠枕的方式为心理味觉,主要从睡眠枕的形状、色彩及材质等进行表现。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相关心理味觉的睡眠枕,此睡眠枕通过“甜甜圈”的圆形作为形态,枕套覆盖面上的面包与巧克力作为配色,丝绒面料作为材质,将睡眠枕与食物结合,从视觉和触觉感知中带给使用者味觉上的感官体验[16]。
5.触觉体验与睡眠枕设计。触觉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为产品的材料、质感与肌理。材料的棉、纱、麻呈现出温暖、质朴的情感,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情绪特征。睡眠枕使用的材质多为荞麦、乳胶、记忆棉,乳胶枕由于柔软度、透气性和回弹力等功能更有利于使用者的睡眠需求,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17]。
四、基于感官体验在产后治愈睡眠枕中的设计实践
(一)目标人群
“三胎”政策颁布后,生育率低的数据逐步浮出水面,为保护和提升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政府采取满足女性需求的配套设施,基于产后女性抑郁情绪由睡眠不足导致的原因,针对辅助产后抑郁情绪的睡眠枕进行设计,达到提高产后女性睡眠质量、减轻产后女性生理负担的作用。
(二)基于感官体验的睡眠枕设计实践
通过对目标人群产后女性抑郁情绪生理、心理、社会的研究,从“视听嗅味触”感官角度出发,针对产后女性睡眠枕需求进行分析,结合造型、色彩、材质、人机尺寸及功能赋予的方式来呈现睡眠枕的完整状态。睡眠枕的表现形式皆属于感官体验,感官体验通过感官刺激表达出睡眠枕的需求,两者相互联系且相互促进。
1.根据前文分析,从五个角度对睡眠枕进行设计分析。
(1)视觉体验于睡眠枕造型、色彩及功能。造型上,女性在产品造型中更加倾向于流畅感与圆润感、质地上的光滑感、以及重量上的轻巧感。采用半圆及S型曲线设计而成,根据研究,确定睡眠枕长宽高的尺寸为55cm、30cm、11cm(仰卧6cm)。色彩上,产后女性主偏于在色彩上的选择更倾向于灰色、亚麻色、淡黄色等,有利于削弱视觉疲惫,提高睡眠质量。功能上,在辅助睡眠的内侧置入暖关灯LED灯,对于抑郁情绪起到一定的治愈作用。
(2)听觉体验是将平缓的音乐至于耳机内,将耳机与睡眠枕结合,在睡眠枕内侧裁剪出一个耳机槽,可以将耳机置入睡眠枕的耳机槽内部,耳机内舒缓的歌曲通过传声孔传至双耳,间接地进行失眠干预及辅助睡眠,获取听觉体验的效果。
(3)药材进行嗅觉刺激以改善失眠障碍的状态,将中医药材作为枕头内部枕芯的部分内胆,使散发出的气味能够缓解疲惫促进入眠的速度。
(4)味觉体验由圆形曲线构成“甜甜圈”造型,通过感官联觉将视觉体验转换为味觉体验,“甜”能促进多巴胺的产生,使正向情绪逐渐提高,从而缓解产后女性的抑郁情绪。
(5)触觉体验是选用枕头芯及枕皮材质,乳胶枕由于其透气性、支撑性、柔韧性成为此睡眠枕的首选材质,其材质的贴合性能够带给产妇足够的安全感。枕皮选用亚麻面料,能给使用者视觉和触觉的满足,具有自然、朴实、沉稳的感受从而稳定产妇的负性情绪。
2.设计过程。从设计分析中得出产品外观并进行草图绘制及材质的呈现方式,草图由procreate绘制,建模由犀牛绘制,渲染由keyshot制作。产品细节图可以观察到正面、反面、侧面是三类图,正面图表现出睡眠枕的S型弧度以及人机曲面造型,其中看到传声孔的功能设计于颈部两侧,有利于提高听觉的感官刺激。反面则显示了耳机嵌入的睡眠枕耳机槽造型,达成睡眠枕及耳机模块化的可拆卸功能,既能嵌入又能独立使用。侧面则表达了睡眠枕的人机长宽高尺寸以及根据头颈肩合适高度设置的可增减小枕头,使睡眠枕更具有贴合性。
五、结论
感官体验下产后女性情绪辅助睡眠枕,从“视听嗅味触”的角度,将产后抑郁情绪女性的感官体验需求融入具有舒适度和幸福感的睡眠枕产品设计中,对产妇进行立体环绕式治愈,达到提升了睡眠质量,减轻了自身及家庭的负担的作用。从“人”的角度出发,增加了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曾丽,赵仙云,赵丽.结构式心理干预配合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患者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1):1609-1613.
[2]徐丽.情绪诊疗产品设计的五感体验驱动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9.
[3]邬翠芳.哺乳期女性疲劳缓解辅助器具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20.
[4]姚惠婧.基于睡眠舒适性分析的枕具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4.
[5]孙嘉棋,葛秋,杨梅.五感体验下情绪障碍儿童的情绪监测与治疗系统设计[J].设计,2022,35(11):26-29.
[6]刘霞.视觉、听觉刺激的情绪唤醒作用及对微表情识别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3.
[7]梁祺,左安娜,刁建新.中药香薰疗法抗抑郁现状及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3):130-133.
[8]戴璐.味觉对情绪的影响和调节作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4.
[9]张凯,林鸿.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8,39(06):20-23.
[10]曾栋,周砖,程海峰,李坤刚,仇式鹏.产品设计中的触觉体验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02):134-141.
[11]万昌园.基于睡姿识别技术的睡眠枕设计研究[D].导师:王华斌,廖志文.华南理工大学,2019.
[12]吴英杰,岳涵.论感官通感与产品造型设计的关系[J].设计,2018,290(11):56-57.
[13]程明,谌益华,张宏耕.光照疗法对抑郁症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6):3608-3610.
[14]孙静怡,郑树清,王红艳,杜伟,陈长香.五音疗法结合行为疗法对产后抑郁干预的效果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08):88-89.
[15]汪涵.女性产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16]DorotaKamińska,TomaszSapiński,GholamrezaAnbarjafari.Efficiency of chosen
[17]speech descriptors in relation to emotion recognition[J].EURASIP Journal on Audio,Speech,and Music Processing,2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