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有新招论文

2025-09-01 16:07: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经济商业格局正在被重塑,传统商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对新商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字化知识技能,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数字商业环境。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经济商业格局正在被重塑,传统商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对新商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字化知识技能,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数字商业环境。
传统的商科教育在培养这类人才方面存在短板,企业在人才培养前期的参与度也相对较低。因此,产教融合协同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经济下新商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模式的构建
政策引导下新商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引导职能,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同时,应明确各方在新商科人才培养项目中的权责,制定详细的项目规范,并规定新商科相关专业数字化实践课时的占比,以确保学生拥有充足且合理的实践学习时间,进而提高他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实操能力。为此,可以成立多部门联合领导机构,全面统筹各方资源,协调解决新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此外,还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便于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合理推进。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并安排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同时邀请企业导师入校授课。通过这种双向师资交流的方式,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行业前沿。
数字化课程体系共建 在数字经济语境下,构建产教融合协同模式中的数字化课程体系需要多维度推进。首先,应全面剖析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典型商科岗位,并精准提炼各岗位的核心知识技能要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模块的数字化课程集群。以数据分析师岗位为例,可以设立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分析工具实操、数据可视化呈现、商业数据解析等模块化课程。各模块课程应根据其特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配比,一般保持在1:1至1:2之间,以确保学生既有稳固的理论根基,又具备娴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还应强化校企师资的协同合作,深度整合企业现行或已结项的实际项目案例。以数字营销课程为例,企业可以提供社交媒体平台营销推广的实例,涵盖市场定位、目标受众剖析、广告投放谋略、营销成效评估等全流程内容。
实践教学平台打造 在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实践需求的推动下,企业与高校应合作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在资金投入与设施配备方面,双方可以按照企业60%、高校40%的比例共同出资,以满足高规格的硬件建设需求。以数字营销专业为例,基地可以配备大数据分析服务器、虚拟直播间、数字广告投放模拟系统等专业设备,以模拟真实的数字商业运营情境,为学生打造一个优质的实践平台。在软件整合与流程对接方面,双方也应积极整合资源。企业可以提供电商平台运营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而高校则可以接入在线课程学习系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等教学软件,以保障教学的有序开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流程的对接,帮助学生在实训时顺畅地衔接企业业务操作与学校教学管理。同时,校企双方还可以合力开展虚拟商业项目竞赛。每年可以定期举办1—2次竞赛,共同设计主题与任务框架。例如,可以举办数字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竞赛,要求学生团队在虚拟环境中设计产品,并拟定涵盖市场调研、定位、投放、服务等环节的营销策略与推广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竞赛的时长可以设定为2—3个月,其间可以组建校企联合导师团队进行指导。企业导师可以提供行业实战经验的指引,而高校导师则可以阐释理论知识和规则。在评价方面,可以采用多元指标体系,如商业计划书的创新性占30%、项目执行的合理性占30%、营销效果的模拟数据占40%。表现优异的团队可以获得奖学金、实习机会、项目孵化支持等奖励,从而提高新商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助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师资队伍协同培育 高校依据教师的专业领域与教学需求,精心制订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详细计划。例如,每年选派20%的商科专业教师前往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企业挂职,挂职时长设定为3—6个月。在挂职期间,教师们将深入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亲身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运作,涵盖市场调研、广告策划、线上推广活动的执行等具体工作。这将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运营模式与行业最新动态,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此外,高校还积极与企业、专业的数字技术培训机构展开合作,为教师开设针对性的数字技术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会根据教师所授课程与专业发展方向来确定,例如,为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提供电商平台搭建与运营、跨境电商数字化管理等专业培训。
新商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模式的保障策略
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与共享 构建线上资源对接平台,由政校企三方联合出资打造。该平台设有高校科研成果展示区,用于展示数字经济研究专利等成果;企业需求发布区则涵盖人才招聘等信息,并配备智能匹配功能。例如,当高校的区块链于供应链金融成果上线后,金融科技企业能够迅速对接合作,仅一周便可取得成功。此外,平台还应定期举办线下活动,每年举行2至3次大型对接会,包括项目路演、交流洽谈、成果展示等环节。在对接会上,电商企业与多所高校就跨境电商等项目达成初步意向,并后续细化合作方案。
在技术与数据共享方面,高校科研成果可授权或联合开发,企业的脱敏数据将助力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高校团队也将为企业优化策略管理。这种双向共享的模式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使各方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利用,从而提高了数字经济产教融合的协同效益与创新活力。
学校遵循教学规划,分批次安排学生前往企业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每批次实习时长为1—3个月。在课余与假期时段,学校向企业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商务模拟实验室和数据分析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企业可利用这些实验室开展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等活动。同时,企业向实验室支付一定的设备维护费用与项目经费,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互利共赢的局面。此外,学校还设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定期梳理校内的科研成果,并与企业进行对接沟通。
